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不该忽视的“四个不要”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ood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教育领域气象万千。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教学效率“高”起来了。但我们也发现,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课堂也出现了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重表演轻实效的虚假繁荣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四个不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现象 教学形式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教育领域气象万千。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教学效率“高”起来了。但我们也发现,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课堂也出现了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重表演轻实效的虚假繁荣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认为,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认真研究并重视“四个不要”。
  一、营造气氛不要搞形式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为了体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营造课堂气氛的活跃化,展示课堂手段的现代化,广大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改变传统教法、学法,课堂里确实吹起了阵阵新风。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有些教师却将本应作为辅助手段的教育技术当做教学主体来呈现,不管教材内容适合不适合,课堂变化需要不需要,一味地运用教育技术的高密度和华丽形式,按照预设程序去播放课件,刻意营造活跃气氛,追求过分热闹的场面,导致教师的导教与学生的学习均浮在面上,不能深入。这是教师备课方案单一、备课思路狭窄、教学思想僵化、整合能力不够以及追求表象形式的表现。因此,活跃气氛的营造应该只是一种点缀和调和,我们要吸收教育技术的系统思维方法和展现形式直观的优点,使课堂更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系统。但是,如何营造适宜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关键要遵循“需要性原则”。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否则,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就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二、重视主体不要忘主导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程对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个理念是对以前传统教法中教师唱独角戏、搞“满堂灌”做法的纠正。目前,在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培训普及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非常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方向是对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不可讳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了,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找不到了,教师成了一个角色模糊的影子。一些教师的常见做法是,安排学生课前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准备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开展小组活动。上课时,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阐述见解,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方向性偏差甚至出现知识性误解时,教师应当适时对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予以补充和纠正。但是,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往往仪式性地简单肯定几句,似乎多讲几句就是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利。于是,把阐述问题的权利由甲组传递到乙组,再由乙组传递到丙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点拨。也就是说,教师只是由传统的满堂灌的“主角”变成了新课改背景下的“二传手”,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课改背景下,教师更应当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上有所作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感悟,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参与者,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
  三、关注体验不要丢目标
  教学过程是一个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教育改革的一大贡献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自我感悟。但是,我们通过观摩大量的示范课看出,一些教师和教研员在组织教学和听课评课的过程中,非常看重形式、手段和方法是否多样,而忽略了知识目标的达成。似乎强调了完整的知识,就是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自我感悟,就背离了新课标的初衷,就有了“拿新瓶装旧水”之嫌。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无论什么时候,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无论任何模式、手段、方法都是服务型的,最终目的总要落实到三维目标上,当然包括知识和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学科基本知识,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知识和能力目标是三维目标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知识的内化、体验和感悟。总之,要关注自主体验,关注自主探究,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三维目标永远是一个统一体,三维目标缺少一维,教学就是残缺的,目标就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缺少了知识目标,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倡导互动不要缺秩序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教师逐渐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开展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地想,自主地探究,自由地讨论,自由地互动,大胆地质疑,大胆地表述,有些学生甚至敢于和教师面对面争论,有些教师也乐于与学生辩论,这是传统课堂所不敢想象的。可是,随着互动的不断深入,由于一些教师资深掌控课堂能力的欠缺问题,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主导的课堂,学生一旦动起来,就没有课堂秩序了,教师便显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学生各说各的,各干各的。小组内还互相听,互相辩,但小组之间缺少联系,互相不补充、不肯定、不否定,甚至不倾听。教师只是规定互动时间,不管互动质量。由于秩序缺位,互动显得杂乱无章、无序低效。特别在有些低年级课堂,我们看到,学生一旦互动起来,便忘乎所以,学生在小组之间往来,或者做与本课、本次互动目标无关的事。尽管一些教育专家呼吁“课堂越乱越好,让课堂乱得更猛烈些”,但是,“乱”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动手、动脑,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创造性完成学习过程,而不是真的“越乱越好”,乱得不可收拾才好。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高效课堂。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有秩序的互动课堂”,让学生在一个有范围的大框架内添砖加瓦,建造学习大厦,真正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倾听、共享、完善、理解、内化。在追求民主、开放的同时,要共同遵守宽松的课堂秩序。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交流、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中的虚假繁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四个不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张亚欣)
其他文献
本文从什么是"知法并行"模式,如何运用"知法并行"模式挖掘教材中"知识点的科学方法因素",制定"知法并行"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使物理教师在分析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支撑.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非常重要。笔者借本文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相关阐述与讨论.以供业内
摘要: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还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对整个班级的学生有着长期且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了一所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班主任要想真正做好班级管理,就必须从学生思想、教师指导、班级原则、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学习、家校沟通等几个方面提升班级管理的实效性,从而增强班级管理的内涵。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内涵 提升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是指在学习中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缺乏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甚至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构建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出发,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熟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逐渐被各种新型管理模式所取代,我们要将学生作为学校人本管理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人翁地位和权利,进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使得学生的基本价值得到完美的体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前提,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严谨性也逐渐成为了成为小学生管理的内在本质要求,为各校小学生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