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科技企业,承担着科技创新与转化生产力的使命,要想长久发展,还是必须得扎扎实实,玩不得假。
在商业领域,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发心端正的,但是商场上,骗局永远如影随形,更有甚者,以科技创新的名义忽悠行骗、花样翻新。
近期有爆闻指,北京前首富李晓华入股的河南某公司陷入传销骗局,同时卷入旋涡的还有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让人大跌眼镜。
据报道,河南某公司以5G互联网为噱头,通过拉人头的机制发展了3万会员,总层级达到5级,其模式涉嫌非法传销;同时该公司又祭出上市发售原始股的大招,向新老会员集资数千万港币,此后又开始兜售第二期原始股期权,涉嫌非法发行股票或非法集资。
该公司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和资金入局,首先在于他号称有一款科技类产品,产品体验区甚至打出“中国芯”的口号。该公司主打两个产品,一个是电视机顶盒的升级版,可以实现声控调台;另一个产品可以连通家电,实现语音控制开关。实际上,这类产品科技含量并不高,而且也都是该公司委托贴牌代工产品,却被营销人士吹上了天,价格也是原产品价格的5-10倍。
该公司通过每月的会销活动,向目标客户中老年人推销,既卖产品也卖股权,甚至连李晓华和宗庆后这样的大咖都能入局,前者投资入股、后者站臺宣布合作。当然后者在爆闻出来后宣布终止合作。
看似高科技的产品只是幌子,公司强大的名人股东背书和精心设计的销售层级才是让人掏钱的原动力。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类似的团伙巧妙地将原始股包装在高科技产品和传销机制之下,手法和话术五花八门,具有很高的隐蔽性,辨别能力不强的中老年人极容易“入坑”。
伪科技大行其道,迎合了社会上一部分没有知识储备的中老年人急于发财的心理,殊不知自己成为骗子收割的“韭菜”。同时不少伪创新项目“胆子大”“会吆喝”,颇受资本追捧,快速圈钱;而一些埋头苦干的创新者,由于“酒香也怕巷子深”,往往却生存不易。
要说以科技创新行骗,这个行业也是有一段历史了。
最有名的当属“水变油”骗局,还有2003年的“汉芯”事件。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并通过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前阵的水氢发动机伪科技被称为“水变油”骗局的翻版,骗到了河南南阳市政府头上;还有巴铁1号金融骗局等,都是以科技伪创新为由头行骗或者非法集资。
还有最具争议的所谓“量子通讯”闹剧,量子通讯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入巨资研究开发。但是市场上却出现了炒作“量子科技”概念的各种“伪创新”产品,比如“量子弱磁场共振分析仪”,还有“量子鞋垫”、“量子茶杯”等等。这些产品利用公众不熟悉的“量子纠缠”等专业术语混淆视听,进行虚假包装和行骗。正如专家疾呼,中国需要科学创新,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科学创新,而不是以科学创新名义兜售的假货。
最近几年曝出的一些关于伪科技的新闻或介绍,动辄以“世界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填补相关领域空白”之类夸张词汇,为伪科技创新张目,实则为骗取投资人、地方政府或公众的钱财。
互联网科技也存在伪科技。据软件领域资深人士透露,借国外开源内核重新包装后在国内大张旗鼓声称“自主创新”的大有人在。国外开源的操作系统、影音播放软件、解压缩软件等一直是一些国内软件商拿来“自主创新”的“重灾区”。
在天使空间参与投融资市场活动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比较有迷惑性的伪科技项目或公司,比如天津有家做充电池电桩的,其股东之一在骗取政府补贴后,无法持续经营,后续四处与国企联营合作,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居然卷货款跑路了。
中国的科技企业,承担着科技创新与转化生产力的使命,要想长久发展,还是必须得扎扎实实,玩不得假。否则只会昙花一现、跌入深渊。
在商业领域,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发心端正的,但是商场上,骗局永远如影随形,更有甚者,以科技创新的名义忽悠行骗、花样翻新。
创业大咖也被伪创新忽悠
近期有爆闻指,北京前首富李晓华入股的河南某公司陷入传销骗局,同时卷入旋涡的还有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让人大跌眼镜。
据报道,河南某公司以5G互联网为噱头,通过拉人头的机制发展了3万会员,总层级达到5级,其模式涉嫌非法传销;同时该公司又祭出上市发售原始股的大招,向新老会员集资数千万港币,此后又开始兜售第二期原始股期权,涉嫌非法发行股票或非法集资。
该公司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和资金入局,首先在于他号称有一款科技类产品,产品体验区甚至打出“中国芯”的口号。该公司主打两个产品,一个是电视机顶盒的升级版,可以实现声控调台;另一个产品可以连通家电,实现语音控制开关。实际上,这类产品科技含量并不高,而且也都是该公司委托贴牌代工产品,却被营销人士吹上了天,价格也是原产品价格的5-10倍。
该公司通过每月的会销活动,向目标客户中老年人推销,既卖产品也卖股权,甚至连李晓华和宗庆后这样的大咖都能入局,前者投资入股、后者站臺宣布合作。当然后者在爆闻出来后宣布终止合作。
看似高科技的产品只是幌子,公司强大的名人股东背书和精心设计的销售层级才是让人掏钱的原动力。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类似的团伙巧妙地将原始股包装在高科技产品和传销机制之下,手法和话术五花八门,具有很高的隐蔽性,辨别能力不强的中老年人极容易“入坑”。
伪科技大行其道,迎合了社会上一部分没有知识储备的中老年人急于发财的心理,殊不知自己成为骗子收割的“韭菜”。同时不少伪创新项目“胆子大”“会吆喝”,颇受资本追捧,快速圈钱;而一些埋头苦干的创新者,由于“酒香也怕巷子深”,往往却生存不易。
有多少科创外衣下的骗局
要说以科技创新行骗,这个行业也是有一段历史了。
最有名的当属“水变油”骗局,还有2003年的“汉芯”事件。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并通过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前阵的水氢发动机伪科技被称为“水变油”骗局的翻版,骗到了河南南阳市政府头上;还有巴铁1号金融骗局等,都是以科技伪创新为由头行骗或者非法集资。
还有最具争议的所谓“量子通讯”闹剧,量子通讯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入巨资研究开发。但是市场上却出现了炒作“量子科技”概念的各种“伪创新”产品,比如“量子弱磁场共振分析仪”,还有“量子鞋垫”、“量子茶杯”等等。这些产品利用公众不熟悉的“量子纠缠”等专业术语混淆视听,进行虚假包装和行骗。正如专家疾呼,中国需要科学创新,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科学创新,而不是以科学创新名义兜售的假货。
最近几年曝出的一些关于伪科技的新闻或介绍,动辄以“世界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填补相关领域空白”之类夸张词汇,为伪科技创新张目,实则为骗取投资人、地方政府或公众的钱财。
互联网科技也存在伪科技。据软件领域资深人士透露,借国外开源内核重新包装后在国内大张旗鼓声称“自主创新”的大有人在。国外开源的操作系统、影音播放软件、解压缩软件等一直是一些国内软件商拿来“自主创新”的“重灾区”。
在天使空间参与投融资市场活动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比较有迷惑性的伪科技项目或公司,比如天津有家做充电池电桩的,其股东之一在骗取政府补贴后,无法持续经营,后续四处与国企联营合作,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居然卷货款跑路了。
中国的科技企业,承担着科技创新与转化生产力的使命,要想长久发展,还是必须得扎扎实实,玩不得假。否则只会昙花一现、跌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