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的眼泪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wd_cl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评选历史上最淡定的人物,那非谢安莫属。
  在决定东晋王朝命运的淝水之战激战正酣时,他在下棋;当胜利的消息传来,他也只是对与他下棋的客人神色自若地说了句:“小儿辈已打败敌寇。”谢安一生中唯一一次失态,是因为听了一首歌,唱歌的人名叫桓伊。
  那天,晋孝武帝在宫中摆下酒宴,喝得正兴起时,大声道:“右军可否吹笛为大家助助兴呢?”孝武帝说的右军就是桓伊,他因为与谢琰等将军在淝水大败前秦的苻坚而威名远扬,被封为右军将军。桓伊不仅能征善战,还精通音律,以吹笛见长,有“笛圣”之称,历史上著名的琴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而来的。
  听到孝武帝的话,桓伊从容地站起来,拿出东汉名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柯亭笛”放在嘴边,清脆的音乐随即飘扬而出,抑扬顿挫,令人心醉,可谓“妙声发玉指,龙音响凤凰”。一曲奏罢,满座翕然称善。
  孝武帝听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桓伊却放下笛子,说:“微臣弹筝虽不及吹笛的技巧,然而足以韵合歌管,请陛下准我拂筝吟歌自弹自唱一曲,只是要请一人来为我吹笛。”
  孝武帝非常高兴,当即命令内宫歌妓吹笛伴奏。桓伊摆手道:“内宫歌妓与愚臣必定配合不好,愚臣有一奴仆,善于配合吹奏。”孝武帝点头应允。
  笛声响起,桓伊拂筝而歌,仰头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桓伊所唱,正是曹植的《怨歌行》,大意是:当皇上的难,做臣子的也难,皇上看不到忠臣的心,反而加以猜忌,好像西周時的周公旦,曾全心全意地辅政,为建立周朝立过大功,结果,周王听信了管叔与蔡叔对他的诽谤。
  桓伊的歌声“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听得人无不动容。有一个人尤其不能自已,“泣下沾衿”,眼泪一直流到了衣襟上。他站起来,走到桓伊身边,激动地说:“使君于此不凡!”意思是说,仅从你的这番举动,就注定了你不同于凡人。
  这个人就是谢安。为什么百万秦军压境尚面不改色的谢安,听到桓伊的一首歌会如此动情呢?原来,淝水之战后,谢安功名日盛,孝武帝晚年又嗜酒好色,谢安便经常规劝。孝武帝的弟弟司马道子和王国宝等小人见有机可乘,便不时地在孝武帝面前诋毁谢安,孝武帝渐生猜忌,日益不满。谢安一心为国,却得不到理解,日子变得很艰难。此时,桓伊唱起的《怨歌行》,是想借曹氏兄弟相残的典故,对皇帝加以劝谏,正是唱到了谢安的心痛处,由此才会当众落泪。
  听出桓伊弦外之音的孝武帝,“甚有愧色”,起身向桓伊致谢。
  因为这件事,谢安与桓伊成了一生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有人感叹世态炎凉:“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在谢安江河日下的情况下,桓伊不顾自身安危,敢于挺身而出为他说话,怎能不令人感动?谢安的眼泪,不仅仅是内心温暖的自然流淌,更是对桓伊高洁品格的最好点赞。
其他文献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正遭遇着历史考验的艰难时刻.1992年,中国这艘巨轮驶进的海域,波涛汹涌,暗礁丛生.rn88岁的邓小平于这一年的年初,毅然南下,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讲话高瞻远瞩,不啻于为笼罩在姓“社”姓“资”阴霾之下的中国扔下一颗重磅“原子弹”,其产生的能量冲破了历史的迷雾,冲破了前进的障碍.
