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啃皇帝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w335471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不少吃喝都有说道,后面往往跟着一大串名人。其最高者自然是皇帝。
   扬州的狮子头,据说是隋炀帝游览当地名胜葵花冈后,命令御厨照此创制出来的,因此也叫葵花献肉。苏州的松鼠鳜鱼,据说乾隆爷下江南时曾御口亲尝,大加赞赏。杭州的吴山酥油饼,据说原是北宋宫中点心,本名“大救驾”。当年赵匡胤在后周当大将时,一次进攻南唐颇费气力,搞得老赵心力交瘁,不思饮食,还是厨师做了这酥油点心呈上,才使他食欲大振。老赵登基之后,遂将酥油饼御封为“大救驾”。一道点心,居然和千军万马一样具有救驾功能,也算是风光到家了。
   不过,这些都只是据说而已,正史不载。
   中国人对于历代君主,一向分为两类,桀纣与尧舜,两者泾渭分明。但是每逢论及吃喝,这泾渭便合流了。只要是皇帝吃过的东西一概受到尊崇,再不管什么昏君明主,甚至昏君还更为吃香。谁都知道隋炀帝是有名的亡国之君,可是扬州狮子头还是要跟他扯在一起,以壮门面。杭州有一道“宋嫂鱼羹”,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据《武林旧事》载,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太上皇游西湖时曾经品尝过宋五嫂烹制的这道菜,赞赏有加,并赐以金银绢匹。“宋嫂鱼羹”由此名闻天下,流传至今。这个太上皇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伙同秦桧杀害岳飞的南宋高宗赵构。可今人在推介“宋嫂鱼羹”时,却还要用这个赵构来贴金,真不知是何道理。
   细细琢磨,其实不难找到答案。昏君的一个标志便是骄奢淫逸,把老百姓的肚子问题放在一边,自己却想方设法搜寻天下美味,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将他们吃过的东西一概排斥,那中国饮食精华就得少去大半,未免可惜。再说,昏君之昏在为政,而对于美食,由于时时讲究,处处留心,反倒能高于常人也高于明君,让他们出任肴馔评委,更具权威性。
   相比较之下,政绩较好的君主,吃喝上则往往难有太多的说道。北宋仁宗赵祯夜晚在宫中加班,肚子饿了,想吃的东西不过“烧羊”,实在不够档次。一次仁宗要在宫中宴客,有一道菜是螃蟹。他一看二十八只螃蟹每只要价一千文,便斥去不用。这样的人,候选节俭典型还马马虎虎,出任美食专家则差着火候,远不如赵构之类。这个赵构,虽然治下只剩半壁江山,但在吃喝上却一点也不半壁。他在位时,曾经因为厨子煮馄饨不熟而将其送往大理寺问罪;逊位后,有一次,钦定接班人宋孝宗为他祝寿,他竟然因为寿宴不够丰盛而大发其火。这种人,倒还真有资格给佳肴名点当当招牌。



   中国的吃喝愿意和各类皇帝挂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满足人们“向上看齐”的心理需求。中国过去在饮食上等级规定相当森严,最高执政者的吃喝,总要刻意高人一等。周代就明文规定,诸侯可以吃牛肉;大夫等而下之,可以吃羊肉;士只有狗肉猪肉可吃,而平头百姓只好吃素。在这种制度下,皇帝享用的东西,臣民如有幸跟着沾沾光,身价就能涨出一截,十分荣耀。欧阳修做官二十多年,得到御用的一瓶小龙团贡茶,不仅小心珍藏,还要撰文纪念,广为传播,便是例证。文人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可惜一般人获得御赐的机会少之又少,无奈之下只好在市面上挖掘代用品,是真是假且由它去,只要能借此和皇帝們套套近乎,风光风光,目的就达到了,心里就舒坦了。
   这种“向上看齐”的民众心理,并非中国特色,外国更邪乎。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是个饕餮之徒。由于暴饮暴食,消化不良,终于寡人有疾,得了地地道道的肛瘘。虽医治多时但未见效果,最后还是一刀割下去了事。消息传开,肛瘘顿时成为朝野议论的热门话题,外科医生的家里挤满了人,都说有肛瘘,都要动手术。当医生告知病情不重无须开刀时,这些人竟然大发雷霆,因为失去了和国王同挨一刀的机会,就少了一份对外炫耀的资本。
   【原载《领导文萃》】
   插图 / 酒,要有品位 / 佚 名
其他文献
清代戴名世作过一篇《张贡五文集序》,其中讲了一个故事。不到二十岁时,戴名世在山中遇一卖药翁,谈及作文方法,老翁教给他一个秘诀:“为文之道,吾赠君两言,曰‘割爱’而已。”戴名世回家后看自己的文章,觉得将大部分内容删掉,也没什么不可以。这个秘诀,果然让他的文章大有进步,他由此感叹:“余自闻此论,而文家之真谛秘钥始能识之。”  现在看戴名世的文章,多精练简洁,无华辞丽语,可见是领悟到“割爱”的“真谛秘钥
期刊
我们经常在欧美影视剧中看到近代的欧洲人,尤其是贵族,都喜欢戴着白色的满头卷卷的假发.这在我们看来,就像他们看清朝人的大辫子一样奇怪.他们为什么喜欢戴这样的假发,这个风气又是怎样兴起的呢?
