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思想领域内“行为失范”、“道德失范”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文化在目标,功能等方面都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相似之处,所以,加强礼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借鉴是有很大意义的。
关键词 礼 思想政治教育 行为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物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动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随之整个社会氛围也变的浮躁起来,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究其种种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而精神文化特别是道德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水平的提高。随着全球化问题的日益凸现,以礼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其能够对现代教育起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和纠偏作用,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博大而深厚的精神资源而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深入挖掘中国礼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中国礼文化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结合和借鉴,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借鉴的必要性
礼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古代的中国,上到国家的军政大事,下到民间的婚丧嫁娶,都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礼是社会生活中最具权威的制约因素。礼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礼仪规范、道德规范、制度规范等几个方面。综合其内容,礼的实质就是建立一个既包含等级差异又和谐有序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在古代中国,礼是维持整个社会在一定秩序范围之内的有力保障,备受人们重视。总的说来,“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记》 )
具体说来,“礼”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一)对个人来说
礼可以提高修养,敦厚民性,控制欲望,节制情感,安身立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民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礼记·乐记》 )孔子重视个人修养,以达到“内圣外王”之道,他认为提高人的境界就要养成好的品德,比如恭、慎、勇、直等。而光有好的品德是不够的,还要修习礼,并且这些美好的品德是要在礼的规范下才是“内圣”之道。孔子认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的“礼”,从消极意义上说,是对行为的节制、限制,从积极意义上说,则是对内心本有的真情加以调节、指导。
(二)对家庭来说
调节人际关系,加深血缘亲情。“夫礼者,所以定亲疏…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礼记·曲礼上》 )礼文化中的许多有关家庭方面的仪礼如宗庙之礼“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礼;尊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中庸》 )从形式上看,这些都是仪礼上的繁文缛节,但其本质上能发挥强化家族群体的秩序,增强其凝聚力的作用。另外,礼要求人们能够辞让,辞让的目的是为了兼顾到他人的利益。这样,每个人心中不是只有自己,也能顾念到对方他人的存在,对于调解和改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对社会来说
规范社会秩序,为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文化认为,按照纲常明教、等级制度的具体规定,可以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各得其利。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是其积极作用的。首先,礼治的制度体系构建中蕴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和伦理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特征的伦理规范和政治模式。其次,先秦时期的礼治并非完全的专制,礼治思想中含有民主发展的思想萌芽。此外,礼治同法治相比,在规范社会发展、处理社会问题方面具有“治本”的作用。孔子认为,用刑罚、法律威慑百姓只能使人们暂时不犯罪,但人们仍无羞耻之心,而若用道德来引导,用礼的教育来调整,就能使人们有羞耻之心,使人心归服、社会有序。与法治相比,礼治重在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肯定人格尊严,有助于民风优良,社会和谐。
二、借鉴的可能
(一)目标有相同之处
礼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一致性,两者目的都在于“成人”。《 礼记·冠义》:“凡人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正容体、齐颜色,辞令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礼对人的教化主要体现其德育方面,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亲父子,长幼和,而后礼义立。”从这些言论可见,古人培养人的目标是受礼的规范及教育思想影响的。我们今天依然要坚持“礼”中的优秀思想,即传统文化中与当下人们所追求的道德理想观念相符合的思想,如仁义、德诚、敬信等。这些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功能有相似之处
礼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教化育人、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礼形成以来,就以德化天下,教育民众为己任。礼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共同的目的和功能就是节制人的自然性、焕发人的社会性。《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讲的就是礼焕发民众的社会性,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中人。此外,《礼记·曲礼》中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强调的则是“礼”体现人的身份,用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定。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求全国民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统一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
(三)教育方法有相通之处
礼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内在的说服教育教化民众的,没有强制力。以权力和强制力推行政治措施和教育民众,未尝没有速效,但缺点是容易流于表面化,形式化。礼和思想政治教育均认为,以礼为教、礼法并用,“故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未行,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经解》 )它们都认同,教化要潜移默化,防微杜渐。 三、借鉴的方法
制定礼仪规范,规范日常行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内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其决定性作用,但不可忽视外在因素在事物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内在的道德修养会表现在外在的行为活动上,反之,通过对外在行为的规范,会潜移默化的教化民众内在的道德修养。比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当一个学生每天都会向老师问好时,久而久之,这会演变成他的一种行为习惯,进而从心里接受它,认为它是对的,不可或缺的。这正是外在行为规范影响内在修养的一种形式。