期刊
有人说,只需安心做事,不要有后顾之憂。  我说,没有后顾之忧的事情做不大,做不新,做不好。  我做事的时候如果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证明我所做的事情没有撬动陈旧的价值系统,没有触及保守的既得利益,没有找到强大的突破目标。这样的事情,值得去做吗?  因此,重重的后顾之忧,密集的追杀脚步,恰恰是我们奔跑的意义所在。  (摘自《雨夜短文》)
期刊
民国时期,军阀部属的倒戈稀松平常。1924年到1925年间,两次重量级的倒戈行为震动了全国。第一次,是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倒了曹锟和吴佩孚的戈;第二次,是奉军的中坚郭松龄倒戈反奉。  冯玉祥倒戈大获成功,基本上毁了当时在北洋军阀中风头最劲的吴佩孚,让他精心训练的核心部队烟消云散,此后东山再起,不过是昙花一现。郭松龄倒戈则彻底失败,夫妻两人的命因此丢了,还搭上一个高级幕僚——民国大才女林徽因的父
期刊
我们怎么在一个风险社会里做出最优决策?  世界已经发生改变了,我们的决策规则也要改变,如果墨守成规,我们可能会犯很多错误。  在如今非常态的世界里,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是“黑天鹅”,二是“灰犀牛”,三是“大白鲨”。所谓“黑天鹅”,就是说这种事件非常罕见,但破坏力很强,发生概率很低。“灰犀牛”是说这种事件大概率会发生,但现在不会发生,比方说环境污染,或者珍稀动物的逐渐濒临灭绝。  至于“大白鲨”
期刊
口头禅是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挂在嘴边的常用语言,形成原因既跟传统语言文化氛围有关,也取决于个人的重要经历。毛泽东口头禅之“账”,作为他独特的行为表现之一,既是他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也是他数字思维的日常表现。这个口头禅在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井冈山斗争初期,最晚见于1976年他逝世前,可谓终生相随。  革命战争时期的口头禅——“账”  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红军前身)攻克宁冈县的新城,俘虏白军官兵40
期刊
张居正(1525-1582年)是明代著名的内阁首辅.他少年英才,16岁考中举人,26岁中进士后步入仕途.隆庆元年(1567)入内阁辅政,万历登基时,他成功取代高拱成为内阁内辅.此后10年,因神宗万历皇帝年幼和张太后信任,遂成为明王朝的实际掌控者,权倾一时.
期刊
拿破仑,这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皇帝,先后派出五十万法国大军去征服西班牙,结果那些元帅一个个被打得落花流水,跑了回来,气得拿破仑破口大骂:你们竟然输给一群破破烂烂的西班牙农民?这个暴发户皇帝,其实不知道西班牙人民的血性可以达到怎样变态的地步.下面的一个故事颇能说明问题.
期刊
清代戴名世作过一篇《张贡五文集序》,其中讲了一个故事。不到二十岁时,戴名世在山中遇一卖药翁,谈及作文方法,老翁教给他一个秘诀:“为文之道,吾赠君两言,曰‘割爱’而已。”戴名世回家后看自己的文章,觉得将大部分内容删掉,也没什么不可以。这个秘诀,果然让他的文章大有进步,他由此感叹:“余自闻此论,而文家之真谛秘钥始能识之。”  现在看戴名世的文章,多精练简洁,无华辞丽语,可见是领悟到“割爱”的“真谛秘钥
期刊
我们经常在欧美影视剧中看到近代的欧洲人,尤其是贵族,都喜欢戴着白色的满头卷卷的假发.这在我们看来,就像他们看清朝人的大辫子一样奇怪.他们为什么喜欢戴这样的假发,这个风气又是怎样兴起的呢?
期刊
“太尉要你三更死,岂能留你到五更!”小时候玩“民兵捉贼”游戏,哼着这词儿跟对方叫板,感觉煞是威风,那是京剧《野猪林》董超、薛霸的两句二黄摇板。顽童们的游戏代入了英雄主义,又偏生喜欢摹仿坏人。  悖谬与歧义无处不在,就像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便是让“强盗”做成了英雄。  回想此生阅读经历,《水浒传》是我触手的第一部经典作品,记得是小学四五年级,大约一九六一年前后。那是七郎八虎闯幽州和打鬼子除汉奸古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