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能性”是儿童文化的社会属性。教育的伟大之处是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并实现儿童的可能性。属于儿童的语文教育,并非任其自我进步,放弃教育的责任和成人教育的引导。用适合儿童成长需要的语文,以切合儿童认知方式的教育教学范式,改变儿童的生活世界,推动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真谛。
语文教育“只要有‘典型情景’,只要典型情景触动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就会进入一个梦想的世界”。
“点灯”——用文学温暖和滋润
文学是有精神影响力的教育方式。文学的海洋中,蕴藏着人类最深沉的感情。儿童文学能帮助儿童理解和感受爱,疏导他们的情感与情绪;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引导儿童认识和创造美,带领儿童构建美丽的精神家园。儿童心里有真善美和爱,长大才会成为真诚、善良、有爱心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连接着孩子的未来。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濡染力量持久而有力。文学阅读的力量鼓舞着儿童积极地生活、追寻,不至于“胡乱地生长”(于是之)。
语文教师以宽泛的儿童文学视野,广泛利用儿童文学中丰富而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加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就能建立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前不久,我校邀请了著名的作家曹文轩来校园与孩子们交流读书体会,在师生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校园掀起了阅读的热潮。以读书为乐、崇尚读书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
以下是我校一节班级读书会的简述:
《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文学的代表,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老师在班级读书会上引导学生: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人物,最惹眼的是少年儿童形象,其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形象?在他身上,你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作品中,和文字交流,和人物对话……
老师接着说,听了大家的交流,我们似乎又来到了油麻地小学,似乎和杜小康来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来到油麻地,你最想和谁交朋友?当我们和书中的每个人物有了心心相印的交流,你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感悟,这些对我们现在、将来有着怎样的启示?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再来品读:书中最精彩的是作者为我们描述的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它细腻动人。你打算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哪一段读给大家听?
课堂展现了感人的一幕,老师领着孩子深情地朗读作品的片断,读到桑桑“看着一幢一幢的草房子,泪眼朦胧中,它们连成金色的一片”时,很多孩子都流下了眼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
儿童作家走进校园开展读书会,现身说法,给儿童的心灵以新鲜丰富的文学滋养。
老师是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文学纯美的世界对儿童是美妙的滋补品。老师的点化使儿童对文学的感悟逐渐清晰、深入,他们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认识和情感逐渐提高,价值观念逐渐提升。文学作品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化作儿童成长的精神营养,影响并提升着儿童文化的内涵。
“开发”——以文化浸染和提升
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血脉。基于文化的语文教学是充盈着智慧的,总能给孩子构建一个“精神的场”,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二泉映月》最后,播放了一段资料: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喃喃说道:“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孙老师问:“小泽征尔要跪阿炳的什么呢?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由此,学生感悟到,苦难也能成为巨大的财富——流淌在课堂中的文化,使学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被唤醒,思维逐渐走向深刻。文化点化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语文课堂因此而熠熠生辉!
在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化因素,教师适度地发掘、恰当地组建,语文学习则隽永清新、完备圆润、深邃厚重。以下是我校一位教师执教《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断:
1、学了《清平乐·村居》,我们被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深深陶醉,让我们记住了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你们一定很想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词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回到宋朝,去看看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出示)
介绍词人:辛弃疾,号稼轩,爱国词人,与南宋朝廷当权派发生了冲突,怀才不遇,42岁被罢免,长达20年乏久,64岁被再次起用,不久罢归,68岁病逝。在这40余年间,大半不受重用。《清平乐·村居》是作者42岁遭受排挤、打击、罢免后退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时所写。词人一直期望把一生贡献给统一祖国的事业,表面上悠闲自得,内心却愤愤不平,复杂矛盾。
2、就在离上饶不远的地方,就在写这首词的前后一段时间,词人辛弃疾还写了另一首《清平乐》。(出示)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采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3、有人提出,《清平乐·村居》不是词人现实生活中的村居,而是他理想生活中的村居,你怎么看?请读读这两首词,说说你的看法。
4、辛弃疾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词作,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词作风格,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稼轩长短句》。这是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将《清平乐·村居》的学习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引入文化资源,渗透文学教育,在给学生以母语文化熏陶的同时,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扇浏览文学宝库的窗户,一个富有魅力的语文学习的世界。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统一的热情,和词的语言一起,汇成一股精神的力量。给儿童以滋润和激励——获得新的儿童文化“生长点”。
当然,脱离儿童认识和审美情趣的文化资源不但不能给孩子以濡染,相反却易伤害儿童智慧的“脾胃”。
“传承”——基于儿童的引领和建构
《大禹治水》中的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教材用文字给学生呈现了一位高度理性的英雄——放大了大禹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对大禹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一面,对家人的牵挂和责任,没有提及。如果就教材解读,容易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概念化的英雄形象。
教学这一课,我配合画面,以大段“真情告白”的形式,给学生描述大禹思念家人和孩子、妻子抱着孩子站在家门口遥望亲人身影的场景。层层渲染,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一个爱民、爱家,一个既是万民的首领又是慈爱的父亲,一个宁舍小家而保全大家、壮志不酬誓不回头——立体可感、活生生的治水英雄,走进了孩子的心中,并不断高大、可亲、可敬……
只有以儿童思维为基点,有机联结儿童需要、儿童经验,教学才是有想象力的,有人性力量的。如果坚持从成人世界、成人逻辑出发,当然就会要求在课堂里尽量突出道德教化,彰显大禹的一心为民、大公无 私的品质。但如果从儿童思维、儿童意识出发,那么我们就要尽量保持儿童对世界美好的想象,注意把丰富而不是简化的人性呈现给他们,这才是儿童能够具体触摸的。否则,语文教育不但无助于把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也容易失去引领儿童走向汲取精神营养的方向。
窦桂梅老师倡导的主题单元教学是基于儿童的深度构建,它直指语文教育的意义,联结儿童的精神需要和内在体验,引导儿童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探究,获得认识的提升,智慧和情感的超越。以下是她的《牛郎织女》的教学片断(简略):
师:现在我们来汇报四大民间故事,先来说说故事中的人物。
生:《白蛇传》的相关人物有白素贞、小青、许仙、法海。《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比较,大家发现,其实这些人物的性格一大同小异,这是民间故事描绘人物特点的一个规律。
(学生根据读书报告单,分别讲解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谈论得出每个故事的大体情节相似)
师:这四大民间故事,它们的主题有哪些不同?
