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性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隐性课程有着一定的优势,适应语文学科的性质,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因此,将隐性课程引入语文教学显得十分必要。要实现隐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通过营造教学氛围,提高教师素质,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隐性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国分类号:G633.3
(一) 问题的提出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它又被称为“内隐课程”、“潜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呈现为对空间教学环境的精心设计,教师品德行为的潜在影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等。隐性课程作为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被发现得比较晚,其关注度也不及显性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它的作用也并没有得到发挥,真正运用实施的更是少之又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隐性课程的优势渐渐显现出来。尽管隐性课程大多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影响,但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可以有计划的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施加影响。
高中学生面临着学习科目多、学业负担重这一现实情况,充分地利用课堂进行高效率的教学显得尤为必要。随着语文教学水平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把握好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补充作用,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维度,达到对语文教学更完整、更科学的把握。
(二)高中语文隐性课程运用的必要性
(1)隐性课程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辅助功能
隐性课程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杰克逊首先提出,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隐性课程的产生有着现实的需要,更有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基础作支撑。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与显性课程相比,有愉悦性、易接受性、持久性等优点,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这也在侧面说明了隐性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隐性课程建立在宏观隐性课程理论基础之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陶冶学生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隐性课程适应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有着它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正确的使用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是在此基础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字、词的积累,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往往关注不够。高中学生通过以往的语文学习,已经能够准确的使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学习和生活,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精神却无法得到满足,因此,这一时期的语文课程应充分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着重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隐性课程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等。同时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等五个方面有所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是教师传输,学生接受,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却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的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和提高,以学生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关注精神、关注人文,旨在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都足以证明将隐性课程引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三)怎样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运用隐性课程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教学的进行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不仅指空间上的教学环境,还包括良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确立。空间上的教学环境可以从保持教室的整洁、有效配置教学设施、开设专门的语文学习场所等方面去完善,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作为隐性课程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着学生学习的动力。“一间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确立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语文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文化素养的传递者,本身也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教师的示范性决定了“为人师表”是教师面对学生的最佳姿态。语文教师的品德修养、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其良好的语言习得,热爱阅读的习惯,较高的古诗文素养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塑造着学生的性格。因此,作为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的隐性资源,语文教师应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3)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具体的教学目标需要分散到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使得语文隐性课程进一步被学生感知、学习。如在进行话剧教学时,给学生编排话剧,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和了解;进行诗歌教学时,给学生播放多媒体音频,带着学生感受诗歌的美;进行小说教学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领悟主人公的情感,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都可以运用于语文教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些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Z]2004
[2]宋麗娟.浅谈隐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NO27
[3]罗晓燕.隐性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策略[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国分类号:G633.3
(一) 问题的提出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它又被称为“内隐课程”、“潜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呈现为对空间教学环境的精心设计,教师品德行为的潜在影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等。隐性课程作为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被发现得比较晚,其关注度也不及显性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它的作用也并没有得到发挥,真正运用实施的更是少之又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隐性课程的优势渐渐显现出来。尽管隐性课程大多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影响,但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可以有计划的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施加影响。
高中学生面临着学习科目多、学业负担重这一现实情况,充分地利用课堂进行高效率的教学显得尤为必要。随着语文教学水平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把握好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补充作用,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维度,达到对语文教学更完整、更科学的把握。
(二)高中语文隐性课程运用的必要性
(1)隐性课程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辅助功能
隐性课程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杰克逊首先提出,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隐性课程的产生有着现实的需要,更有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基础作支撑。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与显性课程相比,有愉悦性、易接受性、持久性等优点,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这也在侧面说明了隐性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隐性课程建立在宏观隐性课程理论基础之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陶冶学生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隐性课程适应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有着它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正确的使用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是在此基础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字、词的积累,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往往关注不够。高中学生通过以往的语文学习,已经能够准确的使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学习和生活,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精神却无法得到满足,因此,这一时期的语文课程应充分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着重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隐性课程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等。同时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等五个方面有所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是教师传输,学生接受,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却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的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和提高,以学生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关注精神、关注人文,旨在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都足以证明将隐性课程引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三)怎样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运用隐性课程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教学的进行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不仅指空间上的教学环境,还包括良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确立。空间上的教学环境可以从保持教室的整洁、有效配置教学设施、开设专门的语文学习场所等方面去完善,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作为隐性课程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着学生学习的动力。“一间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确立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语文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文化素养的传递者,本身也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教师的示范性决定了“为人师表”是教师面对学生的最佳姿态。语文教师的品德修养、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其良好的语言习得,热爱阅读的习惯,较高的古诗文素养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塑造着学生的性格。因此,作为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的隐性资源,语文教师应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3)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具体的教学目标需要分散到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使得语文隐性课程进一步被学生感知、学习。如在进行话剧教学时,给学生编排话剧,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和了解;进行诗歌教学时,给学生播放多媒体音频,带着学生感受诗歌的美;进行小说教学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领悟主人公的情感,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都可以运用于语文教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些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Z]2004
[2]宋麗娟.浅谈隐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NO27
[3]罗晓燕.隐性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设计策略[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