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老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田。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学语言美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和谐优美,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知识。
语文学科是一门形象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学科。也是一门最具美的潜质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用自己具有个性化风格的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诲,陶冶学生的心灵情操。这种具有美感的语言风格又会成为教师教学风格的一部分。
因工作关系,笔者听过很多语文老师的课,但真正能够做到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却不多。语文教师怎样使每一节语文课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应当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形象生动,美而和谐。具有言辞美
语文学科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人文气息。唯有通过教师生动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她认为“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她正是用自己优美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粘住学生的,许多学生都说:“听于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做到言辞美呢? 首先,美在变化。语言的多变性。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变化上。面对不同体裁、不同作者、不何时代、不同内容的文本,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语言风格,突出作品语言的特色。如《春》语言简洁、冼炼、明净,《母亲的回忆》语言质朴、平易,《藤野先生》语言深刻、含义深远。有的老师讲郭沫若的诗歌。用气势磅礴的语言;讲鲁迅的小说。用冷峻沉稳的语言;讲冰心的散文,则犹如耳边絮语。教师讲解中不断变换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富于变化的语言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性。
课堂提问也应处理好语言的变化。笔者听过一位老师在讲授杜甫的《春夜喜雨》时,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春雨悄然而降的喜悦心情。对于这一点。全诗别的句子我都能理解。唯独不明白‘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喜’字究竟有什么联系,谁能帮助老师解答这一疑问?”由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其语言表述令他们感到亲切、新颖,同时,问题有一定难度。诱发学生积极探求的欲望,人人力争帮助老师解决眼前的疑难,从而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状态。因此,富于变化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美在节奏。张弛兼顾、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课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教师把握语言的节奏。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采用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悲、或喜的语调和适当的语速进行教学。
笔者观摩过一节课题为《琵琶行》的公开课,文章中描写音乐发展变化过程,开始是急切、愉悦的,接下来是流畅的,发展到冷涩的。及至停止,然后再进发到高潮。授课老师在教学中,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处理,刚开始用轻快、急切的语调,速度稍快,然后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稍慢,渐渐地进人终止状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到高潮时凸显紧张、热烈。教师的语速语调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遇悲凉处沉缓,遇激昂处迅急。正如琵琶女的弹奏。变化万端。教师就是这样用丰富多变的节奏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感悟作品形象,理解文章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会品味文章中的丽词妙句。
教师变化多端的语调是由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轻重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教师要运用好这些因素,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用语言“粘住”学生。
二、丰富多彩。声情并茂。具有情感美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恰恰是这些美文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最后一课》等,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师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架起学与教之间的桥梁,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共鸣。
笔者曾经听过一个中年女教师上都德的《最后一课》,她在导人新课时动情地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副情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长驱直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轰响的枪炮声自远而近传来,一座小学校的师生们悲愤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明天这个小学校就要解散了,可老师们、孩子们是多么不愿意离开学校……”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被感染了,当老师请他们谈感想时,不少同学慷慨发言,心中那种悲愤溢于言表,这就为充分了解文章主人公小佛朗士的感情打下了铺垫。整节课中,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同步进行,合奏出一曲语文审美教育的交响乐。
教学语言的情感美,除了注重教师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美感外,还应借助教师的表情、体态和动作来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做到情动于衷,形露于外。一位教师在讲授课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在情感语言变化同时,辅之以憎恶愤怒的面部表情,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辅之以相应的体态语如挺身傲立、挥手远眺等动作,更好地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与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三、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
喜欢幽默风趣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令身心感到喜悦,在欢声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其一,幽默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剂。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课堂气氛要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因为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而愉快。例如,有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比时,面对陌生的学生,开课前他亲切地说:“同学们,虽说是初次见面。但你们班良好的班风老师早有耳闻……这节课将由我陪同学们一起学习。同学们愿不愿意和老师共同学习呢?如果愿意,请举起你们热情的手。好,现在举手!”刷的一声,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接下来,这位教师双掌合十,面带微笑,深施一礼道:“十分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就这样,幽默风趣、别开生面的开场白不仅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拉近了情感距离,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下面的 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幽默是传授知识的兴奋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欢声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有位教师上《拿来主义》这一课,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给学生出道趣味题:我国有位作家随团出访欧洲,在宴会上,有位西方记者边大嚼牛排边问这位作家:“中国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难道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老师请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用幽默的话来回击对方。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给出答案:作家说,“这正像先生吃牛排而不怕变成牛一样”。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作家幽默语言的妙处,这样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教师巧用幽默语言,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其三,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无数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幽默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误会,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一位老师讲鲁迅的《社戏》这篇课文。讲到“夏夜行船”的片段时,突然发现有一位学生竟然伏在桌子上睡着了,很多学生见状都暗暗发笑。把他喊醒之后。这位老师幽他一默:“看来鲁迅笔下的江南夏夜果然诗情画意,你看,××同学竟然也被深深地陶醉了!他真是在用心品味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蕴哪!”原本准备接受严厉批评的这位同学,听老师这么一说,略微不好意思地笑了一笑。似乎对老师还有些感激。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只见他如临春风,听答积极。不能不说是幽默的神奇力量。
事实证明,采用幽默的授课方式,特别是恰当地采用名言警句、一语双关和其他一些趣言妙语,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思想顾虑,驱除紧张疲劳,缩短师生心距,刺激学习情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技能技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较好地运用课堂语言艺术,做到“慧于心而秀于言”。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品位,实现教学活动中的语言美,还得在内在修养上下工夫。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和丰富渊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和精心锤炼,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才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艺术精品,教师自己也一定会成为教育教学的语言专家。
