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法接受能力发展特点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d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者随机抽取浙江金华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各3名进行22种句型的理解能力测试,考查幼儿的语法接受能力及其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在兼语句、被动句,递进、选择、转折、条件和目的复句的理解能力测试中通过率不到50%;4-5岁幼儿能够基本理解大多数句型;5岁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了各种句型。(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各种类型句子的理解力也随之增强。
  [关键词]儿童;语言;语法接受能力;单句;复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75-05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凯兹顿(1989)认为,语言发展是早期儿童教育中一个特殊的教育目标,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儿童获得语言能力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言语和行为的社会化,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关系密切。从思维对语言的作用来看,儿童的思维水平制约着儿童对于词法和语法的理解程度。同样,语法的复杂程度也反映了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儿童的语言发展受到生理机制成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制约,呈现出一定的发展顺序和阶段:语音的掌握出现最早,大约发生在儿童4岁左右;其次是语法体系的掌握,大约发生在5~6岁;语义的掌握则最晚,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在儿童最初的发展中,语言尤其是语法的发展成就最为显著。
  “儿童语法接受性测试”能够区分儿童在各个阶段的语法发展特点,有利于人们及早发现儿童语言和语法发展迟缓的问题,为及早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支持。通过便捷有效的语言测试,我们可以发现儿童语言及语法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考察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进一步为儿童语言教育和语言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我们可以在了解儿童语法接受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语言训练,为儿童将来理解句子、段落和语篇作好准备。
  
  二、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浙江金华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各30名作为研究被试,年龄范围为3.0~5.5岁。其中男孩40人,女孩50人。被试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测试工具包括一套测试题、一套测试图片、记分纸和笔。研究者参考国内外相关测试方案,确定了22个语法测试项目。具体如下:
  
  对各种类型的复句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幼儿能够达到基本理解的是并列复句、因果复句、解说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其次是目的复句,比较差的是递进复句和选择复句,测试的平均通过率分别为50.0%和40.0%。尤其是由关联词“不是……就是……”构成的选择复句,幼儿的测试通过率只有17.8%,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如果我们把70%的通过率定为“基本理解”的指标,那么我们可以说小班幼儿对复句的理 解还不是很好,基本能理解的复句只有解说复句;中班幼儿的理解水平有了提高,已经能基本理解并列复句、解说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和因果复句;大班幼儿已能理解大部分复句,掌握较差的是选择复句。
  
  (二)幼儿测试得分的性别差异
  为了了解性别是否对儿童的语法发展能力有影响,研究者就男孩和女孩的测试得分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男孩与女孩在测试得分上并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关于研究结果
  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上符合已有的研究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各种类型句子的理解力也随之增强,5岁多的儿童对大多数句型已经能够达到基本理解。
  被试儿童在被动句、否定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和目的复句这五种句型上的得分率较低,这说明儿童还不能基本理解这些句型。朱曼殊等人从句子结构成分上对2~6岁儿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儿童2.5岁时出现兼语句。从测试结果来看,被试儿童在兼语句上总体得分率较低。这说明学龄前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兼语句,但掌握程度并不高。被试儿童在被动句上的得分率较低,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被试对被动句还不熟悉,不能真正理解并区分“施事”和“受事”,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日常交流中习惯用主动句有关。
  前人的研究中涉及较多的四种复句是顺承复句、并列复句、条件复句和因果复句,本研究增加了选择复句、转折复句、目的复句、假设复句、解说复句和递进复句。我国学者武进之、朱曼殊等人在研究学前儿童复句的发展上有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儿童先掌握并列复句。再掌握偏正复句;复句中出现较多的是并列、顺承、因果和条件复句。本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在并列复句上得分率与因果复句几乎一致。这可能与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接触的来自父母和教师的语言信息有关。儿童对句型的理解顺序与句子所表达的逻辑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理解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的难度有密切关系,也与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关。如果儿童不能理解复句中的关联词,那么即使他能理解句子结构中所表现出的关系。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
  缪小春和朱曼殊研究了幼儿对几种复句的理解,结果表明,4岁儿童基本能理解并列复句,6岁儿童基本能理解递进复句、条件复句和假设复句,但是对于选择复句,尤其是以“或者……或者……”和“不是……就是……”为关联词的复句,6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这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前人的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对顺承复句的理解较为容易,但本研究结果却显示被试在这一句型的测试中通过率非常低。研究者对此作了反思,发现这一句型的测试图片表意较为模糊,四幅图片之间区分度不大,与测试句之间的匹配关系不太明确,易造成误读。这可能是儿童测试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儿童如何理解语言和掌握语句的逻辑关系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关于句式理解策略
  在理解句式时,儿童往往需要一些所谓的“诀窍”,即句式理解的策略。国外的研究表明,3岁前儿童使用的是语义策略,靠句子的几个实词所代表的意思理解整个句子;3岁左右儿童开始产生词序策略,从句子结构中理解词义:4岁左右儿童运用词序策略表现得最为明显。4岁前儿童形成了一种句子结构模式,即主~动~宾的词序,儿童套用这个模式来理解句子,因此会把被动句理解为主动句。4~5岁时,儿童按句法理解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5岁后基本上能按句法正确理解大部分简单句。儿童的句式理解策略与年龄有关,也与句型和语义有关。5~6岁的儿童主要采用标准句型的词序策略加工句子,因而理解主动句的水平高于理解被动句。当然儿童对句式的理解还与语境、经验、个人需要、角色定位以及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等有密切关系。
  
