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有很多层面很多人物可以书写。首先想到的是鲁迅。鲁迅的存在,有力地说明,写作可以实现的伟力有多大,以及作家应该追求的功业是什么。
一笔比一剑,可挡百万兵,鲁迅用笔开拓了辽阔深远的思想文化空间,并身体力行,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令人崇敬,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凭借其丰厚生动的文本,穿越百年时光,在今天依然是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山。今天我们谈鲁迅的思想,谈鲁迅的文学,谈得较多的是其杂文随笔。鲁迅是文体学家,散文、杂文、评论理论、中短篇小说,众体皆备,都有开山之功、建城之力。在鲁迅斑澜多姿的各种文本形式里,我最喜欢他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同今天许多作家一样,鲁迅当年写中短篇小说,主要刊发在《新青年》等期刊上。不仅鲁迅,其他同时期作家也大都如此。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期刊与文学创作如影随形,—部期刊史,几可建构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1919年4月,鲁迅的第二部短篇小说《孔乙己》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发表。这部加上标点符号共2644字、以今天的分法大概只能叫“小小说”的短篇小说,几乎一字不废,落地成金。一百年来,在两万字以下的白话文短篇小说创作范围内,除了鲁迅本人的((祝福》或可比肩,大约无能出其右者。换句话说,白话文短篇小说诞生之初便是高峰。这究竟是幸事,还是不幸,我不能判断。
陈独秀、胡适二人以上海《新青年》刊物为阵地,率先举起白话文运动大旗之后,鲁迅紧随其后,成为最有支持力的文学实践者。他们合力,促使白话文运动有了实质性的开端,并拥有丰硕成果。白话文写作和白话文阅读,自此慢慢渗入人们生活,成为习惯。这些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成就的取得,有赖于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作家创作的有效性,这些作品极大地提升了白话文的声望和地位。所以,今天我们也会把这一代作家的作品称为启蒙文学,重点落在它们的社会功用上。
从1918年5月15日在《新青年》第四卷五号刊发《狂人日记》开始,鲁迅一直在通过写作来提出和探索“中国问题”。所以,阅读和研究鲁迅的文本尤其重要。《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小说。这个现代,既指其现代性的思想,比如对人和环境的对抗以及人吃人的异化问题的关切,同时也指其现代小说技法。小说思想的现代意味还在其次——这当然重要,但在今天的我看来,最惊讶的是鲁迅对于各种现代小说技法娴熟老到的掌握,比如心理结构、精神分析、象征喻体,等等,一应拿来,为我所用。这些现代技法,在鲁迅八年后辑集出版的散文诗《野草》中用得更加频繁。白话文晓畅、明白、清晰、准确的特点,深深地刺激了读者,用白话文写作可以摆脱很多程式束缚,可以说自己的话,说有内容的话,更加贴近时代气质,因《狂人日记》引发的白话文写作话题纷至沓来。
1918年冬天,鲁迅开始写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孔乙己》,并于1919年4月公开发表。单纯从短篇小说文体建构来说,《孔乙己》比《狂人日记》的小说性更强,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了小说这种相对感性的文体特性,对于世态人情的描摹入木三分不嫌其深,对于人物性格命运的刻画曲尽其笔不嫌其难。小说对社会现实的透彻观察力和幽微贴切的表达力,彰显了作家的思想力,也彰显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小说建构生活的可能性,直接把小说艺术推到了高峰,也给白话文运动着着实实地烧了一把旺火。
《孔乙己》作为白话文小说的杰出代表,成为白话文运动研究以及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绕不过去的一个案例,与其超越文本的符号性价值有关,比如说启蒙意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孔乙己扭曲的人格和悲惨的命运,是封建科举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身心戕害的生动写照。鲁迅用一支笔,生动深刻地揭示旧制度、旧思想和旧文化的落后、腐朽和病态,鲁迅的中短篇小说迅速被广大传播,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的重要武器。作为作家的鲁迅,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历经百年,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这部文学作品光芒不减,这就值得我们今天的作家好好地阅读和好好地研究了。
用小说创作的眼光看,《孔乙己))究竟好在哪里?