语文学科是一门形象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学科。也是一门最具美的潜质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用自己具有个性化风格的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诲,陶冶学生的心灵情操。这种具有美感的语言风格又会成为教师教学风格的一部分。
因工作关系,笔者听过很多语文老师的课,但真正能够做到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却不多。语文教师怎样使每一节语文课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应当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形象生动,美而和谐。具有言辞美
语文学科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人文气息。唯有通过教师生动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她认为“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她正是用自己优美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粘住学生的,许多学生都说:“听于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做到言辞美呢? 首先,美在变化。语言的多变性。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变化上。面对不同体裁、不同作者、不何时代、不同内容的文本,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语言风格,突出作品语言的特色。如《春》语言简洁、冼炼、明净,《母亲的回忆》语言质朴、平易,《藤野先生》语言深刻、含义深远。有的老师讲郭沫若的诗歌。用气势磅礴的语言;讲鲁迅的小说。用冷峻沉稳的语言;讲冰心的散文,则犹如耳边絮语。教师讲解中不断变换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富于变化的语言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性。
课堂提问也应处理好语言的变化。笔者听过一位老师在讲授杜甫的《春夜喜雨》时,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春雨悄然而降的喜悦心情。对于这一点。全诗别的句子我都能理解。唯独不明白‘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喜’字究竟有什么联系,谁能帮助老师解答这一疑问?”由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其语言表述令他们感到亲切、新颖,同时,问题有一定难度。诱发学生积极探求的欲望,人人力争帮助老师解决眼前的疑难,从而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状态。因此,富于变化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美在节奏。张弛兼顾、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课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教师把握语言的节奏。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采用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悲、或喜的语调和适当的语速进行教学。
笔者观摩过一节课题为《琵琶行》的公开课,文章中描写音乐发展变化过程,开始是急切、愉悦的,接下来是流畅的,发展到冷涩的。及至停止,然后再进发到高潮。授课老师在教学中,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处理,刚开始用轻快、急切的语调,速度稍快,然后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稍慢,渐渐地进人终止状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到高潮时凸显紧张、热烈。教师的语速语调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遇悲凉处沉缓,遇激昂处迅急。正如琵琶女的弹奏。变化万端。教师就是这样用丰富多变的节奏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感悟作品形象,理解文章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会品味文章中的丽词妙句。
教师变化多端的语调是由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轻重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教师要运用好这些因素,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用语言“粘住”学生。
二、丰富多彩。声情并茂。具有情感美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恰恰是这些美文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最后一课》等,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师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架起学与教之间的桥梁,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共鸣。
笔者曾经听过一个中年女教师上都德的《最后一课》,她在导人新课时动情地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副情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长驱直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轰响的枪炮声自远而近传来,一座小学校的师生们悲愤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明天这个小学校就要解散了,可老师们、孩子们是多么不愿意离开学校……”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被感染了,当老师请他们谈感想时,不少同学慷慨发言,心中那种悲愤溢于言表,这就为充分了解文章主人公小佛朗士的感情打下了铺垫。整节课中,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同步进行,合奏出一曲语文审美教育的交响乐。
教学语言的情感美,除了注重教师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美感外,还应借助教师的表情、体态和动作来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做到情动于衷,形露于外。一位教师在讲授课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在情感语言变化同时,辅之以憎恶愤怒的面部表情,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辅之以相应的体态语如挺身傲立、挥手远眺等动作,更好地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与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三、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
喜欢幽默风趣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令身心感到喜悦,在欢声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其一,幽默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剂。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课堂气氛要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因为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而愉快。例如,有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比时,面对陌生的学生,开课前他亲切地说:“同学们,虽说是初次见面。但你们班良好的班风老师早有耳闻……这节课将由我陪同学们一起学习。同学们愿不愿意和老师共同学习呢?如果愿意,请举起你们热情的手。好,现在举手!”刷的一声,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接下来,这位教师双掌合十,面带微笑,深施一礼道:“十分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就这样,幽默风趣、别开生面的开场白不仅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拉近了情感距离,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下面的 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幽默是传授知识的兴奋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欢声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有位教师上《拿来主义》这一课,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给学生出道趣味题:我国有位作家随团出访欧洲,在宴会上,有位西方记者边大嚼牛排边问这位作家:“中国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难道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老师请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用幽默的话来回击对方。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给出答案:作家说,“这正像先生吃牛排而不怕变成牛一样”。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作家幽默语言的妙处,这样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教师巧用幽默语言,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其三,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无数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幽默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误会,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一位老师讲鲁迅的《社戏》这篇课文。讲到“夏夜行船”的片段时,突然发现有一位学生竟然伏在桌子上睡着了,很多学生见状都暗暗发笑。把他喊醒之后。这位老师幽他一默:“看来鲁迅笔下的江南夏夜果然诗情画意,你看,××同学竟然也被深深地陶醉了!他真是在用心品味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蕴哪!”原本准备接受严厉批评的这位同学,听老师这么一说,略微不好意思地笑了一笑。似乎对老师还有些感激。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只见他如临春风,听答积极。不能不说是幽默的神奇力量。
事实证明,采用幽默的授课方式,特别是恰当地采用名言警句、一语双关和其他一些趣言妙语,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思想顾虑,驱除紧张疲劳,缩短师生心距,刺激学习情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技能技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较好地运用课堂语言艺术,做到“慧于心而秀于言”。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品位,实现教学活动中的语言美,还得在内在修养上下工夫。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和丰富渊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和精心锤炼,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才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艺术精品,教师自己也一定会成为教育教学的语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