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幼儿园这一环境中,幼儿教师有着实施教育工作、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每个被教育儿童所处在的家庭、社会和幼儿园三方面的一架起着沟通作用的桥梁。因此,研究处理好以上这些问题对于维护教师在幼儿园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 教师 管理 主体地位
所谓“幼儿教师”,是指专门负责学龄前儿童即幼儿教育的教师队伍,他们肩负着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引导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等历史重任。另外,作为幼儿知识的传递者,她们更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启蒙者、引导者、支持者。幼儿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最初阶段,是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更关乎到儿童未来的人生发展。
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普及与不断完善下,幼儿园办园要求随之相应变化。而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的管理模式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因此,教师在管理中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对于整个幼儿园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教师管理存在的缺陷
1.幼儿教师资源上的不足
根据我国颁布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我们了解到“全日制幼儿园的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为1:6~1:7”这一配备要求。但是事实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以偏远地区与农村为主的幼儿园本身基础设施薄弱、人员配置严重匮乏,因此导致幼儿教师在数量上远远不能达到1:6到1:7这一标准水平。同时大部分教师在知识文化水平上也远远没有达到其相关标准。可以说,要想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必须先确保教师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2.用规章制度来支配教师的发挥
国内的幼儿园对于管理教师的方法主要是用规章制度,在无形之中将原本应该具备自主教学特色和方法、对事业充满热情的教师变成了一个个冷冰冰的“傀儡人”。让原本应该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的幼儿园教师不得不受制于一项项的规章制度、奖惩办法条例等,来改变自己的教學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教学理念。可以说,教师只是承载了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发声器,失去了教师本身的风格、魅力和特色。
3.“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在幼儿园的管理中,教师应该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个成功管理下的幼儿园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基础的。然而,在当前,“上下级命令”式模式横行。由于历史传统的延续,国内的幼儿园仍然处于“下级必须对上级的指示采取绝对服从”的现状,并由领导者运用行政手段和权威来实施管理。因此,教师日常工作变成了单纯的任务和应付,在工作上完全丧失了主动权。繁杂的指标等也让教师疲于应付,导致无法全心投入教学任务中。
二、解决措施
1.提高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应在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上下功夫,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素养。另外,在社会舆论里,也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排除社会各界可能存在的偏见,加强幼儿教师的自信心,使其充分感受工作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2.适当减轻繁杂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过于繁琐过于苛刻。不然会导致教师本身对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的缺失甚至扭曲。因此,建议将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简化,要求教师在不触犯禁忌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发挥其优势、特长和风格。此外,由规章制度而来的评判标准也应主要考虑实际教学的效果,维护教师的主体地位。
3.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应以人为本,将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的管理中心,科学地按照教育的规律和幼教的方针,动用严谨有序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扬教师的能动性并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优质并且高效地实现幼儿园的功能与价值,并伺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
三、结束语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幼儿园教师管理在致力于服务教师,满足教师日益发展的需求外,也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能运用自己的魅力、风格和技巧等最大限度地对幼儿学生进行良好有益的教育,体现其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由于许多社会原因,教师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捍卫,为此,我们更需要重视幼儿园管理工作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铮 突显教师主体地位,调整幼儿园管理思路——也谈为幼儿教师“减负”[J].学前教育研究,2007,(6),67-68。
[2]马雪琴 如何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J].河西学院学报,2007, (4),18-19。
[3]马理明 确立教师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主体地位[J].早期教育,2004, (6),95-96。
关键词:幼儿园 教师 管理 主体地位
所谓“幼儿教师”,是指专门负责学龄前儿童即幼儿教育的教师队伍,他们肩负着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引导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等历史重任。另外,作为幼儿知识的传递者,她们更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启蒙者、引导者、支持者。幼儿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最初阶段,是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更关乎到儿童未来的人生发展。
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普及与不断完善下,幼儿园办园要求随之相应变化。而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的管理模式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因此,教师在管理中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对于整个幼儿园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教师管理存在的缺陷
1.幼儿教师资源上的不足
根据我国颁布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我们了解到“全日制幼儿园的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为1:6~1:7”这一配备要求。但是事实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以偏远地区与农村为主的幼儿园本身基础设施薄弱、人员配置严重匮乏,因此导致幼儿教师在数量上远远不能达到1:6到1:7这一标准水平。同时大部分教师在知识文化水平上也远远没有达到其相关标准。可以说,要想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必须先确保教师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2.用规章制度来支配教师的发挥
国内的幼儿园对于管理教师的方法主要是用规章制度,在无形之中将原本应该具备自主教学特色和方法、对事业充满热情的教师变成了一个个冷冰冰的“傀儡人”。让原本应该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的幼儿园教师不得不受制于一项项的规章制度、奖惩办法条例等,来改变自己的教學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教学理念。可以说,教师只是承载了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发声器,失去了教师本身的风格、魅力和特色。
3.“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在幼儿园的管理中,教师应该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个成功管理下的幼儿园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基础的。然而,在当前,“上下级命令”式模式横行。由于历史传统的延续,国内的幼儿园仍然处于“下级必须对上级的指示采取绝对服从”的现状,并由领导者运用行政手段和权威来实施管理。因此,教师日常工作变成了单纯的任务和应付,在工作上完全丧失了主动权。繁杂的指标等也让教师疲于应付,导致无法全心投入教学任务中。
二、解决措施
1.提高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应在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上下功夫,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素养。另外,在社会舆论里,也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排除社会各界可能存在的偏见,加强幼儿教师的自信心,使其充分感受工作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2.适当减轻繁杂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过于繁琐过于苛刻。不然会导致教师本身对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的缺失甚至扭曲。因此,建议将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简化,要求教师在不触犯禁忌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发挥其优势、特长和风格。此外,由规章制度而来的评判标准也应主要考虑实际教学的效果,维护教师的主体地位。
3.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应以人为本,将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的管理中心,科学地按照教育的规律和幼教的方针,动用严谨有序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扬教师的能动性并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优质并且高效地实现幼儿园的功能与价值,并伺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
三、结束语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幼儿园教师管理在致力于服务教师,满足教师日益发展的需求外,也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能运用自己的魅力、风格和技巧等最大限度地对幼儿学生进行良好有益的教育,体现其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由于许多社会原因,教师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捍卫,为此,我们更需要重视幼儿园管理工作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铮 突显教师主体地位,调整幼儿园管理思路——也谈为幼儿教师“减负”[J].学前教育研究,2007,(6),67-68。
[2]马雪琴 如何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J].河西学院学报,2007, (4),18-19。
[3]马理明 确立教师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主体地位[J].早期教育,2004, (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