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8月,李黎加入优酷时,就想着要做一档网络脱口秀节目。
“我可能一直有这个情结。”李黎说。10年前,她当时所在的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制作了中国第一档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模仿美国走红了近40年的夜间谈话节目《Tonight Show》,此前教主妇们做菜的刘仪伟,操着夹杂了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讲一些与时下热门事件相关的搞笑段子,是当时东方卫视收视率很高的一个节目。
但现在很明显已经是互联网时代,谁是下一个刘仪伟,李黎还没有想明白。
饭桌上总是能谈成一些事情。优酷土豆集团首席内容官朱向阳经常和高晓松有饭局,他发现席间大家总会下意识停下来,听高晓松滔滔不绝地讲他自己的各种见闻。朱向阳觉得高晓松也许适合做这个事儿,因为他有可说的东西,也有说的技巧。
高晓松,在这之前的身份是音乐人、导演。他被定义为娱乐圈人物,做的为人所知的事情是写了不少走红的歌、拍了几部电影、点评了一些选秀比赛,他也正想找点儿新鲜的有意思的事情做做,重新定位自己。
很快,朱向阳在饭桌上搞定高晓松,把他推荐给了李黎。
脱口秀的主持人有了,李黎还需要一些帮手。她找来了后来被她称为“哼哈二将”的张庆生和赵冬冬,“只要是写段子,这两人能兴奋地写一夜,一晚上能写一万 字。”
张庆生人称“葱哥”,这昵称源于十多年前混西祠胡同的网名“有一根葱”。张庆生说混西祠改变了他的人生—此前,他是外企的一名IT职员,西装革履、朝九晚五,本性爱写点搞笑段子,于是在西祠找到了组织,在那写了3年,他对自己的入行经历记得很清楚:“当时西祠的‘无厘头以人为本’版块里,有一个著名ID“猫少爷”,他所在的派格太合传媒正打算做一档脱口秀节目,于是西祠上这些段子高手全都被“猫少爷”成金君笼络召集,这其中包括了《爸爸爱喜禾》的作者蔡春猪、《壹周立波秀》的主编冯飞等人,还有我和赵冬 冬。”
在当时的《东方夜谭》节目组,赵冬冬和给人邻村大哥感觉的葱哥成了同事。赵冬冬内心闷骚,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泡过论坛,写过小说,甚至在南锣鼓巷开过一个小清新风格的情趣用品商店。
但4年后,《东方夜谭》停播,让位于《加油好男儿》之类的选秀节目,这些段子选手们也各自天涯,张庆生去过几档类似于《博客播客》这类脱口秀节目重操旧业。不过,没几年,他和赵冬冬又成了同事,“我们又一起做了《壹周立波秀》。”
在张庆生和赵冬冬做《东方夜谭》时,李黎是派格太合另一档节目《娱乐任我行》的记者,后来她转做了艺人统筹,再后来跳槽去了光线传媒任职电视剧制作部总经理。“李黎基本就是个纯爷们儿。”张庆生眼中的李黎风风火火、为人爽快,她喜欢“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李黎入职优酷2个月后,张庆生和赵冬冬也追随而来,他们要做的这档脱口秀,取名为《晓说》—这源于高晓松好友韩寒的提议。起初,高晓松甚至想叫它《闲得蛋疼》,但考虑到以后节目的广告冠名,还是放弃了,毕竟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把自己的品牌和“闲得蛋疼”连在一起。由于首播时间安排在每周五的早上8点,大伙儿又一起给节目起了英文名叫Morning Call,“我们就希望这是一个特别轻松,家常的东西,在工作日的最后一天早上,给大家看一个欢乐也有意义的脱口秀。”
《晓说》第一期决定讲奥斯卡。2012年,优酷正在和奥斯卡合作,它们也希望能找个奥斯卡的特约主持人,于是高晓松成了最佳人选—除了音乐人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电影导演,并且他在洛杉矶生活了6年,结交了一群美国制片人,对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运作有一定了 解。
没有豪华的演播室和录制设备—拍摄地点就是高晓松在美国的家,摄像设备是一台佳能5D Mark II相机—《晓说》第一期就这样开始了。高晓松原生态出镜,讲了很多奥斯卡评奖制度背后的潜规则以及好莱坞圈子里的游戏规则,看完会有听了一个大八卦的感觉,当然也会有长了不少知识的感觉。
