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活泼的、焕发活力的课堂,更应该是充满乐趣、多姿多彩的课堂。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文本、学生、教师多边互动相融对话的过程,那么,这个互动相融的过程如何达到最佳效果呢?现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以下三点看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不受拘束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皮层才容易进入兴奋状态,学生的思维活动才容易活跃起来,学生才能放飞思维的小鸟,才能敢想,敢问,敢发表意见,敢争论。我们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他们这样的设计:“谁来表演一下?”“我们一起来表演好吗?”这个时候,就连那些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也会积极起来,高举小手,一个劲儿地说:“我来!我来!”这不但表现了学生对这种教学设计的欢迎,也充分表明了学生还是很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表演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通过表演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从一种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种直观的感知,通过个性的表演也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多层次地了解了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文本所描述的动作神态以及字词理解苦口婆心地讲给学生,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果换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演一演,感受一下,那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学国标版一(下)《蚂蚁和蝈蝈》一文,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蚂蚁劳动的情境,我让小朋友来演一演小蚂蚁们是怎样搬粮食的,表演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你想象的它们搬运粮食的情景。孩子们兴趣盎然,通过亲身实践,加上自己想象的搬运情景,学生发挥的空间就相当大,而且在讲台上不拘束,不做作,并且知道蚂蚁搬粮食的方法有很多。学生通过表演,巧妙地理解了“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句话的意思。
人在一定的情境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假如学生进入有趣生动的活动情境,就会心随其动,情由境生,而且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学生们的体验就不是表面上的感知了,而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具体的含义。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切的活动情境,无痕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不但要“身入”,而且要“心入”,最后在真实进入情境之后,真情迸发,引发心灵的共鸣。
角色转变所引发的积极效应往往能使儿童很快进入文本情境中,在真情感动下积极唤起自己的体验,获得不同的、有创意的感知。例如,在《青蛙看海》的教学中,教师一边出示动画,一边让小朋友各自找个安全的地方,学青蛙一起来跳台阶。最终,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感受:累,气喘吁吁,恨不得找个地方坐坐……
短短的几分钟,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和与主人公“相遇”的过程,以崭新的学习形式,积极参与、体会、学习和创新。学生与文本中的青蛙有了一样的感受——即使气喘吁吁,也不轻言放弃。
语文课终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必须依赖于我们的生活或具体的活动场景,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课堂中设计互动的场景,让学生能自如地运用和驾驭,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能充分感受语言的丰富和精妙。
在教学时让场景再现,每一个学生都会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一员,经过对文本的研读、信息的收集、内涵的感悟、自由的表达等语文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例如,在教完《狼和鹿》一课时,我借鉴了一位特级教师在课堂的最后部分让学生模拟“法庭审理”的教法。在“起诉”程序中,让学生首先选定角色,分别担任“鹿”“狼”“罗斯福总统”“法官”,然后分角色认真研读课文,再各司其职。原告写起诉材料,被告撰写身边的材料,法官写表明法律观点的材料。在调查程序中,让每一个原告列举自己受到伤害的证据。在辩论阶段,双方可以用书上的原句辩论,也可以凭着对课文的理解,为自己担当的角色辩护,最后由教师宣读判决书。
总之,把文本创设成具体的情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池春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是将静止的、平面的语言文字動态化和立体化,这样语言文字与学生的心才能贴得更紧密,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担负着“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重任的小学语文教学,其路漫漫,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但我们更应该微笑面对,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体验活动,使他们在灵动、生动、互动的学习中得到思维迸发,实现个性通融。这样,动感的语文课堂才会“功德圆满”。
作者简介:戴平,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小学语文教师;胡舟雯,江苏省宜兴市洋溪小学语文教师。
一、灵动的角色表演——加深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不受拘束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皮层才容易进入兴奋状态,学生的思维活动才容易活跃起来,学生才能放飞思维的小鸟,才能敢想,敢问,敢发表意见,敢争论。我们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他们这样的设计:“谁来表演一下?”“我们一起来表演好吗?”这个时候,就连那些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也会积极起来,高举小手,一个劲儿地说:“我来!我来!”这不但表现了学生对这种教学设计的欢迎,也充分表明了学生还是很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表演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通过表演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从一种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种直观的感知,通过个性的表演也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多层次地了解了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文本所描述的动作神态以及字词理解苦口婆心地讲给学生,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果换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演一演,感受一下,那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学国标版一(下)《蚂蚁和蝈蝈》一文,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蚂蚁劳动的情境,我让小朋友来演一演小蚂蚁们是怎样搬粮食的,表演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你想象的它们搬运粮食的情景。孩子们兴趣盎然,通过亲身实践,加上自己想象的搬运情景,学生发挥的空间就相当大,而且在讲台上不拘束,不做作,并且知道蚂蚁搬粮食的方法有很多。学生通过表演,巧妙地理解了“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句话的意思。
二、生动的心灵境遇——深化体验
人在一定的情境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假如学生进入有趣生动的活动情境,就会心随其动,情由境生,而且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学生们的体验就不是表面上的感知了,而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了具体的含义。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切的活动情境,无痕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不但要“身入”,而且要“心入”,最后在真实进入情境之后,真情迸发,引发心灵的共鸣。
角色转变所引发的积极效应往往能使儿童很快进入文本情境中,在真情感动下积极唤起自己的体验,获得不同的、有创意的感知。例如,在《青蛙看海》的教学中,教师一边出示动画,一边让小朋友各自找个安全的地方,学青蛙一起来跳台阶。最终,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感受:累,气喘吁吁,恨不得找个地方坐坐……
短短的几分钟,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和与主人公“相遇”的过程,以崭新的学习形式,积极参与、体会、学习和创新。学生与文本中的青蛙有了一样的感受——即使气喘吁吁,也不轻言放弃。
三、互动的场景再现——强化实践
语文课终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必须依赖于我们的生活或具体的活动场景,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课堂中设计互动的场景,让学生能自如地运用和驾驭,在培养语感的同时,也能充分感受语言的丰富和精妙。
在教学时让场景再现,每一个学生都会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一员,经过对文本的研读、信息的收集、内涵的感悟、自由的表达等语文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例如,在教完《狼和鹿》一课时,我借鉴了一位特级教师在课堂的最后部分让学生模拟“法庭审理”的教法。在“起诉”程序中,让学生首先选定角色,分别担任“鹿”“狼”“罗斯福总统”“法官”,然后分角色认真研读课文,再各司其职。原告写起诉材料,被告撰写身边的材料,法官写表明法律观点的材料。在调查程序中,让每一个原告列举自己受到伤害的证据。在辩论阶段,双方可以用书上的原句辩论,也可以凭着对课文的理解,为自己担当的角色辩护,最后由教师宣读判决书。
总之,把文本创设成具体的情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池春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是将静止的、平面的语言文字動态化和立体化,这样语言文字与学生的心才能贴得更紧密,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担负着“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重任的小学语文教学,其路漫漫,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但我们更应该微笑面对,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体验活动,使他们在灵动、生动、互动的学习中得到思维迸发,实现个性通融。这样,动感的语文课堂才会“功德圆满”。
作者简介:戴平,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小学语文教师;胡舟雯,江苏省宜兴市洋溪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