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护理工作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服务工作且琐碎繁杂,若想做好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护理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首先要明确基础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注意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十年,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更是掌握的十分娴熟,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不仅有高超的技艺,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掌握现代护理的新概念,才能够适应当前新模式的要求,结合基层医院的特点,针对临床患儿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护理笔者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心理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35-01
护理工作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服务工作且琐碎繁杂,若想做好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护理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首先要明确基础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注意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十年,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更是掌握的十分娴熟,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不仅有高超的技艺,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掌握现代护理的新概念,才能够适应当前新模式的要求,结合基层医院的特点,针对临床患儿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护理笔者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1基层医院条件差直接影响着患儿心理护理
因素之一是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短缺;因素之二是由于基层医院诊疗设备陈旧、先进仪器短缺,检查项目不全;病房设施条件差,只能保证患儿床单位及简单的用药治疗,不能够满足患儿的生活需要是因素之三。因此我们就不能做到无陪护,这就是基层医院的特点及影响心理护理的根本原因。
2护士如何应对陪护及患儿的心理改变
患儿从温暖的家来到陌生的医院,看见衣帽整齐的医护人员,心理状态马上会发生急剧的转变,由轻松、愉快变得紧张、恐惧不安甚至惊骇,加之疾病的影响病后不适,啼哭、焦虑不安、无理取闹等心理变化。
陪护往往因孩子患病心情焦急而影响其他及工作,特别是有一些村民,一时因手头拮据或正值农忙季节而焦急,心情变化无常,这时护士要用同情的心理来理解他们的苦衷。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两样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所以我们要以谦让和宽恕的姿态、慈祥、端庄的仪表、和蔼的态度来理解他们的苦衷,宽慰他们的心情。
3不同年龄特点的患儿分层次进行护理
3.1新生儿至6个月患儿的心理护理。主动关心,亲切爱护,搂抱,触摸。轻轻抚摸正在哭闹的患儿,他就会停止哭闹;患儿的哭声往往是身体不适的一种反应,如饥饿、尿湿、大便、烦躁等,我们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除他们的不安。还可以用玩具摇铃哄逗,使之注意力分散转向玩物而停止哭闹。对留陪的家属要指导其怎样喂奶、换尿布等,另外向家属讲解患儿此病的护理治疗措施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以取得配合。如患儿家属拒绝在患儿头部,尤其是囟门周围进行穿刺,我们就要耐心劝说,小儿头皮静脉丰富,分布成网,有浅、显、好固定、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对大脑绝对没有不良的影响,他们会主动接受并愿意治疗。
3.26个月至3岁儿童的心理护理。此期患儿从无能的小生命,逐步发展为具有抽象认识,低级思维和朦胧意识的婴幼儿。注意力和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转移注意力。又出于对家长的宠爱,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生活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再加上病后家长对患儿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过于迁就、同情,孩子就得寸进尺,拒绝吃药、打针,甚至张口骂人,动手打人等。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以高尚的情操来护理感化患儿和陪护,不要责备家属及患儿。有些患儿病后焦虑不安,害怕紧张、对衣帽整齐的医护人员特别敏感,一看见就哭,稍大一点的患儿畏缩一团。对于这类患儿,我们要尽可能亲近他们,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在给他们静脉输液时,是坐着还是愿意躺着呢?是输在脚上呢,还是手上呢?这样关心的言语可以改变患儿的紧张度,得到他们的配合。
