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结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实训基地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日益彰显,职业院校如何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已成为了职教专家研究的热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紧依托中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背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设“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坚持校企合作、市场化的办学理念
现代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的,职业院校办学要坚持市场化。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整合学校资源,设置专业,开发课程,配备师资,组织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摒弃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它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培养适合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实现“最佳标准”的基础。
“校企合一”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使理论学习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在共同利益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双赢,而不是简单的用工对接和订单式培养。三是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基础,真正将职前和职后的教育培训结合了起来,拓宽了培训市场,实现了职业教育服务于终身教育,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
二、开创“校企合一”之路,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职业院校怎样在办学实践中走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怎样破解实践教学中工学结合的难题?这是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它涉及到政府、学校和企业如何在政策、机制和利益等层面共同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在现行机制下,实训基地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源建设,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政府的投资和职业院校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完全依靠企业和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又缺少主导权,教学与产业难以真正融合。校企合作,直接关系到职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涉及到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多方的利益,需要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努力推进这一事业。推进这一项事业,仅靠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是不够的,而要从创新职业教育制度上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学院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在“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利用环境优势,创新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措施得到了中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7年4月,学院与中山市南区办事处、中山市诺安特种设备作业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在南区电梯产业基地内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南区政府提供土地作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占地面积78亩,建筑面积约52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实训。实训基地借助相关产业基础,形成了产、学、研有机结合以及从上岗工人到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全系列电梯和汽车等行业的人才培训体系。
学院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思想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发展”的合作新模式,实行“三业对接、双轨并行”(学院专业、基地产业和学生职业紧密对接,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教学都可在实训基地同时进行),打造具有显著特色的职业院校实践教育基地。发展目标是:建成教学、公共实训、技能鉴定和生产经营四位一体的多功能教学培训基地。基本做法是:学院通过“政、校、企” 三元办学主体合作,将企业生产资源与学院培训资源整合,形成产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通过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学院将企业的生产资源、短期技能培训资源以及学院资源优化整合,在“校企合一”的基础上搭建起“灵活开放、资源共享、多元合作、能提供多种培训服务”的社会化“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平台”。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相比,“校企合一”既集中了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又避免了合作中出现的困难,使职业院校从校企合作上升到校企融合,从而走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从伙伴关系成为唇齿相依、共生共存的关系。企业和职业院校是一个整体,企业在职业院校的统一管理下,直接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高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校企合一”办学模式的建立,使企业对职业人才培养的参与成为全方位的整体和深层次的参与,管理上实现一体化。
三、成立“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启示
成立“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科学建立“三级配套衔接”的实训体系。
职业院校培养模式中可以建立“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三级配套衔接的实训体系。
“一体化教室”是能力训练的第一梯次。实训教学突出能力训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在设备配置上不求高、精、尖,但要尽可能达到一定数量,让学生都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一体化教室均由各系部自行管理。
实训室是能力训练的第二梯次。提供相对完备的技术训练条件和仿真的职业环境,在初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能力培养的第三梯次。按照不同专业,编制有针对性的实习流程,安排相应生产和管理岗位,让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在不同的岗位上“边工作,边训练,边劳动,边提高”。通过合作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实际运行以及产品设计研发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直接接触生产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工装和管理规则,进一步熟练操作技能。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接受职业素质训练,学会分析与解决生产及企业实务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进入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提高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2.强化“双向互动”的运行机制。
职业院校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通过建成相应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深入了解校企双方的需求,规范校企双方的工作行为,促进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零距离,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促进教学课题与生产问题的零距离,对在职业院校内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要素,实行全面优化重组。在整个管理体系建设中,强化实训体系建设,形成由“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工厂”三级配套衔接,各有侧重,并向校外“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延伸的实训体系。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是教学工厂又是生产企业的功能定位,使其功能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和实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然要求运行管理要按照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行,这样,无论是从基地的健康发展还是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角度来分析,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都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职业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合自身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实训教学的优质高效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花严红,黄经元,何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共建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赖俊辰