无疑,《孔乙己》从文本的角度给予文学最大的贡献,是用小說的笔法写活了孔乙己这个下层“土”的形象。我们经常会说“人物画廊”一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从出现时间先后角度来排,排在第一位的,毫无疑问是“孔乙己”。从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和饱满度上看,“孔乙己”也位列在第一排。“鲁迅以极简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困穷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这已成为共识,不多言。
“小说是奇巧淫技,小说更是真实。”小说,在鲁迅的笔下,怎么与现实建立联系?《孔乙己》用看似冷静、留白的笔法写出了藏在深邃背后的深情。
“深情”和“深邃”这对几乎被用烂的形容词,用在鲁迅的身上,才恢复了原貌。
鲁迅的深情,过去我们常说是孺子牛的深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楼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历经世变的中年鲁迅,借《自嘲》自嘲,并抒怀言志。前四句,是对世态与时运处境的描述,是写《自嘲》的客观背景。后两句主观抒情,才是重点。“横眉冷对干夫指”,因为这句诗和杂文书写,鲁迅的形象长期被定格在锐利、睿智、冷峻、傲骨层面。光有冷峻,不是真实的鲁迅,真实的鲁迅不仅是感性的,而且是容易深情的。1935年,鲁迅在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青年作家龙华被杀后,悲愤地写下这首(《七律·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有“横眉冷对”映衬,“挈妇将雏”才是真实的和深沉的。如果说“挈妇将雏”是一切人之本能,“俯首甘为孺子牛”才能表现出鲁迅的广大情怀底色。从这句以及他的诸多文本中,鲁迅的拳拳之心被深切体认。鲁迅的拳拳之心,其思想基础是平等、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这样的思想平台上,他会始终牵挂佃农的儿子、童年的玩伴章闰土,他会反思无意间给自己的兄弟造成的伤害和压迫,他会从一个人力车夫的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同样,即便是小伙计的视角,他也会写出忧伤和不安,写出对孔乙己这样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同情,写出艰难、扭曲和尴尬,写出自尊、努力和底线。 鲁迅的深邃分两层。一层是对“旧”的批判,批判旧有的落后制度、旧有的荒唐习惯、旧有的世故势力。比较起这层批判,更深层的深邃是鲁迅的忧患意识。嘲笑人的人吃人的人,与被嘲笑的人被吃的人,都是落后的制度文化的产物。鲁迅对于具体的个人,其实更多的是“哀其不幸”,这是基于对人性的悲悯。鲁迅横眉冷对的主要对象,是这个“吃人”和使人非人的制度、习俗和文化。透过现象看本质,鲁迅的深邃来自比较文化的视野。比较古今、比较东西、比较先进和落后,鲁迅才有对于落后传统的批判。对于“拿来”和“继承”,鲁迅都深有体认,这些体认有的直接形成为杂文,有的在鲁迅的小说里成为形象,比如孔乙己。正如拿来不能全盘接受,继承也要批判继承,鲁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牵挂同情大于怒其不争,这种复杂的情感,也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
我一直认为,比较起杂文的战斗性和匕首特质,以深邃为背景的深情,是鲁迅写散文和小说时的情感姿态。散文是非虚构,直接探底作者的情志识,因此,阅读《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兄弟》《范爱农》等散文,人物包括场景长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一是因为鲁迅是语言文字大师,描摹生动有力,信息能够被有效接受;二是因为书写者的深沉、细腻、忧伤的情感,真切动人,共情力强大,读者被深深地带入,并被打动。
鲁迅的短篇小说同样如此。三个名篇《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都设置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叙事人的身份,一会儿是回乡的狂人,一会儿是咸亨酒店小伙计,一会儿是离乡的知识分子。身份不同的他们,共性是目光有感情、叙事有温度。此外,这些变化的身份和经验,不是鲁迅的无由想象,而是他的人生经验的杂糅、搬运、整合后的结晶。对于鲁迅,任何叙事都有立场,尤其是小说。他是要用他的笔疗救人世。著名作家,作品百年流传,这是今天的结果,但不是鲁迅写作时的目的。
胡适在《文学改良芻议》中提出八大主张:“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需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这八大主张,今天看来,除个别主张可待商榷,其他于写作都是真经。鲁迅的小说,也是这八大主张的创作典范。
