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广西的合浦港在汉代时曾经非常繁荣和辉煌,是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而合浦汉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大型墓葬群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挖掘墓葬已达1200余座,多样的墓葬形制和各种随葬器物为研究墓主族属提供了可靠的物证资料。本文以广西合浦汉朝出土的陶屋为研究对象,对陶屋的由来及其修建风格进行研究,来阐释汉朝陶屋所表现的文化和当代合浦修建对汉朝合浦陶屋的文化传承。
【关键词】 汉代陶屋;建筑风格;文化交流;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112-02
基金项目:广西艺术学院2020年研究生师生科研创作项目(项目编号2020XJKY06)。
一、汉代陶屋的由来及其建筑风格
汉代墓葬中的建筑非常普遍,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汉朝时期,墓葬中随葬的习俗逐渐改变,陶屋成为主要的随葬建筑冥器,从陶屋的建筑结构样式和陶屋中的人物塑造,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中原文化与越人文化融合交流,因此,合浦出土的陶屋是汉代民居建筑的缩影。汉时期统治建筑的主要风格和特征是通过建筑工人的智慧而形成的,并最终建立在随葬的陶屋之中。
秦汉时期,汉人南迁后中原文化和越人文化逐渐融合,其次,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使得作为始发港的合浦郡经济繁荣起来,除了汉人南迁之后的商品交易,还有海外贸易带来的商业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中原文化与越人文化的融合,人们越来越重视死后在阴间所享有的财富和舒服的生活,通常以模仿生前居住房屋所建的陶屋以及与生活相关的物品作为陪葬品。
汉朝时期,受董仲舒的影响,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提倡孝道,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中庸》中“视死如生,视亡如存,仁智备矣”。秦汉时期民间“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遍及各地且逐渐成为随葬习俗的主流思想,《荀子·礼论》中就写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认为人在没有生命特征死亡以后只是换成了另一个空间来生活,而且只有装扮好下冥宫,才能在死后继续享受在阴间的荣华富贵。死者若是生前享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其陪葬品则通常是大量礼器。因此,不论是达官贵族抑或是平民百姓,都是以符合其社会身份地位的不同样式的陶屋来作为陪葬冥器的。
在合浦汉墓中,除了水晶、琉璃、珍珠等贸易饰品以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根据当时民居的生活建筑烧制的陶屋,其陶屋的建筑样式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单体干栏式、曲尺式、三合式、四合院式、楼阁式等,其中干栏式是根据广西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惯来建造的,也是出土陶屋的主要样式。所谓干栏式建筑结构是屋子底下以竹木架空的结构制作而成,分为上下两层。广西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其气候和地理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民居的建筑样式,干栏式建筑就是其影响的结果,南方一年四季多雨湿润,且多有野兽攻击,前人为防潮防蚊虫,也为避免野兽在夜里扰乱,建造出干栏式建筑。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和发展,干栏式建筑最终形成在上人居,在下圈养牲畜,通风性能好,适宜在潮湿多蚊的南方居住,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民居建筑。
从合浦汉墓出土的繁多的干栏式陶屋中,大多都是干栏式且多为悬山顶,可以看出汉朝合浦地域人们的居住建筑多为此类建筑。
在汉代,建筑的屋顶结构为木质结构的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囤顶和攒尖顶五种形式。不同形式的屋顶被当时的古人们用来体现不同的等级制度,所以光从合浦汉墓出土的众多不同屋顶样式的陶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分类,以及陶屋主人的身份,等级相对较低的屋顶样式是悬山顶,等级较高的是庑殿顶,唯有皇家达官贵族的建筑才能使用,悬山顶则多是民居建筑采用。
二、漢代陶屋所体现的文化交流
建筑物在汉代的随葬冥器中为主要部分,这与汉代的经济发展和建筑样式的发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建筑成长的漫长过程中,汉朝是其成长的第一个高峰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汉朝的建筑情势气概和所具备的时代特征是经过劳动人民的聪明缔造,终究定格于陶冥居这一方六合中。
(一)文化融合对汉代合浦民居建筑的影响
汉代的建筑冥器出土范围比较广泛,但从整体风格上趋于一致。由于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气候环境各异、生活习俗的不同,南北陶屋造型存在差异,岭南地区出土的大多是由于地理环境影响的干栏式陶屋,北方则多为楼阁式陶屋。四合院式陶屋,是秦汉时期文化融合后的主要陶屋样式,平面略呈正方形,房顶均为悬山顶。前有门楼,后有栅居式双层主房,天井居于其中,正门左边有上圆下三角的窦洞,用于牲畜进出。四合院的修建样式是中原地域汉人普遍的栖身建筑,四合院式的修建从北方地域进入合浦,说明了那时汉人从北方来到南边合浦地域,带来北方的建筑特点,体现出汉文化与越人文化之间的交换与融会。
