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之余,我们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是啊,这样的情况确实让人头疼。但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光抱怨有用吗?应该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没有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其实,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关键看后天的培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初中生应具有的良好阅读习惯包括浏览、精读、批注、读写结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这些好习惯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浏览的习惯
什么是浏览?浏览就是快速地读,或大略地看。世间的书很多,有的书很厚,有的文章很长,我们不能指望详尽阅读所有的书或文章。对暂时没有时间研读的书或文章,但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内容的,我们可以选择浏览。现在的工作、学习都很紧张,学生和我们一样也很喜欢看报纸,但时间有限。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先浏览报纸。然后拣一两个重要的栏目读一读。如果每日你都能坚持浏览报刊,你每天了解的新闻肯定比别人多,你的视野拓宽了,你的词汇也越聚越多。因此,浏览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我每教一篇新课文,从不单刀直人地去讲新课,因为在学生没有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盲目讲,效果是很差的。导入新课后,我总会给学生3~5分钟时间,让他们练习浏览课文。然后让学生汇报:通过浏览,我读明白了什么?长此以往,学生浏览文章的能力大大增强。现在的中考语文卷上都有好几个阅读短文,有的很长,如果我们的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跟不上,考试时间就肯定不够用的。所以,良好的浏览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精读的习惯
何谓精读?精读就是反复仔细地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会碰到一些重要的文章,这些文章需要精读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精读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富含重要思想的句子。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房子,这些句子就相当于支撑这座房子的几根柱子。抓住了这些关键性的语句,我们就能够更亲、更近地贴近作者的心,也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例如,在《故乡》的结尾有这么一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在文中比较重要,也难理解,前文曾多次出现“希望”一词,这里又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前后有着一定的关联,抓住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文中人物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这句话,思考、揣摩这句话中蕴含的意思,学生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领悟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三、培养阅读做批注的习惯
徐特立老先生在谈到读书经验时说过这么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他的话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离不开笔、墨、纸张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悟性,是一种操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徐老是想通过这话告诉我们青少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圈圈、点点、勾勾、划划,长期练习,能够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例如,我在执教《环球城市风行绿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书上画出或写出“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的答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读写结合的习惯
阅读别人的文章,根本目的就是汲取别人文章中的营养,学习别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读后,要把所学的知识和技巧用于写作实际,可以写短评、写体会、记笔记、续写。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之后,如果能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随时记录下来,这就是收获。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动力与素材,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写读书心得,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例如我在执教《我叔叔于勒》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我引导学生就下面两个问题展开想像:一是于勒叔叔如果发财归来,二是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以后。学生在理解课文、把握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根据这两个问题进一步展开合理想像。通过续写课文,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时刻不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一定能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彬福。张鹏举,《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2]孙云晓,孙宏艳,《中学生好习惯培养策略》,北京 出版社,2006,12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孙云晓,邹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 版社,2006,5
一、培养学生浏览的习惯
什么是浏览?浏览就是快速地读,或大略地看。世间的书很多,有的书很厚,有的文章很长,我们不能指望详尽阅读所有的书或文章。对暂时没有时间研读的书或文章,但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内容的,我们可以选择浏览。现在的工作、学习都很紧张,学生和我们一样也很喜欢看报纸,但时间有限。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先浏览报纸。然后拣一两个重要的栏目读一读。如果每日你都能坚持浏览报刊,你每天了解的新闻肯定比别人多,你的视野拓宽了,你的词汇也越聚越多。因此,浏览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我每教一篇新课文,从不单刀直人地去讲新课,因为在学生没有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盲目讲,效果是很差的。导入新课后,我总会给学生3~5分钟时间,让他们练习浏览课文。然后让学生汇报:通过浏览,我读明白了什么?长此以往,学生浏览文章的能力大大增强。现在的中考语文卷上都有好几个阅读短文,有的很长,如果我们的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跟不上,考试时间就肯定不够用的。所以,良好的浏览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精读的习惯
何谓精读?精读就是反复仔细地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会碰到一些重要的文章,这些文章需要精读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精读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富含重要思想的句子。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房子,这些句子就相当于支撑这座房子的几根柱子。抓住了这些关键性的语句,我们就能够更亲、更近地贴近作者的心,也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例如,在《故乡》的结尾有这么一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在文中比较重要,也难理解,前文曾多次出现“希望”一词,这里又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前后有着一定的关联,抓住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文中人物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这句话,思考、揣摩这句话中蕴含的意思,学生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领悟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三、培养阅读做批注的习惯
徐特立老先生在谈到读书经验时说过这么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他的话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离不开笔、墨、纸张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悟性,是一种操守,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徐老是想通过这话告诉我们青少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圈圈、点点、勾勾、划划,长期练习,能够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例如,我在执教《环球城市风行绿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书上画出或写出“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的答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读写结合的习惯
阅读别人的文章,根本目的就是汲取别人文章中的营养,学习别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读后,要把所学的知识和技巧用于写作实际,可以写短评、写体会、记笔记、续写。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之后,如果能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随时记录下来,这就是收获。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动力与素材,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写读书心得,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例如我在执教《我叔叔于勒》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我引导学生就下面两个问题展开想像:一是于勒叔叔如果发财归来,二是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以后。学生在理解课文、把握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根据这两个问题进一步展开合理想像。通过续写课文,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时刻不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一定能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彬福。张鹏举,《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2]孙云晓,孙宏艳,《中学生好习惯培养策略》,北京 出版社,2006,12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孙云晓,邹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 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