期刊
“太尉要你三更死,岂能留你到五更!”小时候玩“民兵捉贼”游戏,哼着这词儿跟对方叫板,感觉煞是威风,那是京剧《野猪林》董超、薛霸的两句二黄摇板。顽童们的游戏代入了英雄主义,又偏生喜欢摹仿坏人。  悖谬与歧义无处不在,就像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便是让“强盗”做成了英雄。  回想此生阅读经历,《水浒传》是我触手的第一部经典作品,记得是小学四五年级,大约一九六一年前后。那是七郎八虎闯幽州和打鬼子除汉奸古今
期刊
如果评选历史上最淡定的人物,那非谢安莫属。  在决定东晋王朝命运的淝水之战激战正酣时,他在下棋;当胜利的消息传来,他也只是对与他下棋的客人神色自若地说了句:“小儿辈已打败敌寇。”谢安一生中唯一一次失态,是因为听了一首歌,唱歌的人名叫桓伊。  那天,晋孝武帝在宫中摆下酒宴,喝得正兴起时,大声道:“右军可否吹笛为大家助助兴呢?”孝武帝说的右军就是桓伊,他因为与谢琰等将军在淝水大败前秦的苻坚而威名远扬,
期刊
我曾经与有70年以上园艺工作经验的老师傅一起进行庭院种植工作.约一周的时间里,年过90岁的老师傅对待植物时的细致动作令我叹服.移栽杜鹃花时,挖出后立即用草片包住根部,放置于阴凉处.老师傅说:“根部之前没有接触过阳光,如果不能立即植入,应该放在阴凉位置,以免根系受损.”
期刊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最大的梦想应该就是江山稳固、留传千秋万代了.但是古往今来,不要说万代,不少皇帝就连第二代都不一定能有,他们面对的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健康合格的后裔继承皇位.远的不说,北宋仁宗皇帝三个儿子无一长大成人,全部夭折.无奈之下,宋仁宗只好过继宗室子弟赵曙,并传位给他,赵曙成为后来的宋英宗.无独有偶,宋哲宗也是在子嗣艰难的情况下,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期刊
加码,有三个意思:抬高价钱,增加赌注,提高指标.这本是个中性词汇,而今个别领导干部的行为却将之异化,衍生出了一个新变种——层层加码.rn比如,督查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比如,一些地方总想着“上面有指标,我再高一点”“领导有要求,我再严一点”……上行下效层层加,左顾右看跟着加,加出了啥?
期刊
2007年8月17日,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的“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实兵演练中,中方重型突击装备向“恐怖武装”发起总攻。图/新华  西方政治学认为,国际政治是内政和外交的双重博弈,中国近些年也常说“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其实俄罗斯方面也有类似的认知。我们常说,外交是政治的延续,但对于中俄来说,国内结构并不完全是影响国际政治的原因,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国际政治的结果。
期刊
名声是附着于姓名之后的一个庞大后缀。名声致使姓名神气活现,广为人知;表面上,姓名趾高气扬地出入许多场合,其实,毋宁说是名声背负着姓名周游世界。姓名是一個人存在的标志,名声则是一个人存在状况的标志;姓名同人的后天品性无关,名声则是来自人的主动创造。名声是公众对于人物的概括性鉴定,鉴定所依据的素材显然由人物本身提供。一个人名声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能源于成就、道德、人格、财富,也可源于相貌、服饰、嗜好、
期刊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还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字子瞻,另外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rn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说实话,他全靠“苏贤良”这个尊称活着呢!rn但是,自从那个陈黑子上任以后,这个称呼竟然被无情取缔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