3.33至6岁患儿的心理护理。此期年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的智能差异也很大。来自城镇的患儿,大部分在幼儿园长大,理解能力强,智能发育好,适应环境快。来自农村的患儿多数胆小,适应能力差。但他们都具有模仿能力强、好学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①及时消除消除患儿的孤独、寂寞感,用治疗空闲时间,召集患儿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给他们将看图写字,绘画小动物(如简笔画,小动物等)发给他们粉笔让其自己画,这样乡镇的孩子会觉得跟上幼儿园一样,患儿会觉得住院要比家里好玩,从而消除患儿的孤独。②鼓励患儿向小英雄学习,勇于接受治疗。治疗时,要给勇敢的不哭的患儿操作,给他们开展勇敢竞赛活动,看谁最勇敢,看谁不哭同我们合作的最好。由于患儿好胜心强,不甘落后,由被动变为主动,十分愿意接受我们的治疗。③保持愉快宁静的心理状态,做到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和睦相处。让患儿和家属觉得我们是他的依靠,我们只会为其排忧解难,不会带来痛苦。
3.47至14岁患儿的心理护理。此期患儿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自尊心强烈,为此,我们要尊重、诱导、鼓励他们。①我们要引导和教育患儿,抓住他们的心理,患儿往往是坚持要上学,害怕课程落后于别人,我们要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上课的要求,先上课,后进行治疗和护理,使治病和上学两不误。②诱导患儿正确的认识问题,有些患儿认为自己患病是不注意个人卫生造成的,总害怕别人会对自己有想法。为此我们要消除其心理顾虑,向其讲解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道理,克服思想负担。③鼓励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要准确的掌握患儿的病理及心理变化,及时的给予安慰及鼓励,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4舒适、清净的环境是患儿的心理需要
4.1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留下美好的印象。作为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的招待患儿,视患儿如亲人,体贴入微,关怀备致,使其感受到亲切温暖,护理人员要有娴熟的技艺,治疗护理操作要轻柔,一次性成功,从根源上减少患儿的痛苦,增加患儿及家属的信赖感。
4.2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病房的摆设,布局要尽可能的适应患儿的心理需要,设置鲜花,病房墙壁粘贴别致的动画片和少儿片等。有些患儿惧怕进医院,进去就大喊大叫,由家长抱着,拖着入院,进入病房后,看到这样的环境,会消除害怕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会稳定和放松了许多。
4.3一丝亲近的举动和语言。护士、陪护的语言、行为、情绪也直接影响着患儿。临床工作中,无论是护士还是陪护都应以患儿为重,护患、陪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护士的情绪影响着患儿和陪护,陪护的情绪也直接影响着患儿,有一处做不好就会直接的影响患儿,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三者和谐一致,实现共同的愿望,使患儿早日康复。
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业务技术,而且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热情细致的洞察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时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才能更好地完善整体护理体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心理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35-01
护理工作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服务工作且琐碎繁杂,若想做好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护理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首先要明确基础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注意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性,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二十年,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更是掌握的十分娴熟,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不仅有高超的技艺,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掌握现代护理的新概念,才能够适应当前新模式的要求,结合基层医院的特点,针对临床患儿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护理笔者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1基层医院条件差直接影响着患儿心理护理
因素之一是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短缺;因素之二是由于基层医院诊疗设备陈旧、先进仪器短缺,检查项目不全;病房设施条件差,只能保证患儿床单位及简单的用药治疗,不能够满足患儿的生活需要是因素之三。因此我们就不能做到无陪护,这就是基层医院的特点及影响心理护理的根本原因。
2护士如何应对陪护及患儿的心理改变
患儿从温暖的家来到陌生的医院,看见衣帽整齐的医护人员,心理状态马上会发生急剧的转变,由轻松、愉快变得紧张、恐惧不安甚至惊骇,加之疾病的影响病后不适,啼哭、焦虑不安、无理取闹等心理变化。
陪护往往因孩子患病心情焦急而影响其他及工作,特别是有一些村民,一时因手头拮据或正值农忙季节而焦急,心情变化无常,这时护士要用同情的心理来理解他们的苦衷。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两样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所以我们要以谦让和宽恕的姿态、慈祥、端庄的仪表、和蔼的态度来理解他们的苦衷,宽慰他们的心情。
