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和“重力”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也是非常熟悉的概念,只是对什么是重力,什么是质量,头脑中没有一个较科学而准确的认识。有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常常将二者相互混淆(例如,比较两个物体的多少、轻重,实质是比较质量,物体太重。我抬不动,是说物体受到的重力太大,都只用一个“重”字来表达)。要有效地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必须先弄清什么是重力、什么是质量、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区别等知识,然后才能设计出合理、科学的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的方法,探究活动才能顺利实施。
一、对“质量”与“重力”的基本认识
1 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质量用m表示,重力用G表示。
3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质量仅有大小,没有方向,重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 同一物体在任何位置质量大小均不变,物体的重力大小会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6 m=ρV,G=mg
7 质量用天平和秤测量,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二、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 提出问题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重力是有大小的,提出: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猜想假设 依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极思考,不可无根据地乱猜。例如,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相对地面的位置、物体的密度等有关。
3 合作交流 猜想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则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则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要对部分假象进行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
4 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实验得出的数据应该怎么处理?怎样用数学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注意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5 动手实验 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g、200g、300g的钩码受到的重力,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数据用描点法,在坐标图上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6 分析与论证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分析数据和图像的特点,得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数学表达式。
注意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在地球表面附近,g=9.8N/kg;粗略的计算中,g=10N/kg。同时要注意: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单位。
一、对“质量”与“重力”的基本认识
1 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质量用m表示,重力用G表示。
3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质量仅有大小,没有方向,重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 同一物体在任何位置质量大小均不变,物体的重力大小会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6 m=ρV,G=mg
7 质量用天平和秤测量,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二、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 提出问题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重力是有大小的,提出: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猜想假设 依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极思考,不可无根据地乱猜。例如,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相对地面的位置、物体的密度等有关。
3 合作交流 猜想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则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则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要对部分假象进行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
4 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实验得出的数据应该怎么处理?怎样用数学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注意控制变量法与比较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5 动手实验 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g、200g、300g的钩码受到的重力,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数据用描点法,在坐标图上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6 分析与论证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分析数据和图像的特点,得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数学表达式。
注意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在地球表面附近,g=9.8N/kg;粗略的计算中,g=10N/kg。同时要注意: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