四合院式陶屋表现了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交流。除了四合院式陶屋,还有楼阁式陶屋的建筑样式值得研究,在汉代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的时期,楼阁式陶屋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建筑发展水平,也反映出当时合浦的民居建筑形式和当时葬俗的主流思想“事死如事生”。不论是四合院式还是楼阁式的建筑样式,都为对于汉代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特点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二)海上丝绸贸易对汉代合浦民居建筑的影响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相对稳固。主要的商贸活动是汉代使团带着朝廷御赐的金饰和丝绸,从北部湾畔起航,行经马来半岛,最终抵达今天的印度和斯里兰卡,去买回“明珠”“璧流离”等奇石异物,回国沿途偶遇非华夏部落,也会转送一些珍珠琉璃。合浦作为始发港,与南亚、东南亚都有商业贸易活动,同时与西亚、地中海区域的国家也有间接贸易。 汉代,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总计426年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执政时期最长的一个王朝。国家的长期统一和社会的相对稳定,使汉朝不仅带来了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它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曾持久引导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带来了历史上中国古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到汉朝时,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古修建系统已基本构成。
汉代民居建筑虽同样无实物遗存至今,但同以前各朝代相比,除了散见于历史文献中的零星记载外,历来汉墓出土的众多陶屋为我们提供了汉代各类住宅的个体造型、结构和建筑风格、特点等形象资料;大量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像为我们提供了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格式和不同层次住宅的内部装修、家具及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等情况。
修建冥器是人们对于美好现实生活的迷恋和对将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墓中的再现,它直观、真实地反映了两千年前建筑修建的发展水平,再现了那时的光辉和成绩,为研究汉代的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根据。
三、从陶屋看合浦民居建筑布局
住所,是人们极为重要的生活场所,民居建筑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进一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合浦采风的拍摄实践过程当中,合浦汉墓博物馆首当其冲为第一站,合浦汉墓群,位于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城廉州镇东南郊,现存汉墓有近万座,墓葬时期以两汉为主,有少许是两晋或南北朝的,此中以东汉的占多数。
除了众多琉璃、水晶等用于海上贸易的饰品以外,最为吸人眼球的当属反映当时民居风格的陶屋。陶屋建筑样式多种多样,屋子里还有塑造的泥人,行为举止各样,有的倚门回首,似乎在等待出远门的家人归来;有的是两个人在舂米,当时平民的生活场景一幕幕地在眼前展现出来;有的正在给家里的牲畜喂食,楼上还有一个人打开窗户往下看,十分灵动,且具有生活气息,在拍摄陶屋过程中,大多用特写镜头记录陶屋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瞬间被拉回到当时汉代平民的日常生活中。用特写镜头更能记录陶屋的各种不容易察觉的小细节,从屋子后面洞里钻出的小狗,两扇门上刻画的门神的形状等都使得作为陪葬冥器的陶屋活灵活现。
合浦县大士阁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又名四牌楼,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内,因在阁楼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其歇山顶脊上均装饰了精美的灰雕,两侧有生动形象的鸟、兽、花卉浮雕。东汉以后,在民居建筑中更多见于矩形和曲尺形平面住宅,已经很少看见干栏式住宅。而一般贵族阶层的住宅所建的房屋多且空间更大,房屋之间有院落,其中院落对整个住宅起通風、采光、排水、休闲和宅内交通、联系起到作用。
四、结语
汉代时期,合浦作为中西方重要的商业交流往来的枢纽,向本地及沿海辐射和延伸。汉代以后,海上商业不断发展壮大,其蓬勃发展的基础正是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之间的传统经济文化交流与传统友谊。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建立中国—东盟新型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玉婷.广西汉代陶建筑明器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24-30.
