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惠特曼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j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驱车前往与费城隔河相望的新泽西州肯登镇,我得承认,心情类似朝圣--我去寻访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故居。
  据说,他之所以给自己诗集取名为《草叶集》,是寓意“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草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草叶集》具有浓郁的理想色彩。由于惠特曼对于处在上升时期的美国寄托着光明的希望,因此,他认为未来的美国,是“民主的大地”、“友爱的城池”,没有奴隶制。由于对民主、自由的向往,他与1848年欧洲人民的革命斗争相呼应,激烈地反对惨无人道的蓄奴制度,歌颂为实现进步的理想而斗争的人们。《草叶集》也充满了强烈的“自我”色彩。不过,惠特曼诗中的“我”,是人民,是大“我”。他的诗通过“自我”来歌颂改造大自然、开发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如《我听美洲在歌唱》,诗人一开头就写道:“我听见美洲的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颂歌。”接着写他听到“机器匠在歌唱着”,“木匠歌唱着”,“泥瓦匠歌唱着”……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自我”,其实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气势磅礴。
  当我们来到他住的街区,如同冷水浇头:墙上布满涂鸦,路面尽是坑洞,路边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有无事可干的失业者,就那么三五成群地靠墙呆站着。单身汉惠特曼在这个小镇住了19年,前11年跟他弟弟乔治一家住,弟弟退休后全家迁到乡下,他不肯走,在附近的米可街买了平生唯一一幢属于自己的两层木楼,住到去世。如今,米可街成了宽阔的马丁?路德?金大道,幸亏惠特曼的灰色故居还在,夹在左右两幢三层红砖房当中“鸡立鹤群”……诗人早在诗里描绘过这里恶劣的环境,可他却宁愿忍受这里夜以继日的嘈杂,不肯挪动,原因是“每一只鸡都有自己的窝”。
  故居里藏书不多,惠特曼本人的藏书都当宝贝送进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供奉了,各种版本的《草叶集》琳琅满目。客厅靠窗放着一张老式摇椅,惠特曼写作时,最喜欢坐在这张摇椅上冥想遐思。
  吸引我的是挂满四壁的照片。100多年前一个人能留下这么多照片,算是难得。奇怪,惠特曼年老时比青年时更显年轻,就像他在只有两行的短诗《美丽的妇女们》中所写:“年轻的很美丽——但年老的比年轻的更美丽。”
  中国文人向往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涯,就算“隐于朝”、“隐于市”,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惠特曼才不管这些!他住在这个“脏乱差”的小镇,不是“隐居”,而是居住在属于自己的社区,他从内心觉得自己与引车卖浆者就是一伙,不同的是他们会打铁、会缝纫,而自己会写诗。
  当代人为什么冷落了惠特曼?或许是对平民精神的疏离吧。然而,惠特曼的平民气质,却闪烁光芒,让人心折。
  ——选自《文化艺术报》
其他文献
去年6月,应朋友之邀去长白小聚,正巧赶上朝鲜族的民俗文化节,这一来,才领悟到什么叫不虚此行!  仲夏的长白,林海叠翠,山花送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汇聚在美丽的长白山脚下,我们也跟随这支庞大的队伍朝长白广场挪动。广场上空彩球飘荡,欢快的鼓乐夹杂着节日的鞭炮,隔着人潮,隐隐约约地看到朝鲜族人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好一派热闹的场面。  忽然,人群一股脑向同一个方向涌去,我们也紧跟上
期刊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艺术是人类对自身的体验。  艺术塑造并阐释人类过去和未来的生活,它挣脱了时间的束缚,跨越了空间的羁绊,于是梦寐以求的漫步艺术云端,不再是天边飘着的一朵云彩。我们漫步在深圳、美国和土耳其的艺术云端,一同去探索艺术的瑰宝。  深圳,当这卷文化长廊的画卷赫然呈现你面前时,你一定会惊讶,它竟有7000年的文化底蕴!来自咸头岭文化遗址的艺术珍品,告诉我们它是这片土地上人类
