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然而,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一些问题,如:①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浓厚,但也有小部分不喜欢或放弃英语学习,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②教学设计不够科学,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课堂容量小,出现无效环节,效率低;③有些教师仍然在用传统的方法教新的教材,以致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④有些教师英语口语水平较差,语音不规范,不注意创设英语语言情境,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真正让老师科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呢?
一、尊重和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进入初一以后,多数同学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即使较差的学生也有学好的愿望。为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不歧视、挖苦后进生,对他们在课堂上多提问,主动找他们谈学习体会,及时地加以表扬,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对成绩优秀或中等的学生,给他们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总结归纳知识,这样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建弹性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学案,环节要有选择性,过程要有可变性,且不能根据教材编排,按部就班地设计每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动灵活地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如教外研社初一上册Module 6 Unit 2 时,考虑到学生愿意看电影和有“追星”的爱好,可以让他们模仿球星、歌星,运用本单元出现的 “Would you like to...?和Let’s go to the cinema等重点句型,把教学重点放在模拟“采访”或“邀请”活动上。这样学生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主动参与语言实践,主体地位得以发挥,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提高了课堂效果。
三、优化教学环境,创设开放的语言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心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才思敏捷,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积极的情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为学生创造全面开放的语言实践环境,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发现语言规律,在情境中巩固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可把教室看作是一个居民小区、一个街道纵横交错的城市、一个城市星罗棋布的国家。如学习 Asking the way时,可制作Tea House,Police Station, Clothes Factory等卡片,将它们放置于相应的位置,使整个教室变成一座“小城”。当然,仅仅在课内创设开放的语言环境是不够的,所以活动可以引向课外,使英语活动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
四、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学情和教情,确保学习效果
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我们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五个渠道”来获取准确地信息,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是否到位,效果怎样,心理状态如何。这“五个渠道”是指:①课堂渠道。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来了解学生;②作业、测试渠道。作业用来检查课堂效果,测试则用来检查阶段效果;③科代表渠道。发挥科代表的作用,与上中下三类的学生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学生;④生活渠道。与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交朋友,关心、感化学生;⑤家长渠道。利用电话与家长沟通,以帮助学生调整自我,确保学习效果。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互相竞争,共同提高的局面
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关键做到两个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小组评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及时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学生鼓励,也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学期结束评选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学习个人。这种评价方式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在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之恰当的评价机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一些问题,如:①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浓厚,但也有小部分不喜欢或放弃英语学习,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②教学设计不够科学,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课堂容量小,出现无效环节,效率低;③有些教师仍然在用传统的方法教新的教材,以致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④有些教师英语口语水平较差,语音不规范,不注意创设英语语言情境,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真正让老师科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呢?
一、尊重和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进入初一以后,多数同学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即使较差的学生也有学好的愿望。为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不歧视、挖苦后进生,对他们在课堂上多提问,主动找他们谈学习体会,及时地加以表扬,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对成绩优秀或中等的学生,给他们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总结归纳知识,这样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建弹性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学案,环节要有选择性,过程要有可变性,且不能根据教材编排,按部就班地设计每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动灵活地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如教外研社初一上册Module 6 Unit 2 时,考虑到学生愿意看电影和有“追星”的爱好,可以让他们模仿球星、歌星,运用本单元出现的 “Would you like to...?和Let’s go to the cinema等重点句型,把教学重点放在模拟“采访”或“邀请”活动上。这样学生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主动参与语言实践,主体地位得以发挥,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提高了课堂效果。
三、优化教学环境,创设开放的语言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心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才思敏捷,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积极的情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为学生创造全面开放的语言实践环境,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发现语言规律,在情境中巩固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可把教室看作是一个居民小区、一个街道纵横交错的城市、一个城市星罗棋布的国家。如学习 Asking the way时,可制作Tea House,Police Station, Clothes Factory等卡片,将它们放置于相应的位置,使整个教室变成一座“小城”。当然,仅仅在课内创设开放的语言环境是不够的,所以活动可以引向课外,使英语活动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
四、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学情和教情,确保学习效果
无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我们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五个渠道”来获取准确地信息,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是否到位,效果怎样,心理状态如何。这“五个渠道”是指:①课堂渠道。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来了解学生;②作业、测试渠道。作业用来检查课堂效果,测试则用来检查阶段效果;③科代表渠道。发挥科代表的作用,与上中下三类的学生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学生;④生活渠道。与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交朋友,关心、感化学生;⑤家长渠道。利用电话与家长沟通,以帮助学生调整自我,确保学习效果。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互相竞争,共同提高的局面
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关键做到两个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小组评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及时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学生鼓励,也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学期结束评选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学习个人。这种评价方式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在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之恰当的评价机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