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银行就像一个掉进大海的人,有了资金就如同得到了一块救生的木板,能否获救尚未可知,但一定会比没有得到木板的人有更大生存的可能
对于一个快要被水淹没的人来说,哪怕抓住的是一根稻草也非常重要,更何况可能他抓住的是一块木头。
眼下,甚嚣尘上的银行上市潮正被看作是中国银行业摆脱困境的一块救命“木头”,即使上市不能解决银行的所有问题,但毕竟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其中资本的作用不可低估。
银行业的“救世主”
目前,拖垮中国银行业这个庞然大物的,是几近枯竭的资本金和深不可测的不良资产。
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来自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18家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达到2.54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19.6%。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20070亿元、22.19%。而外界的估算远远高出这个数值。
过低的资本充足率必然导致银行业抵御风险能力的不足。对中国银行业这个失血过多的病人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快速有效补充资本金。
但是,依赖国家财政和银行自身积累去补充资本金、消化不良资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98年,财政曾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2700亿元,用以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一年后,政府又允许这些银行将1.4万亿元坏账转移至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身躯庞大的国有银行孱弱的状况,据专家测算,仅四大国有银行医治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基本筹码就需要5000亿元之多。从1985年至今,国家财政已经连续十几年出现赤字,很难再指望向银行大量注资。
目前,能解银行业燃眉之急的只有向资本市场融资。已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深发展、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已取得先声夺人之势。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金融手段的轮番使用,不仅显示着不俗的融资功效,而且规范了其内部治理结构。
今年上半年以来,各家已上市银行各出奇招,变着花样地融资以补充资本金:先是浦发银行增发了3亿A股,接着民生银行又发行了40亿元可转债,最近,招商银行也发布了可转换债券的发行计划,并直接声明就为补充资本金而动。
资本市场强大的输血功能,不能不让其他银行“眼红耳热”。
上市赛跑
9月12日,历经三年“长跑”,华夏银行走完了上市旅程。此次上市,仅新股发行就为华夏银行募集资金54亿多元。
这笔巨资对它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截止到今年6月30日,上市之前的华夏资本充足率已降至8.01%,接近底限。华夏银行称,此次募集的资金将全部用于充实本行资本金,并有计划地进行网点电子化建设、购置固定资产、人才培训等。
毫无疑问,华夏银行是同行眼中的“幸运儿”。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尚未上市的股份制银行都在谋求着同样的“输血”良机。据可靠消息,它们的名字目前都挂在证监会的拟发行上市名单中,有的甚至还不比华夏银行晚,现在只盼着上市的锣声尽快敲响。与此同时,野心勃勃的民生银行则加快了海外上市的步伐。在《今日东方》记者的采访中,被证实的消息是,民生银行计划明年上半年实现在香港上市,筹资10亿美元左右,以补充资本金,维持高速增长之需。高盛、花旗环球金融和德意志银行已被选定担任此次上市保荐人。
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消息还是来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庞大的排队“输血”群中,它们的上市步伐最近似乎明显加快了速度。寻求整体上市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最新方向。已有3家国有商业银行向国务院和监管部门提交了股改及整体上市方案。这3家银行均打算成立由国家控股的集团总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股份公司上市。
根据该方案,股份公司将由集团总公司控股,把包括资产、负债和分支机构等在内的现有全部银行资产转入集团总公司,同时把股份公司的债务一次性剥离给集团总公司,使股份公司的不良贷款率降到6%以下,达到上市的质量标准。在股改方案中,3家银行上市只准备释放20%以下的股权。至于目前尚存的3大上市障碍的化解方式则是:资本金不足问题以发债方式解决;不良资产从2004年开始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买断,并部分以垃圾债券方式在产权交易所出售;另外,将走公司化治理道路以满足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
对于一个快要被水淹没的人来说,哪怕抓住的是一根稻草也非常重要,更何况可能他抓住的是一块木头。
眼下,甚嚣尘上的银行上市潮正被看作是中国银行业摆脱困境的一块救命“木头”,即使上市不能解决银行的所有问题,但毕竟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其中资本的作用不可低估。
银行业的“救世主”
目前,拖垮中国银行业这个庞然大物的,是几近枯竭的资本金和深不可测的不良资产。
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来自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18家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达到2.54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19.6%。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20070亿元、22.19%。而外界的估算远远高出这个数值。
过低的资本充足率必然导致银行业抵御风险能力的不足。对中国银行业这个失血过多的病人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快速有效补充资本金。
但是,依赖国家财政和银行自身积累去补充资本金、消化不良资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98年,财政曾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2700亿元,用以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一年后,政府又允许这些银行将1.4万亿元坏账转移至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身躯庞大的国有银行孱弱的状况,据专家测算,仅四大国有银行医治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基本筹码就需要5000亿元之多。从1985年至今,国家财政已经连续十几年出现赤字,很难再指望向银行大量注资。
目前,能解银行业燃眉之急的只有向资本市场融资。已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深发展、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已取得先声夺人之势。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金融手段的轮番使用,不仅显示着不俗的融资功效,而且规范了其内部治理结构。
今年上半年以来,各家已上市银行各出奇招,变着花样地融资以补充资本金:先是浦发银行增发了3亿A股,接着民生银行又发行了40亿元可转债,最近,招商银行也发布了可转换债券的发行计划,并直接声明就为补充资本金而动。
资本市场强大的输血功能,不能不让其他银行“眼红耳热”。
上市赛跑
9月12日,历经三年“长跑”,华夏银行走完了上市旅程。此次上市,仅新股发行就为华夏银行募集资金54亿多元。
这笔巨资对它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截止到今年6月30日,上市之前的华夏资本充足率已降至8.01%,接近底限。华夏银行称,此次募集的资金将全部用于充实本行资本金,并有计划地进行网点电子化建设、购置固定资产、人才培训等。
毫无疑问,华夏银行是同行眼中的“幸运儿”。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尚未上市的股份制银行都在谋求着同样的“输血”良机。据可靠消息,它们的名字目前都挂在证监会的拟发行上市名单中,有的甚至还不比华夏银行晚,现在只盼着上市的锣声尽快敲响。与此同时,野心勃勃的民生银行则加快了海外上市的步伐。在《今日东方》记者的采访中,被证实的消息是,民生银行计划明年上半年实现在香港上市,筹资10亿美元左右,以补充资本金,维持高速增长之需。高盛、花旗环球金融和德意志银行已被选定担任此次上市保荐人。
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消息还是来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庞大的排队“输血”群中,它们的上市步伐最近似乎明显加快了速度。寻求整体上市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最新方向。已有3家国有商业银行向国务院和监管部门提交了股改及整体上市方案。这3家银行均打算成立由国家控股的集团总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股份公司上市。
根据该方案,股份公司将由集团总公司控股,把包括资产、负债和分支机构等在内的现有全部银行资产转入集团总公司,同时把股份公司的债务一次性剥离给集团总公司,使股份公司的不良贷款率降到6%以下,达到上市的质量标准。在股改方案中,3家银行上市只准备释放20%以下的股权。至于目前尚存的3大上市障碍的化解方式则是:资本金不足问题以发债方式解决;不良资产从2004年开始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买断,并部分以垃圾债券方式在产权交易所出售;另外,将走公司化治理道路以满足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