期刊
编者按:  前段日子在美术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获评全国首批重点美术馆。  来深圳好一段时间了,我竟然还不知道,此间隐藏着这样一个有分量的博物馆,于是去关山月美术馆参观学习了一番。  在关山月美术馆外面,发现馆的前面是一座半圆形的建筑,后面背靠一座山,美术馆工作人员说,这暗喻“山月”这个名字。美术馆里现存放着13件关老毕生创作的精品,从建成的那天起,它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世界收藏关山月
期刊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你想了解深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吗?  去深圳博物馆吧,那里就能找到你的答案。  深圳博物馆位于市中心,四周绿树如茵,南向深南大道,北对莲花山。远眺博物馆,它如大鹏般欲要展翅高飞,让人感觉到生机勃勃、处处盎然的气息。  踏进博物馆,馆内所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非凡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楼中央大厅是一个明亮阔大、5层到顶、岭南风格的“天井”。在“天井”行走,感觉自己像
期刊
早就听说深圳观澜有个版画村,由上百年的客家村寨改造而成,结合版画艺术,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进驻,犹如世外桃源。荷池、油菜园、老屋碉楼、小巷曲径,再加上充满线条质感的版画艺术及三两艺术家行走村巷的身影,如此景致,恐怕世间难寻。于是决定前行,亲自去体会那与艺术零距离融合的村庄。  版画村位于深圳观澜。虽然深圳年轻,但观澜却是一个百年古镇,曾号称是珠三角的“小香港”,有观澜河川流而过,水流到达之处,两
期刊
赴美探亲,不能不到首都华盛顿一游。  只两天时间,我的首选不是WhiteHouse,不是炸成四角又还原的五角大楼,而是心仪已久的华盛顿国立美术馆。多年来牵眼牵心的大师名作,聚在这座象征美国之梦的圣殿,唤起我的激动。  东临国会大厦,西滨波多马克河,由东、西两馆构成的华盛顿国立美术馆,在一片翠绿中向世人敞开胸怀。如果没有80年前一位美国人的逐梦之旅,我和许多人将无梦可寻。这位叫安德烈·美侬的人,曾任
期刊
纽约,是个终年观光的城市,各大美术馆、世界级的百老汇、时代广场的霓黄车灯,全球高级品牌名店开敞,地下铁线至半夜四通八达,让日与夜的纽约市无时无刻都为川流不息的观光人潮开放着。但这一座南北通车只需两小时即能游完的曼哈顿岛,却还有一种独有魅惑的力量,在四季的不同角落散发着各式情调,在你放却身心后,牵引着你对这个都市莫名的爱恋。  前往博物馆的路上,请留意秋季的惊喜  而纽约的秋天会让人爱恋,此时纽约街
期刊
和它的缘分,应该是注定的。  记得那是1996年吧,突然心血来潮,特别想画画。来深圳8年,一直像头鸵鸟般埋头忙于生存,忙于所谓的事业。自己学油画专业,在这里却未提画笔整8年。这想再闻一下油彩味儿的心情,一旦兴起,就像久旱的土地渴望沐浴一场春雨那样,特别的急切。  早就知道布吉镇的大芬村,听说它是个有些规模的油画复制生产基地;听说油画用品在那里是应有尽有,更听说那里有不少从全国各地来的同行画友,对于
期刊
认识不少美国的画家,而今天欲写艺术家时,我偏偏情不自禁地想到——伊薇特。  可能她称不上著名画家,也算不上是个著名收藏家。但在我心里她的分量,却比这两种大家都重。  吸引我的是她的美丽吗?仿佛不是。  伊薇特非常美丽,似为优雅和品味而生,无论身材还是脸庞都完美得难以挑得出一点点瑕疵。如不是事先知道她的年龄,眼前的她完全是个极具魅力的40岁左右少妇。举手投足,轻盈灵活,完全无法想象她已70多岁。  
期刊
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是世界上惟一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我在这个城市停留一个星期了,每天马不停蹄地观览与其相关的文化景点。但是,看进眼中的全是过去的繁华盛景,现代的土耳其、现代的伊斯坦堡的文化艺术究竟在哪儿?李木子受安卡拉的朋友之托,要他在我停留伊斯坦堡期间“照顾”一下。这日清早他来了,说去一处我肯定喜欢的地方。  经过新皇宫后不远,濒临博斯普鲁斯海峡出现一大停车场,其斜右后方有一幢外观不起眼的长方形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