关键词: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实训基地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日益彰显,职业院校如何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已成为了职教专家研究的热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紧依托中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背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设“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坚持校企合作、市场化的办学理念
现代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的,职业院校办学要坚持市场化。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整合学校资源,设置专业,开发课程,配备师资,组织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摒弃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它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培养适合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实现“最佳标准”的基础。
“校企合一”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使理论学习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在共同利益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双赢,而不是简单的用工对接和订单式培养。三是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基础,真正将职前和职后的教育培训结合了起来,拓宽了培训市场,实现了职业教育服务于终身教育,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
二、开创“校企合一”之路,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职业院校怎样在办学实践中走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怎样破解实践教学中工学结合的难题?这是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它涉及到政府、学校和企业如何在政策、机制和利益等层面共同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在现行机制下,实训基地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源建设,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政府的投资和职业院校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完全依靠企业和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又缺少主导权,教学与产业难以真正融合。校企合作,直接关系到职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涉及到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多方的利益,需要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努力推进这一事业。推进这一项事业,仅靠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是不够的,而要从创新职业教育制度上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学院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在“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利用环境优势,创新合作模式,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措施得到了中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7年4月,学院与中山市南区办事处、中山市诺安特种设备作业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在南区电梯产业基地内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南区政府提供土地作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占地面积78亩,建筑面积约52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实训。实训基地借助相关产业基础,形成了产、学、研有机结合以及从上岗工人到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全系列电梯和汽车等行业的人才培训体系。
学院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思想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发展”的合作新模式,实行“三业对接、双轨并行”(学院专业、基地产业和学生职业紧密对接,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教学都可在实训基地同时进行),打造具有显著特色的职业院校实践教育基地。发展目标是:建成教学、公共实训、技能鉴定和生产经营四位一体的多功能教学培训基地。基本做法是:学院通过“政、校、企” 三元办学主体合作,将企业生产资源与学院培训资源整合,形成产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通过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学院将企业的生产资源、短期技能培训资源以及学院资源优化整合,在“校企合一”的基础上搭建起“灵活开放、资源共享、多元合作、能提供多种培训服务”的社会化“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平台”。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相比,“校企合一”既集中了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又避免了合作中出现的困难,使职业院校从校企合作上升到校企融合,从而走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从伙伴关系成为唇齿相依、共生共存的关系。企业和职业院校是一个整体,企业在职业院校的统一管理下,直接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高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校企合一”办学模式的建立,使企业对职业人才培养的参与成为全方位的整体和深层次的参与,管理上实现一体化。
三、成立“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启示
成立“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科学建立“三级配套衔接”的实训体系。
职业院校培养模式中可以建立“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三级配套衔接的实训体系。
“一体化教室”是能力训练的第一梯次。实训教学突出能力训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在设备配置上不求高、精、尖,但要尽可能达到一定数量,让学生都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一体化教室均由各系部自行管理。
实训室是能力训练的第二梯次。提供相对完备的技术训练条件和仿真的职业环境,在初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能力培养的第三梯次。按照不同专业,编制有针对性的实习流程,安排相应生产和管理岗位,让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在不同的岗位上“边工作,边训练,边劳动,边提高”。通过合作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实际运行以及产品设计研发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直接接触生产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工装和管理规则,进一步熟练操作技能。让学生感受企业氛围,接受职业素质训练,学会分析与解决生产及企业实务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进入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提高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2.强化“双向互动”的运行机制。
职业院校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通过建成相应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深入了解校企双方的需求,规范校企双方的工作行为,促进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零距离,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促进教学课题与生产问题的零距离,对在职业院校内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要素,实行全面优化重组。在整个管理体系建设中,强化实训体系建设,形成由“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工厂”三级配套衔接,各有侧重,并向校外“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延伸的实训体系。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是教学工厂又是生产企业的功能定位,使其功能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和实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然要求运行管理要按照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行,这样,无论是从基地的健康发展还是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角度来分析,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都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职业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合自身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实训教学的优质高效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花严红,黄经元,何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共建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