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读书,言而之意,书要读出来。也预示着读在学习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读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我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其在朗读时能做到声情并茂。
一、明确读书要领
低年级朗读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正确读──流利读──理解读(或有感情读)(1)正确读准每一个字,尤其是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或根据地方方言特点指导容易读错的音。还要读准轻声、儿化、变调。(2)读通句子。包括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和表达的语气;读好长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和难读的句子。(3)理解朗读(有感情读),并根据文中情节和人物角色读出一定语气。
二、让学生爱读、多读
刚刚上学的孩子认字不多、速度慢,加上平时很少看课外读物。因此,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课文就会出现困难,部分孩子惧怕朗读,特别那些胆小且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孩子,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朗读的勇气都没有。而有些敢站起来敢读的,声音也很轻。这时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有耐心。要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这些学生,鼓励他们。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他们自信。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帮孩子竖立读书的信心非常重要。在上《美丽的小路》时,我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我还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了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又让孩子有了信心。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首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而不是一味的告诉。最后,就是加强练习,天长日久,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教会学生听别人朗读
1、理解倾听的意义
听既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又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我认为我们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从学生上学的那一刻起,就要让学生理解倾听的意义,明白听别人说话,读书,既能听明白对方表达的意思,又能从别人的读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学到别人朗读技巧。
2、培养倾听的习惯
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有些孩子学习差是脑子大,记性差。学习了新课程的有关资料,我才明白了,原来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致使自己每次做事丢三落四。为了弥补孩子的不足,我尝试着给孩子讲学会倾听的重要意义。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先当“医生”——听同学朗读,找出同学朗读时加字、漏字,读错的地方,找出读的好的地方和感情没读到位的地方。再当评论员,站起来对朗读者进行评价。这样每一位学生都会在别人读时认真倾听。久而久之让他们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从而提高了自生的朗读能力。我个人认为,孩子们的可塑性很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如果刚一开始,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们的一生永是受益匪浅的。
四、教师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注意引导、示范朗读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借助他们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示范朗读可以是老师示范,也可以听录音。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因此示范朗读不是单纯地古板地听完朗读就行,而是要进行朗读的评析,在评析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语感,体会感情,然后,再仿读。如教师示范读一二个自然段,让学生边听边想:刚才老师是以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这两个自然段的?为什么要这样读?通过学生的回答,学生逐渐从老师的朗读中领悟了语感,体会了感情,然后仿读,学生会更一步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久而久之为他们到高年级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
当孩子们读好一篇文章,学会有声有色的去读文章,慢慢也就理解出不少文章的所表达的意义融会意境中,爱上朗读,爱上语文这门课,为以后的写作能力积蓄力量!
一、明确读书要领
低年级朗读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正确读──流利读──理解读(或有感情读)(1)正确读准每一个字,尤其是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或根据地方方言特点指导容易读错的音。还要读准轻声、儿化、变调。(2)读通句子。包括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和表达的语气;读好长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和难读的句子。(3)理解朗读(有感情读),并根据文中情节和人物角色读出一定语气。
二、让学生爱读、多读
刚刚上学的孩子认字不多、速度慢,加上平时很少看课外读物。因此,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课文就会出现困难,部分孩子惧怕朗读,特别那些胆小且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孩子,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朗读的勇气都没有。而有些敢站起来敢读的,声音也很轻。这时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有耐心。要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这些学生,鼓励他们。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他们自信。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帮孩子竖立读书的信心非常重要。在上《美丽的小路》时,我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我还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了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又让孩子有了信心。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首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而不是一味的告诉。最后,就是加强练习,天长日久,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教会学生听别人朗读
1、理解倾听的意义
听既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又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我认为我们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从学生上学的那一刻起,就要让学生理解倾听的意义,明白听别人说话,读书,既能听明白对方表达的意思,又能从别人的读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学到别人朗读技巧。
2、培养倾听的习惯
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有些孩子学习差是脑子大,记性差。学习了新课程的有关资料,我才明白了,原来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致使自己每次做事丢三落四。为了弥补孩子的不足,我尝试着给孩子讲学会倾听的重要意义。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先当“医生”——听同学朗读,找出同学朗读时加字、漏字,读错的地方,找出读的好的地方和感情没读到位的地方。再当评论员,站起来对朗读者进行评价。这样每一位学生都会在别人读时认真倾听。久而久之让他们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从而提高了自生的朗读能力。我个人认为,孩子们的可塑性很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如果刚一开始,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们的一生永是受益匪浅的。
四、教师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注意引导、示范朗读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借助他们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示范朗读可以是老师示范,也可以听录音。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因此示范朗读不是单纯地古板地听完朗读就行,而是要进行朗读的评析,在评析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语感,体会感情,然后,再仿读。如教师示范读一二个自然段,让学生边听边想:刚才老师是以怎样的语速、语调来读这两个自然段的?为什么要这样读?通过学生的回答,学生逐渐从老师的朗读中领悟了语感,体会了感情,然后仿读,学生会更一步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久而久之为他们到高年级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
当孩子们读好一篇文章,学会有声有色的去读文章,慢慢也就理解出不少文章的所表达的意义融会意境中,爱上朗读,爱上语文这门课,为以后的写作能力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