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一定要全面而不是割裂地去理解历史,理解人物,更不能歪曲历史,误解人物。许多人喜欢走两极,不是对自己的传统不加分析地盲目继承,就是越来越不加分析地崇洋媚外,结果就会导致文化传承中的一团浆糊。为什么这么说?以鲁迅为例,这样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巨匠,在今天的书写和传播中,经常被以各种理由和各种方式边缘化和弱化。这种不断抛弃自己的文化财产、猴子掰玉米式的做法,最后会两手空空,只能去搬运别人的东西。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传承方面,要特别警惕走偏路。
尽管二十多年前写硕士论文时开始研究鲁迅,提笔写鲁迅,还是觉得笔力不逮。好在只是抛出问题,敬请方家批评。
一笔比一剑,可挡百万兵,鲁迅用笔开拓了辽阔深远的思想文化空间,并身体力行,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令人崇敬,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凭借其丰厚生动的文本,穿越百年时光,在今天依然是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山。今天我们谈鲁迅的思想,谈鲁迅的文学,谈得较多的是其杂文随笔。鲁迅是文体学家,散文、杂文、评论理论、中短篇小说,众体皆备,都有开山之功、建城之力。在鲁迅斑澜多姿的各种文本形式里,我最喜欢他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同今天许多作家一样,鲁迅当年写中短篇小说,主要刊发在《新青年》等期刊上。不仅鲁迅,其他同时期作家也大都如此。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期刊与文学创作如影随形,—部期刊史,几可建构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1919年4月,鲁迅的第二部短篇小说《孔乙己》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发表。这部加上标点符号共2644字、以今天的分法大概只能叫“小小说”的短篇小说,几乎一字不废,落地成金。一百年来,在两万字以下的白话文短篇小说创作范围内,除了鲁迅本人的((祝福》或可比肩,大约无能出其右者。换句话说,白话文短篇小说诞生之初便是高峰。这究竟是幸事,还是不幸,我不能判断。
陈独秀、胡适二人以上海《新青年》刊物为阵地,率先举起白话文运动大旗之后,鲁迅紧随其后,成为最有支持力的文学实践者。他们合力,促使白话文运动有了实质性的开端,并拥有丰硕成果。白话文写作和白话文阅读,自此慢慢渗入人们生活,成为习惯。这些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成就的取得,有赖于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作家创作的有效性,这些作品极大地提升了白话文的声望和地位。所以,今天我们也会把这一代作家的作品称为启蒙文学,重点落在它们的社会功用上。
从1918年5月15日在《新青年》第四卷五号刊发《狂人日记》开始,鲁迅一直在通过写作来提出和探索“中国问题”。所以,阅读和研究鲁迅的文本尤其重要。《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小说。这个现代,既指其现代性的思想,比如对人和环境的对抗以及人吃人的异化问题的关切,同时也指其现代小说技法。小说思想的现代意味还在其次——这当然重要,但在今天的我看来,最惊讶的是鲁迅对于各种现代小说技法娴熟老到的掌握,比如心理结构、精神分析、象征喻体,等等,一应拿来,为我所用。这些现代技法,在鲁迅八年后辑集出版的散文诗《野草》中用得更加频繁。白话文晓畅、明白、清晰、准确的特点,深深地刺激了读者,用白话文写作可以摆脱很多程式束缚,可以说自己的话,说有内容的话,更加贴近时代气质,因《狂人日记》引发的白话文写作话题纷至沓来。
1918年冬天,鲁迅开始写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孔乙己》,并于1919年4月公开发表。单纯从短篇小说文体建构来说,《孔乙己》比《狂人日记》的小说性更强,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了小说这种相对感性的文体特性,对于世态人情的描摹入木三分不嫌其深,对于人物性格命运的刻画曲尽其笔不嫌其难。小说对社会现实的透彻观察力和幽微贴切的表达力,彰显了作家的思想力,也彰显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小说建构生活的可能性,直接把小说艺术推到了高峰,也给白话文运动着着实实地烧了一把旺火。
《孔乙己》作为白话文小说的杰出代表,成为白话文运动研究以及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绕不过去的一个案例,与其超越文本的符号性价值有关,比如说启蒙意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孔乙己扭曲的人格和悲惨的命运,是封建科举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身心戕害的生动写照。鲁迅用一支笔,生动深刻地揭示旧制度、旧思想和旧文化的落后、腐朽和病态,鲁迅的中短篇小说迅速被广大传播,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的重要武器。作为作家的鲁迅,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历经百年,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这部文学作品光芒不减,这就值得我们今天的作家好好地阅读和好好地研究了。
用小说创作的眼光看,《孔乙己))究竟好在哪里?