[2]韩湖初等.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2004,(6).
[3]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课题组.合浦是最早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研究与开发[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10).
[4]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张兴动,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牛明钰,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 汉代陶屋;建筑风格;文化交流;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112-02
基金项目:广西艺术学院2020年研究生师生科研创作项目(项目编号2020XJKY06)。
一、汉代陶屋的由来及其建筑风格
汉代墓葬中的建筑非常普遍,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汉朝时期,墓葬中随葬的习俗逐渐改变,陶屋成为主要的随葬建筑冥器,从陶屋的建筑结构样式和陶屋中的人物塑造,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中原文化与越人文化融合交流,因此,合浦出土的陶屋是汉代民居建筑的缩影。汉时期统治建筑的主要风格和特征是通过建筑工人的智慧而形成的,并最终建立在随葬的陶屋之中。
秦汉时期,汉人南迁后中原文化和越人文化逐渐融合,其次,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使得作为始发港的合浦郡经济繁荣起来,除了汉人南迁之后的商品交易,还有海外贸易带来的商业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中原文化与越人文化的融合,人们越来越重视死后在阴间所享有的财富和舒服的生活,通常以模仿生前居住房屋所建的陶屋以及与生活相关的物品作为陪葬品。
汉朝时期,受董仲舒的影响,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提倡孝道,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中庸》中“视死如生,视亡如存,仁智备矣”。秦汉时期民间“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遍及各地且逐渐成为随葬习俗的主流思想,《荀子·礼论》中就写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认为人在没有生命特征死亡以后只是换成了另一个空间来生活,而且只有装扮好下冥宫,才能在死后继续享受在阴间的荣华富贵。死者若是生前享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其陪葬品则通常是大量礼器。因此,不论是达官贵族抑或是平民百姓,都是以符合其社会身份地位的不同样式的陶屋来作为陪葬冥器的。
在合浦汉墓中,除了水晶、琉璃、珍珠等贸易饰品以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根据当时民居的生活建筑烧制的陶屋,其陶屋的建筑样式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单体干栏式、曲尺式、三合式、四合院式、楼阁式等,其中干栏式是根据广西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惯来建造的,也是出土陶屋的主要样式。所谓干栏式建筑结构是屋子底下以竹木架空的结构制作而成,分为上下两层。广西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其气候和地理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民居的建筑样式,干栏式建筑就是其影响的结果,南方一年四季多雨湿润,且多有野兽攻击,前人为防潮防蚊虫,也为避免野兽在夜里扰乱,建造出干栏式建筑。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和发展,干栏式建筑最终形成在上人居,在下圈养牲畜,通风性能好,适宜在潮湿多蚊的南方居住,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民居建筑。
从合浦汉墓出土的繁多的干栏式陶屋中,大多都是干栏式且多为悬山顶,可以看出汉朝合浦地域人们的居住建筑多为此类建筑。
在汉代,建筑的屋顶结构为木质结构的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囤顶和攒尖顶五种形式。不同形式的屋顶被当时的古人们用来体现不同的等级制度,所以光从合浦汉墓出土的众多不同屋顶样式的陶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分类,以及陶屋主人的身份,等级相对较低的屋顶样式是悬山顶,等级较高的是庑殿顶,唯有皇家达官贵族的建筑才能使用,悬山顶则多是民居建筑采用。
二、漢代陶屋所体现的文化交流
建筑物在汉代的随葬冥器中为主要部分,这与汉代的经济发展和建筑样式的发展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建筑成长的漫长过程中,汉朝是其成长的第一个高峰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汉朝的建筑情势气概和所具备的时代特征是经过劳动人民的聪明缔造,终究定格于陶冥居这一方六合中。
(一)文化融合对汉代合浦民居建筑的影响
汉代的建筑冥器出土范围比较广泛,但从整体风格上趋于一致。由于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气候环境各异、生活习俗的不同,南北陶屋造型存在差异,岭南地区出土的大多是由于地理环境影响的干栏式陶屋,北方则多为楼阁式陶屋。四合院式陶屋,是秦汉时期文化融合后的主要陶屋样式,平面略呈正方形,房顶均为悬山顶。前有门楼,后有栅居式双层主房,天井居于其中,正门左边有上圆下三角的窦洞,用于牲畜进出。四合院的修建样式是中原地域汉人普遍的栖身建筑,四合院式的修建从北方地域进入合浦,说明了那时汉人从北方来到南边合浦地域,带来北方的建筑特点,体现出汉文化与越人文化之间的交换与融会。