能轻松地“长点儿知识”正是《晓说》一推出就大受欢迎的原因。“没有做任何宣传,是默默上线的。”宣传统筹陈静说。但《晓说》第一期播出后,团队里的大伙儿都觉得“这事儿成了”,因为在节目上传24小时内,它的流量就破了百万—在视频领域衡量一个节目火不火,百万是一个标准。高晓松也很兴奋,他发了一条微博庆 祝。
第一期录制完成后,张庆生在审片时发现,有些知识点很专业,难以解读,删掉又觉得可惜,他想到了用漫画这种轻松的方式来表达。但《晓说》团队中并没有会画漫画的人,他们又在优酷的产品部门征集到了一位漫画爱好者来帮忙。
当时正值著名的“倒鸭子”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里的大连话刚好与张庆生的家乡话—胶东方言很相似,李黎于是决定让张庆生用胶东方言配音,没想到这居然带来了意外的喜感,也成为《晓说》的亮点之一。
在第一期里,张庆生用自编的段子配合漫画,通俗地解释了什么是奥斯卡的游说规则:美国有个人叫老王,60岁这年从美国国会退休了,拿200元钱的退休工资觉得不够花……,老李是养驴大户,他想通过一条法律,全美国废除汽车,全部骑驴,老王拿了钱,马上找他以前的同事干一件事—聊天,聊天内容就是开车不如骑驴好。这事搁东北叫忽悠,在美国叫游说。
高晓松看过之后也非常满意,于是这种动画插片的形式就固定了下来,“老王”也成为固定的动画形象,张庆生则一直担任其配音演员,并且负责小片文案的撰写。
观众越来越多,高晓松也越来越忙。
艺人统筹陈蓉的工作就变成了不停地跟高晓松确认时间。尽管播放量巨大,这个周播节目看起来还是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录制周期,也没有固定的录制地点,一切都随着高晓松的时间和所在地点而定,所以节目背景有时是高晓松在美国的家,有时是北京的漫咖啡、梧桐餐厅等公共场所,有时也会在上海。甚至连节目的时长也是不固定的,有的十来分钟,有的长达一个小时。所以,他们一般要准备四期(1个月)的备播量,每次高晓松都会录两个话题,如果说得足够丰富,一个话题还会播两期。 张庆生记得其中最快的一期,从选题策划到播出,他们只用了3天时间。2012年10月前后,电视新闻播出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成功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的消息,“航母Style”很快流行,李黎建议是不是聊聊航母,高晓松觉得很好,而且他本身是个军事迷,对这事儿太有话要说了,甚至都不用太多准备。于是,周二定下选题,周三开始录制,周四做后期,周五早晨8点准时上线播出,而且由于高晓松对这个话题熟悉说得很多,它还分成了上下两集播出。
网络平台的即时性和灵活性也给了制作团队很多创新空间。比如为了让节目更符合网络的特性,他们还加入了吐槽框的元素,鼓励观众去分享和评论。同时,优酷的大数据显示14岁以下的学生也有很多在看《晓说》,“这一点我们完全没想到,但看过数据分析之后又觉得应该为这个观众群做点儿什么。”李黎说他们随后把《晓说》中的那些动漫画面做成影片,为这些少年晓说迷推出一个了《小晓说》。
“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这是第一档网络脱口秀节目。”李黎说。在《晓说》团队的成员看来,高晓松就像是这个节目的主编,他通常都是自己决定要讲的主题,这些内容全在他的脑子里,不看任何提示可以连续讲上1个小时不NG。他也会在意每一个细节,甚至错别字都会挑出来。
而赵冬冬最骄傲的事情是,很多人以为《晓说》那段“眼镜200度,却看懂了万物生长……发型可以保持中分,但观点绝不保持中立……”的片头词是高晓松写的,但那其实是他的出品,“高老师的稿费多贵啊,说明大家觉得我这水平也不错啊。”
1年之后,《晓说》的影响还在叠加:第一期“奥斯卡走下神坛”的流量已经是327万,第一季中流量破300万的有7期;高铁、民航客机、浙江卫视开始播《晓说》;一些国家的大使馆或旅游局开始邀请《晓说》去他们国家录制;高晓松新浪微博的粉丝也从300万涨到了1300万,尽管他说“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僵尸粉”。
“让优酷的受众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世界,这是一种更多维、更平等的视觉。”李黎说这是《晓说》成功的原因。对于新一季的《晓说》,她觉得继续保持住风格最重要,知名度有了,粉丝有了,广告商也来了,但“初心不能变”。李黎说:“我们这个团队很开放,相互之间都跟哥们儿似的,做一个好的脱口秀也是共同愿望,所以没人觉得是完成工作任务,都挺投入挺拼的,不怕大家笑话,我们经常勉励自己,必须得有情 怀。”
