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简单分析当前农村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改革思路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职业方向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置 培养框架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部先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提出了一个广泛适用的指导原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技术和教学的需要,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猛的莫过于计算机技术,真可谓日新月异,再加上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使计算机专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框架陈旧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架构基本是借用大学教育体系,尤为突出的是重专业轻职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在“只有通晓基本的道理,才能更好的应用”的“学术化”课程设置思想的影响下,专业基础课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技能课则放在了次要甚至是被忽略的位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随后又出现了重办公应用的现象,毋庸置疑,计算机的普及首先要得益于它在日常办公自动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由此又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教学步入办公应用的误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表现尤为突出。
2、教学师资力量欠缺
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无庸讳言,多数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不够高。尽管,多数中职学校都明确要求,教师应成为“教育者、管理者和社会实践者”、“双师型”教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在职老师无法下企业,也联系不到对口企业学习。好多新进的教师来源于普通院校,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把握不够,不能有效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更谈不上达到行业标准。
3、学生学习起点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已不陌生,但由于地区和经济的差异,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就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难于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
4、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目前,多数农村职业中学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其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授课大多还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也无法满足个性化学生学习需求。
面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如何才能保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稳定发展已经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专业架构是否完善是关系计算机专业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1、将社会的需求与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结合,开设实用的专业
学生从初中进入职校后,学习目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升学转向就业,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据了解,有一部分学生会自发地对所学专业相应的岗位群进行跟踪性的社会调查,以掌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十分关注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此,学校在开设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前期调研,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要对地方经济结构调研,二要充分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在调研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课程设置
现在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是“2+1”制,即2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进行顶岗实习,但以往开设大量的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更何况在这期间学生还要参加文化课和职业资格证考试,真正用于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很少。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先调研,然后再针对企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对于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可以按照“专业基础课大平台化,专业技术小模块化”模式进行设置。
3、加强课程整合教育
鉴于传统“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一方面是将“文化课程”与“专业修养课程”统统纳入“素养”行列,整合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教育;另一方是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课与专业修养课的整合形成扎实的职业素养,同类应用软件的整合形成项目性质的模块,学习与实践的整合有利于实践强化的实现,这在技能课程表现中尤为突出,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整合形成计算机型基础课,专业修养课与专业技术课的整合形成强大的专业发展力和整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门性学习课程。
4、强化以项目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从应用中学习,应该是中职学生学习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加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又比较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致使学生陷入了一种被动学习的境地,消极地接受教学知识。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用科学,没有实践的机会,是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软硬件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技术的。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基于应用(或仿真应用)驱动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项目为中心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以项目为中心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打破以往各门课程单独学习的方法,依照项目流程,要求教师适时取舍课程内容,由多个教师协同完成,要达到“做到哪里,讲到哪里,用到哪里”的要求,从而可以有效的加深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的结合。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闭门造车,与社会企业脱节。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即便就业了也很难受企业欢迎。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下企业调研并与之合作。目前比较成熟的方式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等方式。
三、课程体系设计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而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指操作技能,而是指以适应社会需要、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其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具有职业定向性的同时,还应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自觉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包括工具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相关性知识的复合知识结构,包括职业核心能力、技术相关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的综合能力结构,从而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自身的职业特色。
中职的培養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因此,应深入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摸清不同职业技术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分为若干个能力因素,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由相关专家审定,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再根据每一项能力的目标与要求设计教学单元,若干个相关教学单元组成一门课程,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一个课程模块,将这些课程模块连同必需的基础课程及国民素质教育课程合理排列组合,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组织设计体系。
总之,计算机学科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它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同时应结合当前市场的需求与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的开展适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3.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置 培养框架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部先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提出了一个广泛适用的指导原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技术和教学的需要,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猛的莫过于计算机技术,真可谓日新月异,再加上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使计算机专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框架陈旧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架构基本是借用大学教育体系,尤为突出的是重专业轻职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在“只有通晓基本的道理,才能更好的应用”的“学术化”课程设置思想的影响下,专业基础课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技能课则放在了次要甚至是被忽略的位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随后又出现了重办公应用的现象,毋庸置疑,计算机的普及首先要得益于它在日常办公自动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由此又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教学步入办公应用的误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表现尤为突出。
2、教学师资力量欠缺
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无庸讳言,多数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也不够高。尽管,多数中职学校都明确要求,教师应成为“教育者、管理者和社会实践者”、“双师型”教师,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在职老师无法下企业,也联系不到对口企业学习。好多新进的教师来源于普通院校,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把握不够,不能有效的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更谈不上达到行业标准。
3、学生学习起点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已不陌生,但由于地区和经济的差异,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就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难于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
4、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目前,多数农村职业中学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其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授课大多还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也无法满足个性化学生学习需求。
面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如何才能保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稳定发展已经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专业架构是否完善是关系计算机专业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1、将社会的需求与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结合,开设实用的专业
学生从初中进入职校后,学习目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升学转向就业,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据了解,有一部分学生会自发地对所学专业相应的岗位群进行跟踪性的社会调查,以掌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十分关注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此,学校在开设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前期调研,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要对地方经济结构调研,二要充分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在调研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课程设置
现在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是“2+1”制,即2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进行顶岗实习,但以往开设大量的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更何况在这期间学生还要参加文化课和职业资格证考试,真正用于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很少。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先调研,然后再针对企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对于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可以按照“专业基础课大平台化,专业技术小模块化”模式进行设置。
3、加强课程整合教育
鉴于传统“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一方面是将“文化课程”与“专业修养课程”统统纳入“素养”行列,整合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教育;另一方是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课与专业修养课的整合形成扎实的职业素养,同类应用软件的整合形成项目性质的模块,学习与实践的整合有利于实践强化的实现,这在技能课程表现中尤为突出,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整合形成计算机型基础课,专业修养课与专业技术课的整合形成强大的专业发展力和整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门性学习课程。
4、强化以项目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从应用中学习,应该是中职学生学习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加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又比较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致使学生陷入了一种被动学习的境地,消极地接受教学知识。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用科学,没有实践的机会,是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软硬件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技术的。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基于应用(或仿真应用)驱动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项目为中心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以项目为中心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打破以往各门课程单独学习的方法,依照项目流程,要求教师适时取舍课程内容,由多个教师协同完成,要达到“做到哪里,讲到哪里,用到哪里”的要求,从而可以有效的加深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的结合。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闭门造车,与社会企业脱节。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即便就业了也很难受企业欢迎。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下企业调研并与之合作。目前比较成熟的方式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等方式。
三、课程体系设计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而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指操作技能,而是指以适应社会需要、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其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具有职业定向性的同时,还应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自觉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包括工具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相关性知识的复合知识结构,包括职业核心能力、技术相关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的综合能力结构,从而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自身的职业特色。
中职的培養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因此,应深入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摸清不同职业技术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分为若干个能力因素,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由相关专家审定,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再根据每一项能力的目标与要求设计教学单元,若干个相关教学单元组成一门课程,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一个课程模块,将这些课程模块连同必需的基础课程及国民素质教育课程合理排列组合,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组织设计体系。
总之,计算机学科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它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同时应结合当前市场的需求与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的开展适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3.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