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评价与教学评价的一般原则
参与原则: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标准规定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原则: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综合原则: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激励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业的发展。
二、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教学初始:准备性测验与安置测验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新知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因此需要研究如何使正在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的基础知识发生联系,当这种联系成功时,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也能巩固。因此,不能把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仅仅定位于小学阶段已学过的课程内容,而应该做一些调查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教学前需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生在教学开始时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如何?二是学生已达到教学计划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程度如何?为解决前一问题,在某课程或某单元开始前,用准备性测验,测试学生应具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于完成本阶段教学任务在知识、技能和智力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果学生缺乏必备的知识或技能,则需先进行补缺学习。解决后一问题,采用安置测验(俗称摸底测验),其内容很像教学结束时所实施的测验,不同的是教师的兴趣在于了解学生是否已熟悉新课程或新单元教学计划中的教材,以便教师修改教学计划。这种测验,往往在老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时,或者所预期的学习结果非常具体,并有明显顺序的情况下进行。
(二)教学进行期间:单元测验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等,都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这一时期是学生的参与态度;获得的体验情况;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活动的收获与成果集中体现的阶段,是评价的主要时期。又可分为课堂表现和作业两部分:
由于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不易量化,而在教学进行期间,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进步的情形。这时,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在哪些学习单元有令人满意的进步?哪些方面还需要帮助?二是哪些学生学习有困难,需要进行个别辅导?为解决上述问题,常采用检查性测验,也称作形成性测验。它可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性测验类似于教师按传统习惯使用的非正式考试和单元测验,但它特别强调:①测量教学单元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②使用测量的结果来诊断和改进教学,而不是评定学生等第。③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来编制,凡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均需测量。④题目的排列以类别和难度为主要依据,通常是将同类题目由易而难加以排列。⑤它只注意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而并不重视与别人成绩的比较。
(三)教学结束:总结性测验
教学结束,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此时需要确定:哪些学生已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每一学生的成绩等第。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用总结性测验。总结性测验能使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为制定新的教育目标提供依据。这种测验与形成性测验大致相同,但其所包含的范围较广,因此测验内容应注意代表性,每类试题的比例应与整个课程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一致。由于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别是期终测试),所以不能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综合成绩即评价结果的说明
准备知识总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原有基础也就是起点;课堂表现总成绩和作业总成绩、平时测试总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期终测试成绩反映出学生的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将综合成绩与准备知识总成绩比较就可看出学生的进步情况。由于课堂表现成绩和作业成绩有奖励分,评价结果可能会超出100分,但这部分分数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得来的,会更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作用。
参与原则: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标准规定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原则: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综合原则: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激励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业的发展。
二、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教学初始:准备性测验与安置测验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新知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因此需要研究如何使正在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的基础知识发生联系,当这种联系成功时,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也能巩固。因此,不能把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仅仅定位于小学阶段已学过的课程内容,而应该做一些调查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教学前需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生在教学开始时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如何?二是学生已达到教学计划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程度如何?为解决前一问题,在某课程或某单元开始前,用准备性测验,测试学生应具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于完成本阶段教学任务在知识、技能和智力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果学生缺乏必备的知识或技能,则需先进行补缺学习。解决后一问题,采用安置测验(俗称摸底测验),其内容很像教学结束时所实施的测验,不同的是教师的兴趣在于了解学生是否已熟悉新课程或新单元教学计划中的教材,以便教师修改教学计划。这种测验,往往在老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时,或者所预期的学习结果非常具体,并有明显顺序的情况下进行。
(二)教学进行期间:单元测验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等,都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这一时期是学生的参与态度;获得的体验情况;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活动的收获与成果集中体现的阶段,是评价的主要时期。又可分为课堂表现和作业两部分:
由于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不易量化,而在教学进行期间,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进步的情形。这时,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在哪些学习单元有令人满意的进步?哪些方面还需要帮助?二是哪些学生学习有困难,需要进行个别辅导?为解决上述问题,常采用检查性测验,也称作形成性测验。它可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性测验类似于教师按传统习惯使用的非正式考试和单元测验,但它特别强调:①测量教学单元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②使用测量的结果来诊断和改进教学,而不是评定学生等第。③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来编制,凡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均需测量。④题目的排列以类别和难度为主要依据,通常是将同类题目由易而难加以排列。⑤它只注意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而并不重视与别人成绩的比较。
(三)教学结束:总结性测验
教学结束,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此时需要确定:哪些学生已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每一学生的成绩等第。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用总结性测验。总结性测验能使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为制定新的教育目标提供依据。这种测验与形成性测验大致相同,但其所包含的范围较广,因此测验内容应注意代表性,每类试题的比例应与整个课程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一致。由于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别是期终测试),所以不能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综合成绩即评价结果的说明
准备知识总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原有基础也就是起点;课堂表现总成绩和作业总成绩、平时测试总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期终测试成绩反映出学生的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将综合成绩与准备知识总成绩比较就可看出学生的进步情况。由于课堂表现成绩和作业成绩有奖励分,评价结果可能会超出100分,但这部分分数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得来的,会更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