  五、教育建议
  
  第一,一般来说,儿童对句式的理解先于句子的运用,上一阶段已经能理解的句式可能要到下一阶段才会运用,儿童能理解的句子远远比能说出的多。教师和家长首先应了解儿童的语法接受水平,在日常与儿童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句子应尽量与儿童的理解水平相适应。在儿童能够较好地理解某些较为简单的句式之后,教师和家长可以适当地提高交流中旬子的难度,这对儿童的句式理解和句子运用都会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二,教师在语言教育中要了解儿童的学习基础和思维能力特点,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成熟期,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和方法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即学习是为了运用,而且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教师不能以“语法分析为中心”去教幼儿学习语言,让他们脱离语境孤立地去记词语、背句子。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把对幼儿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第三,在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这也在无形中训练了幼儿的语言和思维。比如教师向幼儿呈现一张图片,图片中一个小孩独自一人在公园里哭,教师问:“他为什么哭呢?”要求幼儿猜测并讲出来;然后教师再出示另一张图片,图片中一个小孩坐在地上哭,前面摆放着一堆被推倒的积木,教师问:“他为什么哭呢?”要求幼儿猜测原因并讲出来。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使他们明白同样的结果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原因。到了大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逐渐掌握因果复句,并学着正确使用因果连接词,以促进他们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将下面错乱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 )夕陽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是红,那处是绿。   ( )小河早晨是迷人的。绚丽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   ( )小河的夜晚可静了,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   ( )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火红的脸庞。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粼光闪闪。
意大利山林中有一种苏星花,堪称花朵中的“丑小鸭”,因为,它们的花朵非常小,颜色也不是很艳丽,更没有花香。   苏星花虽然不起眼,但它们却是黑蜜蜂重点关注的对象,通常每年花开的季节,黑蜜蜂都会爬满它们的小花。黑蜜蜂堪称是蜜蜂中的劳模,每天飞舞在花丛中不停地采蜜,效率要比其他蜜蜂高很多。   这种现象就让人奇怪了,大自然中那么多花,它们花瓣很大而且花香很足,反而不如苏星花这样吸引黑蜜蜂。   曾
春天在别处,早已踮着脚尖,贴着草皮,穿过枝叶,伴着泠泠的雪水一路绿过来。到这里,任寂静的时光,拂开千年的烟尘,一枝想象的花朵,绽放在不可触及的彼岸。  跋涉了多少年,比道路更漫长的脚步,淹没在汤汤的时间之河。  一朵浪花,一次生命的惊喜,是一道林立岸边看得见的风景;而一个漩涡,则是一场疼痛,只能在心灵的暗角,让午夜梦回的月色,浇一注清凉,独自砥砺。  梦境中的风信子,铺天盖地。  那一场紫色的火,
〖新旧  旧房间是尘封的盒  作为不朽不灭的容器  将记忆供养着  每一次试探着开启  都是一场腥风血雨  如同每一次擦肩而过  都是生离死别  未完的话在空气中干瘪  失去赖以生存的养分  过往对现实判以绞刑  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  一个通向沼泽  一个通向森林  拉满的弓  輕而易举地  将悔过逼至绝境  我如何  从你的言语里  探听到声音  新世界的大门已经开启  将未完的纠缠剁为肉泥  
“叮咚,叮咚!”一声声急促的脚步声,敲门声传来。我抬眼一看,原来是小主人回来了。我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你把我换在脚下,哼着小曲儿走进书房,一屁股坐在座位上,就把我随便一甩,甩到了一个角落里。弄得我灰头土脸,像锅底的灰抹到我脸上一样。  你光着脚丫子去上厕所,你爸爸妈妈大喊:“王冠奇,怎么又不穿拖鞋?”你急急回答著:“找不到了!我快憋不住了。”说着,就光着脚丫冲进厕所。接着,你们全家动员到处找我,找呀
能让画动起来的技术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人不多,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70岁左右的老人,戴个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吧。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姑娘,麻烦你在柜台帮我取张汇款单。”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  “寄到哪里?”我问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工作者日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民间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本土特色,可以成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本文对民间童谣的选择、在课程中的应用以及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等作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园课程;课程资源;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
下雨天  水里的面容在镜子里清晰,照亮的万物在互换身份。  柔弱的雨滴撑开臂膀,有青春的花香。  每一束光线,问候向上生长的力量。一抹绿,落在眼前,托起流水的目光,邀请山峦,邀请湖水,从清澈的源头,向更明亮处眺望。  湿湿的背影,在眺望里重回枝头,热爱,不请自来。  漂泊的梦被青瓦吵醒。  离别在巨大的雾岚里,谁,在依依挥手?  冒险与幻想背在白云的行囊,沉沉浮浮里,有你的行踪。  晚 霞  一束
【摘要】学校教育霸权一直存在,它阻止着其他教育形态的发展。事实上,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教育是创造可能关系的过程,学校教育则是重复已经建立的关系的过程。学校教育拒绝教育过程的不确定性,这其实是对教育的异化。提升学校教育的教育性,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教育;学校教育;关系;不确定性;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