生1:《牛郎织女》是美满的,它表达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两个人之间美满的爱情故事。《白蛇传》主题也是美满的,它表达了一个蛇精和凡人之间美满的爱情。
生2:我觉得情节也跟《牛郎织女》一样,是一波三折的,先是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认识之后,后来梁山伯才因为马文才而病死,这才与祝英台化为蝴蝶。
师:不同的是,故事的结局不同、人物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表达了夫妻之间真挚的爱情;情节曲折,他们的爱情都遭到过他人的阻挠;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他们对美满的爱情的追求。
小学语文教育应从课程结构着眼,以儿童思维为基点,联结儿童的精神和经验,致力于丰富和提升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窦桂梅老师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点,放眼人类的灿烂文化,将《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之融合成一个大主题“民间故事”,老师引领学生们去寻找故事人物,了解故事梗概,思索故事主题,创编新的民间故事。学生的心灵与四大民间故事贴近,在积极的探究中,思考人生、审视历史、品鉴作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向阅读,走向思考,一步步走向智慧,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浸润于血脉之中的文化。
小学语文教育担负着提升儿童文化品位的责任和使命。儿童成长需要文学的濡染和文化的浸润,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作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教师以理性的课程意识和教材开发自觉,传承文化,滋养精神,引领儿童自我建构和提升,最终获得生命成长。
语文教育“只要有‘典型情景’,只要典型情景触动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就会进入一个梦想的世界”。
“点灯”——用文学温暖和滋润
文学是有精神影响力的教育方式。文学的海洋中,蕴藏着人类最深沉的感情。儿童文学能帮助儿童理解和感受爱,疏导他们的情感与情绪;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引导儿童认识和创造美,带领儿童构建美丽的精神家园。儿童心里有真善美和爱,长大才会成为真诚、善良、有爱心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连接着孩子的未来。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濡染力量持久而有力。文学阅读的力量鼓舞着儿童积极地生活、追寻,不至于“胡乱地生长”(于是之)。
语文教师以宽泛的儿童文学视野,广泛利用儿童文学中丰富而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加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就能建立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前不久,我校邀请了著名的作家曹文轩来校园与孩子们交流读书体会,在师生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校园掀起了阅读的热潮。以读书为乐、崇尚读书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
以下是我校一节班级读书会的简述:
《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文学的代表,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老师在班级读书会上引导学生: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人物,最惹眼的是少年儿童形象,其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形象?在他身上,你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作品中,和文字交流,和人物对话……
老师接着说,听了大家的交流,我们似乎又来到了油麻地小学,似乎和杜小康来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来到油麻地,你最想和谁交朋友?当我们和书中的每个人物有了心心相印的交流,你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感悟,这些对我们现在、将来有着怎样的启示?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再来品读:书中最精彩的是作者为我们描述的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它细腻动人。你打算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哪一段读给大家听?
课堂展现了感人的一幕,老师领着孩子深情地朗读作品的片断,读到桑桑“看着一幢一幢的草房子,泪眼朦胧中,它们连成金色的一片”时,很多孩子都流下了眼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
儿童作家走进校园开展读书会,现身说法,给儿童的心灵以新鲜丰富的文学滋养。
老师是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文学纯美的世界对儿童是美妙的滋补品。老师的点化使儿童对文学的感悟逐渐清晰、深入,他们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认识和情感逐渐提高,价值观念逐渐提升。文学作品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化作儿童成长的精神营养,影响并提升着儿童文化的内涵。
“开发”——以文化浸染和提升
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血脉。基于文化的语文教学是充盈着智慧的,总能给孩子构建一个“精神的场”,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二泉映月》最后,播放了一段资料: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喃喃说道:“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孙老师问:“小泽征尔要跪阿炳的什么呢?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由此,学生感悟到,苦难也能成为巨大的财富——流淌在课堂中的文化,使学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被唤醒,思维逐渐走向深刻。文化点化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语文课堂因此而熠熠生辉!