“我可能一直有这个情结。”李黎说。10年前,她当时所在的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制作了中国第一档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模仿美国走红了近40年的夜间谈话节目《Tonight Show》,此前教主妇们做菜的刘仪伟,操着夹杂了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讲一些与时下热门事件相关的搞笑段子,是当时东方卫视收视率很高的一个节目。
但现在很明显已经是互联网时代,谁是下一个刘仪伟,李黎还没有想明白。
饭桌上总是能谈成一些事情。优酷土豆集团首席内容官朱向阳经常和高晓松有饭局,他发现席间大家总会下意识停下来,听高晓松滔滔不绝地讲他自己的各种见闻。朱向阳觉得高晓松也许适合做这个事儿,因为他有可说的东西,也有说的技巧。
高晓松,在这之前的身份是音乐人、导演。他被定义为娱乐圈人物,做的为人所知的事情是写了不少走红的歌、拍了几部电影、点评了一些选秀比赛,他也正想找点儿新鲜的有意思的事情做做,重新定位自己。
很快,朱向阳在饭桌上搞定高晓松,把他推荐给了李黎。
脱口秀的主持人有了,李黎还需要一些帮手。她找来了后来被她称为“哼哈二将”的张庆生和赵冬冬,“只要是写段子,这两人能兴奋地写一夜,一晚上能写一万 字。”
张庆生人称“葱哥”,这昵称源于十多年前混西祠胡同的网名“有一根葱”。张庆生说混西祠改变了他的人生—此前,他是外企的一名IT职员,西装革履、朝九晚五,本性爱写点搞笑段子,于是在西祠找到了组织,在那写了3年,他对自己的入行经历记得很清楚:“当时西祠的‘无厘头以人为本’版块里,有一个著名ID“猫少爷”,他所在的派格太合传媒正打算做一档脱口秀节目,于是西祠上这些段子高手全都被“猫少爷”成金君笼络召集,这其中包括了《爸爸爱喜禾》的作者蔡春猪、《壹周立波秀》的主编冯飞等人,还有我和赵冬 冬。”
在当时的《东方夜谭》节目组,赵冬冬和给人邻村大哥感觉的葱哥成了同事。赵冬冬内心闷骚,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泡过论坛,写过小说,甚至在南锣鼓巷开过一个小清新风格的情趣用品商店。
但4年后,《东方夜谭》停播,让位于《加油好男儿》之类的选秀节目,这些段子选手们也各自天涯,张庆生去过几档类似于《博客播客》这类脱口秀节目重操旧业。不过,没几年,他和赵冬冬又成了同事,“我们又一起做了《壹周立波秀》。”
在张庆生和赵冬冬做《东方夜谭》时,李黎是派格太合另一档节目《娱乐任我行》的记者,后来她转做了艺人统筹,再后来跳槽去了光线传媒任职电视剧制作部总经理。“李黎基本就是个纯爷们儿。”张庆生眼中的李黎风风火火、为人爽快,她喜欢“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李黎入职优酷2个月后,张庆生和赵冬冬也追随而来,他们要做的这档脱口秀,取名为《晓说》—这源于高晓松好友韩寒的提议。起初,高晓松甚至想叫它《闲得蛋疼》,但考虑到以后节目的广告冠名,还是放弃了,毕竟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把自己的品牌和“闲得蛋疼”连在一起。由于首播时间安排在每周五的早上8点,大伙儿又一起给节目起了英文名叫Morning Call,“我们就希望这是一个特别轻松,家常的东西,在工作日的最后一天早上,给大家看一个欢乐也有意义的脱口秀。”
《晓说》第一期决定讲奥斯卡。2012年,优酷正在和奥斯卡合作,它们也希望能找个奥斯卡的特约主持人,于是高晓松成了最佳人选—除了音乐人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电影导演,并且他在洛杉矶生活了6年,结交了一群美国制片人,对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运作有一定了 解。
没有豪华的演播室和录制设备—拍摄地点就是高晓松在美国的家,摄像设备是一台佳能5D Mark II相机—《晓说》第一期就这样开始了。高晓松原生态出镜,讲了很多奥斯卡评奖制度背后的潜规则以及好莱坞圈子里的游戏规则,看完会有听了一个大八卦的感觉,当然也会有长了不少知识的感觉。
能轻松地“长点儿知识”正是《晓说》一推出就大受欢迎的原因。“没有做任何宣传,是默默上线的。”宣传统筹陈静说。但《晓说》第一期播出后,团队里的大伙儿都觉得“这事儿成了”,因为在节目上传24小时内,它的流量就破了百万—在视频领域衡量一个节目火不火,百万是一个标准。高晓松也很兴奋,他发了一条微博庆 祝。