3不同年龄特点的患儿分层次进行护理
3.1新生儿至6个月患儿的心理护理。主动关心,亲切爱护,搂抱,触摸。轻轻抚摸正在哭闹的患儿,他就会停止哭闹;患儿的哭声往往是身体不适的一种反应,如饥饿、尿湿、大便、烦躁等,我们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除他们的不安。还可以用玩具摇铃哄逗,使之注意力分散转向玩物而停止哭闹。对留陪的家属要指导其怎样喂奶、换尿布等,另外向家属讲解患儿此病的护理治疗措施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以取得配合。如患儿家属拒绝在患儿头部,尤其是囟门周围进行穿刺,我们就要耐心劝说,小儿头皮静脉丰富,分布成网,有浅、显、好固定、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对大脑绝对没有不良的影响,他们会主动接受并愿意治疗。
3.26个月至3岁儿童的心理护理。此期患儿从无能的小生命,逐步发展为具有抽象认识,低级思维和朦胧意识的婴幼儿。注意力和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转移注意力。又出于对家长的宠爱,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生活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再加上病后家长对患儿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过于迁就、同情,孩子就得寸进尺,拒绝吃药、打针,甚至张口骂人,动手打人等。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以高尚的情操来护理感化患儿和陪护,不要责备家属及患儿。有些患儿病后焦虑不安,害怕紧张、对衣帽整齐的医护人员特别敏感,一看见就哭,稍大一点的患儿畏缩一团。对于这类患儿,我们要尽可能亲近他们,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在给他们静脉输液时,是坐着还是愿意躺着呢?是输在脚上呢,还是手上呢?这样关心的言语可以改变患儿的紧张度,得到他们的配合。
3.33至6岁患儿的心理护理。此期年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的智能差异也很大。来自城镇的患儿,大部分在幼儿园长大,理解能力强,智能发育好,适应环境快。来自农村的患儿多数胆小,适应能力差。但他们都具有模仿能力强、好学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①及时消除消除患儿的孤独、寂寞感,用治疗空闲时间,召集患儿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给他们将看图写字,绘画小动物(如简笔画,小动物等)发给他们粉笔让其自己画,这样乡镇的孩子会觉得跟上幼儿园一样,患儿会觉得住院要比家里好玩,从而消除患儿的孤独。②鼓励患儿向小英雄学习,勇于接受治疗。治疗时,要给勇敢的不哭的患儿操作,给他们开展勇敢竞赛活动,看谁最勇敢,看谁不哭同我们合作的最好。由于患儿好胜心强,不甘落后,由被动变为主动,十分愿意接受我们的治疗。③保持愉快宁静的心理状态,做到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和睦相处。让患儿和家属觉得我们是他的依靠,我们只会为其排忧解难,不会带来痛苦。
3.47至14岁患儿的心理护理。此期患儿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自尊心强烈,为此,我们要尊重、诱导、鼓励他们。①我们要引导和教育患儿,抓住他们的心理,患儿往往是坚持要上学,害怕课程落后于别人,我们要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上课的要求,先上课,后进行治疗和护理,使治病和上学两不误。②诱导患儿正确的认识问题,有些患儿认为自己患病是不注意个人卫生造成的,总害怕别人会对自己有想法。为此我们要消除其心理顾虑,向其讲解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道理,克服思想负担。③鼓励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要准确的掌握患儿的病理及心理变化,及时的给予安慰及鼓励,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4舒适、清净的环境是患儿的心理需要
4.1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留下美好的印象。作为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的招待患儿,视患儿如亲人,体贴入微,关怀备致,使其感受到亲切温暖,护理人员要有娴熟的技艺,治疗护理操作要轻柔,一次性成功,从根源上减少患儿的痛苦,增加患儿及家属的信赖感。
4.2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病房的摆设,布局要尽可能的适应患儿的心理需要,设置鲜花,病房墙壁粘贴别致的动画片和少儿片等。有些患儿惧怕进医院,进去就大喊大叫,由家长抱着,拖着入院,进入病房后,看到这样的环境,会消除害怕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会稳定和放松了许多。
4.3一丝亲近的举动和语言。护士、陪护的语言、行为、情绪也直接影响着患儿。临床工作中,无论是护士还是陪护都应以患儿为重,护患、陪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护士的情绪影响着患儿和陪护,陪护的情绪也直接影响着患儿,有一处做不好就会直接的影响患儿,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三者和谐一致,实现共同的愿望,使患儿早日康复。
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业务技术,而且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热情细致的洞察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时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才能更好地完善整体护理体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