在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化因素,教师适度地发掘、恰当地组建,语文学习则隽永清新、完备圆润、深邃厚重。以下是我校一位教师执教《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断:
1、学了《清平乐·村居》,我们被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深深陶醉,让我们记住了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你们一定很想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词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回到宋朝,去看看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出示)
介绍词人:辛弃疾,号稼轩,爱国词人,与南宋朝廷当权派发生了冲突,怀才不遇,42岁被罢免,长达20年乏久,64岁被再次起用,不久罢归,68岁病逝。在这40余年间,大半不受重用。《清平乐·村居》是作者42岁遭受排挤、打击、罢免后退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时所写。词人一直期望把一生贡献给统一祖国的事业,表面上悠闲自得,内心却愤愤不平,复杂矛盾。
2、就在离上饶不远的地方,就在写这首词的前后一段时间,词人辛弃疾还写了另一首《清平乐》。(出示)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采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3、有人提出,《清平乐·村居》不是词人现实生活中的村居,而是他理想生活中的村居,你怎么看?请读读这两首词,说说你的看法。
4、辛弃疾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词作,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词作风格,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稼轩长短句》。这是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将《清平乐·村居》的学习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引入文化资源,渗透文学教育,在给学生以母语文化熏陶的同时,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扇浏览文学宝库的窗户,一个富有魅力的语文学习的世界。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统一的热情,和词的语言一起,汇成一股精神的力量。给儿童以滋润和激励——获得新的儿童文化“生长点”。
当然,脱离儿童认识和审美情趣的文化资源不但不能给孩子以濡染,相反却易伤害儿童智慧的“脾胃”。
“传承”——基于儿童的引领和建构
《大禹治水》中的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教材用文字给学生呈现了一位高度理性的英雄——放大了大禹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对大禹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一面,对家人的牵挂和责任,没有提及。如果就教材解读,容易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概念化的英雄形象。
教学这一课,我配合画面,以大段“真情告白”的形式,给学生描述大禹思念家人和孩子、妻子抱着孩子站在家门口遥望亲人身影的场景。层层渲染,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一个爱民、爱家,一个既是万民的首领又是慈爱的父亲,一个宁舍小家而保全大家、壮志不酬誓不回头——立体可感、活生生的治水英雄,走进了孩子的心中,并不断高大、可亲、可敬……
只有以儿童思维为基点,有机联结儿童需要、儿童经验,教学才是有想象力的,有人性力量的。如果坚持从成人世界、成人逻辑出发,当然就会要求在课堂里尽量突出道德教化,彰显大禹的一心为民、大公无 私的品质。但如果从儿童思维、儿童意识出发,那么我们就要尽量保持儿童对世界美好的想象,注意把丰富而不是简化的人性呈现给他们,这才是儿童能够具体触摸的。否则,语文教育不但无助于把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也容易失去引领儿童走向汲取精神营养的方向。
窦桂梅老师倡导的主题单元教学是基于儿童的深度构建,它直指语文教育的意义,联结儿童的精神需要和内在体验,引导儿童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探究,获得认识的提升,智慧和情感的超越。以下是她的《牛郎织女》的教学片断(简略):
师:现在我们来汇报四大民间故事,先来说说故事中的人物。
生:《白蛇传》的相关人物有白素贞、小青、许仙、法海。《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比较,大家发现,其实这些人物的性格一大同小异,这是民间故事描绘人物特点的一个规律。
(学生根据读书报告单,分别讲解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谈论得出每个故事的大体情节相似)
师:这四大民间故事,它们的主题有哪些不同?
生1:《牛郎织女》是美满的,它表达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两个人之间美满的爱情故事。《白蛇传》主题也是美满的,它表达了一个蛇精和凡人之间美满的爱情。
生2:我觉得情节也跟《牛郎织女》一样,是一波三折的,先是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认识之后,后来梁山伯才因为马文才而病死,这才与祝英台化为蝴蝶。
师:不同的是,故事的结局不同、人物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表达了夫妻之间真挚的爱情;情节曲折,他们的爱情都遭到过他人的阻挠;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他们对美满的爱情的追求。
小学语文教育应从课程结构着眼,以儿童思维为基点,联结儿童的精神和经验,致力于丰富和提升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窦桂梅老师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点,放眼人类的灿烂文化,将《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之融合成一个大主题“民间故事”,老师引领学生们去寻找故事人物,了解故事梗概,思索故事主题,创编新的民间故事。学生的心灵与四大民间故事贴近,在积极的探究中,思考人生、审视历史、品鉴作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向阅读,走向思考,一步步走向智慧,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浸润于血脉之中的文化。
小学语文教育担负着提升儿童文化品位的责任和使命。儿童成长需要文学的濡染和文化的浸润,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作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教师以理性的课程意识和教材开发自觉,传承文化,滋养精神,引领儿童自我建构和提升,最终获得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