四合院式陶屋表现了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交流。除了四合院式陶屋,还有楼阁式陶屋的建筑样式值得研究,在汉代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的时期,楼阁式陶屋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建筑发展水平,也反映出当时合浦的民居建筑形式和当时葬俗的主流思想“事死如事生”。不论是四合院式还是楼阁式的建筑样式,都为对于汉代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特点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二)海上丝绸贸易对汉代合浦民居建筑的影响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相对稳固。主要的商贸活动是汉代使团带着朝廷御赐的金饰和丝绸,从北部湾畔起航,行经马来半岛,最终抵达今天的印度和斯里兰卡,去买回“明珠”“璧流离”等奇石异物,回国沿途偶遇非华夏部落,也会转送一些珍珠琉璃。合浦作为始发港,与南亚、东南亚都有商业贸易活动,同时与西亚、地中海区域的国家也有间接贸易。 汉代,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总计426年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执政时期最长的一个王朝。国家的长期统一和社会的相对稳定,使汉朝不仅带来了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它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曾持久引导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带来了历史上中国古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到汉朝时,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古修建系统已基本构成。
汉代民居建筑虽同样无实物遗存至今,但同以前各朝代相比,除了散见于历史文献中的零星记载外,历来汉墓出土的众多陶屋为我们提供了汉代各类住宅的个体造型、结构和建筑风格、特点等形象资料;大量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图像为我们提供了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格式和不同层次住宅的内部装修、家具及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等情况。
修建冥器是人们对于美好现实生活的迷恋和对将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墓中的再现,它直观、真实地反映了两千年前建筑修建的发展水平,再现了那时的光辉和成绩,为研究汉代的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根据。
三、从陶屋看合浦民居建筑布局
住所,是人们极为重要的生活场所,民居建筑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进一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合浦采风的拍摄实践过程当中,合浦汉墓博物馆首当其冲为第一站,合浦汉墓群,位于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城廉州镇东南郊,现存汉墓有近万座,墓葬时期以两汉为主,有少许是两晋或南北朝的,此中以东汉的占多数。
除了众多琉璃、水晶等用于海上贸易的饰品以外,最为吸人眼球的当属反映当时民居风格的陶屋。陶屋建筑样式多种多样,屋子里还有塑造的泥人,行为举止各样,有的倚门回首,似乎在等待出远门的家人归来;有的是两个人在舂米,当时平民的生活场景一幕幕地在眼前展现出来;有的正在给家里的牲畜喂食,楼上还有一个人打开窗户往下看,十分灵动,且具有生活气息,在拍摄陶屋过程中,大多用特写镜头记录陶屋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瞬间被拉回到当时汉代平民的日常生活中。用特写镜头更能记录陶屋的各种不容易察觉的小细节,从屋子后面洞里钻出的小狗,两扇门上刻画的门神的形状等都使得作为陪葬冥器的陶屋活灵活现。
合浦县大士阁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又名四牌楼,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内,因在阁楼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其歇山顶脊上均装饰了精美的灰雕,两侧有生动形象的鸟、兽、花卉浮雕。东汉以后,在民居建筑中更多见于矩形和曲尺形平面住宅,已经很少看见干栏式住宅。而一般贵族阶层的住宅所建的房屋多且空间更大,房屋之间有院落,其中院落对整个住宅起通風、采光、排水、休闲和宅内交通、联系起到作用。
四、结语
汉代时期,合浦作为中西方重要的商业交流往来的枢纽,向本地及沿海辐射和延伸。汉代以后,海上商业不断发展壮大,其蓬勃发展的基础正是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之间的传统经济文化交流与传统友谊。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建立中国—东盟新型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玉婷.广西汉代陶建筑明器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24-30.
[2]韩湖初等.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2004,(6).
[3]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课题组.合浦是最早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研究与开发[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10).
[4]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张兴动,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牛明钰,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