无疑,《孔乙己》从文本的角度给予文学最大的贡献,是用小說的笔法写活了孔乙己这个下层“土”的形象。我们经常会说“人物画廊”一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从出现时间先后角度来排,排在第一位的,毫无疑问是“孔乙己”。从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和饱满度上看,“孔乙己”也位列在第一排。“鲁迅以极简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困穷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这已成为共识,不多言。
“小说是奇巧淫技,小说更是真实。”小说,在鲁迅的笔下,怎么与现实建立联系?《孔乙己》用看似冷静、留白的笔法写出了藏在深邃背后的深情。
“深情”和“深邃”这对几乎被用烂的形容词,用在鲁迅的身上,才恢复了原貌。
鲁迅的深情,过去我们常说是孺子牛的深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楼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历经世变的中年鲁迅,借《自嘲》自嘲,并抒怀言志。前四句,是对世态与时运处境的描述,是写《自嘲》的客观背景。后两句主观抒情,才是重点。“横眉冷对干夫指”,因为这句诗和杂文书写,鲁迅的形象长期被定格在锐利、睿智、冷峻、傲骨层面。光有冷峻,不是真实的鲁迅,真实的鲁迅不仅是感性的,而且是容易深情的。1935年,鲁迅在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青年作家龙华被杀后,悲愤地写下这首(《七律·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有“横眉冷对”映衬,“挈妇将雏”才是真实的和深沉的。如果说“挈妇将雏”是一切人之本能,“俯首甘为孺子牛”才能表现出鲁迅的广大情怀底色。从这句以及他的诸多文本中,鲁迅的拳拳之心被深切体认。鲁迅的拳拳之心,其思想基础是平等、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这样的思想平台上,他会始终牵挂佃农的儿子、童年的玩伴章闰土,他会反思无意间给自己的兄弟造成的伤害和压迫,他会从一个人力车夫的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同样,即便是小伙计的视角,他也会写出忧伤和不安,写出对孔乙己这样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同情,写出艰难、扭曲和尴尬,写出自尊、努力和底线。 鲁迅的深邃分两层。一层是对“旧”的批判,批判旧有的落后制度、旧有的荒唐习惯、旧有的世故势力。比较起这层批判,更深层的深邃是鲁迅的忧患意识。嘲笑人的人吃人的人,与被嘲笑的人被吃的人,都是落后的制度文化的产物。鲁迅对于具体的个人,其实更多的是“哀其不幸”,这是基于对人性的悲悯。鲁迅横眉冷对的主要对象,是这个“吃人”和使人非人的制度、习俗和文化。透过现象看本质,鲁迅的深邃来自比较文化的视野。比较古今、比较东西、比较先进和落后,鲁迅才有对于落后传统的批判。对于“拿来”和“继承”,鲁迅都深有体认,这些体认有的直接形成为杂文,有的在鲁迅的小说里成为形象,比如孔乙己。正如拿来不能全盘接受,继承也要批判继承,鲁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牵挂同情大于怒其不争,这种复杂的情感,也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
我一直认为,比较起杂文的战斗性和匕首特质,以深邃为背景的深情,是鲁迅写散文和小说时的情感姿态。散文是非虚构,直接探底作者的情志识,因此,阅读《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兄弟》《范爱农》等散文,人物包括场景长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一是因为鲁迅是语言文字大师,描摹生动有力,信息能够被有效接受;二是因为书写者的深沉、细腻、忧伤的情感,真切动人,共情力强大,读者被深深地带入,并被打动。
鲁迅的短篇小说同样如此。三个名篇《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都设置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叙事人的身份,一会儿是回乡的狂人,一会儿是咸亨酒店小伙计,一会儿是离乡的知识分子。身份不同的他们,共性是目光有感情、叙事有温度。此外,这些变化的身份和经验,不是鲁迅的无由想象,而是他的人生经验的杂糅、搬运、整合后的结晶。对于鲁迅,任何叙事都有立场,尤其是小说。他是要用他的笔疗救人世。著名作家,作品百年流传,这是今天的结果,但不是鲁迅写作时的目的。
胡适在《文学改良芻议》中提出八大主张:“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需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这八大主张,今天看来,除个别主张可待商榷,其他于写作都是真经。鲁迅的小说,也是这八大主张的创作典范。
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一定要全面而不是割裂地去理解历史,理解人物,更不能歪曲历史,误解人物。许多人喜欢走两极,不是对自己的传统不加分析地盲目继承,就是越来越不加分析地崇洋媚外,结果就会导致文化传承中的一团浆糊。为什么这么说?以鲁迅为例,这样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巨匠,在今天的书写和传播中,经常被以各种理由和各种方式边缘化和弱化。这种不断抛弃自己的文化财产、猴子掰玉米式的做法,最后会两手空空,只能去搬运别人的东西。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传承方面,要特别警惕走偏路。
尽管二十多年前写硕士论文时开始研究鲁迅,提笔写鲁迅,还是觉得笔力不逮。好在只是抛出问题,敬请方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