第一期录制完成后,张庆生在审片时发现,有些知识点很专业,难以解读,删掉又觉得可惜,他想到了用漫画这种轻松的方式来表达。但《晓说》团队中并没有会画漫画的人,他们又在优酷的产品部门征集到了一位漫画爱好者来帮忙。
当时正值著名的“倒鸭子”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里的大连话刚好与张庆生的家乡话—胶东方言很相似,李黎于是决定让张庆生用胶东方言配音,没想到这居然带来了意外的喜感,也成为《晓说》的亮点之一。
在第一期里,张庆生用自编的段子配合漫画,通俗地解释了什么是奥斯卡的游说规则:美国有个人叫老王,60岁这年从美国国会退休了,拿200元钱的退休工资觉得不够花……,老李是养驴大户,他想通过一条法律,全美国废除汽车,全部骑驴,老王拿了钱,马上找他以前的同事干一件事—聊天,聊天内容就是开车不如骑驴好。这事搁东北叫忽悠,在美国叫游说。
高晓松看过之后也非常满意,于是这种动画插片的形式就固定了下来,“老王”也成为固定的动画形象,张庆生则一直担任其配音演员,并且负责小片文案的撰写。
观众越来越多,高晓松也越来越忙。
艺人统筹陈蓉的工作就变成了不停地跟高晓松确认时间。尽管播放量巨大,这个周播节目看起来还是非常“自由”,没有固定的录制周期,也没有固定的录制地点,一切都随着高晓松的时间和所在地点而定,所以节目背景有时是高晓松在美国的家,有时是北京的漫咖啡、梧桐餐厅等公共场所,有时也会在上海。甚至连节目的时长也是不固定的,有的十来分钟,有的长达一个小时。所以,他们一般要准备四期(1个月)的备播量,每次高晓松都会录两个话题,如果说得足够丰富,一个话题还会播两期。 张庆生记得其中最快的一期,从选题策划到播出,他们只用了3天时间。2012年10月前后,电视新闻播出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成功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的消息,“航母Style”很快流行,李黎建议是不是聊聊航母,高晓松觉得很好,而且他本身是个军事迷,对这事儿太有话要说了,甚至都不用太多准备。于是,周二定下选题,周三开始录制,周四做后期,周五早晨8点准时上线播出,而且由于高晓松对这个话题熟悉说得很多,它还分成了上下两集播出。
网络平台的即时性和灵活性也给了制作团队很多创新空间。比如为了让节目更符合网络的特性,他们还加入了吐槽框的元素,鼓励观众去分享和评论。同时,优酷的大数据显示14岁以下的学生也有很多在看《晓说》,“这一点我们完全没想到,但看过数据分析之后又觉得应该为这个观众群做点儿什么。”李黎说他们随后把《晓说》中的那些动漫画面做成影片,为这些少年晓说迷推出一个了《小晓说》。
“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这是第一档网络脱口秀节目。”李黎说。在《晓说》团队的成员看来,高晓松就像是这个节目的主编,他通常都是自己决定要讲的主题,这些内容全在他的脑子里,不看任何提示可以连续讲上1个小时不NG。他也会在意每一个细节,甚至错别字都会挑出来。
而赵冬冬最骄傲的事情是,很多人以为《晓说》那段“眼镜200度,却看懂了万物生长……发型可以保持中分,但观点绝不保持中立……”的片头词是高晓松写的,但那其实是他的出品,“高老师的稿费多贵啊,说明大家觉得我这水平也不错啊。”
1年之后,《晓说》的影响还在叠加:第一期“奥斯卡走下神坛”的流量已经是327万,第一季中流量破300万的有7期;高铁、民航客机、浙江卫视开始播《晓说》;一些国家的大使馆或旅游局开始邀请《晓说》去他们国家录制;高晓松新浪微博的粉丝也从300万涨到了1300万,尽管他说“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僵尸粉”。
“让优酷的受众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世界,这是一种更多维、更平等的视觉。”李黎说这是《晓说》成功的原因。对于新一季的《晓说》,她觉得继续保持住风格最重要,知名度有了,粉丝有了,广告商也来了,但“初心不能变”。李黎说:“我们这个团队很开放,相互之间都跟哥们儿似的,做一个好的脱口秀也是共同愿望,所以没人觉得是完成工作任务,都挺投入挺拼的,不怕大家笑话,我们经常勉励自己,必须得有情 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