确立荣辱观念,使民趋荣避耻。礼着眼深远,注重人的内心自省。《论语·学而》 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根源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它强调社会控制中道德的教化控制功能,注重培养人“犯罪为耻”、“自觉为善”的思想品质和防范于未然的预防意识,这对改善大学生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修习礼学经典,使民明礼晓义。把关于礼的经典书籍简化成各种不同的版本,比如简化版和精华版,各教育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讲授。营造出全民读礼、讲礼、明礼晓义的氛围,这样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符合礼的精神和礼的规范。
对礼区别对待,促使扬精弃粕。礼文化有其精华部分,也有其糟粕部分,我们应区别对待。对其德化修身方面,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但对其如“三从四德、三纲无常”等糟粕部分,我们也应该批判。
四、借鉴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教育犹如一池清水,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才能保证这池清水的活力的生命力。而对礼的精华部分的借鉴,正如一注活水注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池塘里,两者相得益彰,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强化和深化,也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校园,真正变为对全民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礼对人民行为的规范以及对人民内心修养的提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合理利用礼文化中蕴含的调整社会秩序、规范行为范式、提高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思想价值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民的思想也呈现了多元化与复杂化的趋势,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人民思想复杂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化的矛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借助礼文化的规范和教化,营造多种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巩固,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沉淀,也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来源。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礼文化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借鉴礼的内容,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优秀文化的弘扬。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平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文化[M].人民出版社,2012.
[5]张义明.“礼”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榆林学院学报,2009.
[6]张铁武.礼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
[7]董红亚.礼、礼仪及对生活德育实践的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礼 思想政治教育 行为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物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动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随之整个社会氛围也变的浮躁起来,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究其种种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而精神文化特别是道德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水平的提高。随着全球化问题的日益凸现,以礼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其能够对现代教育起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和纠偏作用,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博大而深厚的精神资源而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深入挖掘中国礼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中国礼文化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结合和借鉴,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借鉴的必要性
礼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古代的中国,上到国家的军政大事,下到民间的婚丧嫁娶,都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礼是社会生活中最具权威的制约因素。礼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礼仪规范、道德规范、制度规范等几个方面。综合其内容,礼的实质就是建立一个既包含等级差异又和谐有序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在古代中国,礼是维持整个社会在一定秩序范围之内的有力保障,备受人们重视。总的说来,“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记》 )
具体说来,“礼”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一)对个人来说
礼可以提高修养,敦厚民性,控制欲望,节制情感,安身立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民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礼记·乐记》 )孔子重视个人修养,以达到“内圣外王”之道,他认为提高人的境界就要养成好的品德,比如恭、慎、勇、直等。而光有好的品德是不够的,还要修习礼,并且这些美好的品德是要在礼的规范下才是“内圣”之道。孔子认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的“礼”,从消极意义上说,是对行为的节制、限制,从积极意义上说,则是对内心本有的真情加以调节、指导。
(二)对家庭来说
调节人际关系,加深血缘亲情。“夫礼者,所以定亲疏…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礼记·曲礼上》 )礼文化中的许多有关家庭方面的仪礼如宗庙之礼“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礼;尊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中庸》 )从形式上看,这些都是仪礼上的繁文缛节,但其本质上能发挥强化家族群体的秩序,增强其凝聚力的作用。另外,礼要求人们能够辞让,辞让的目的是为了兼顾到他人的利益。这样,每个人心中不是只有自己,也能顾念到对方他人的存在,对于调解和改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对社会来说
规范社会秩序,为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文化认为,按照纲常明教、等级制度的具体规定,可以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各得其利。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是其积极作用的。首先,礼治的制度体系构建中蕴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和伦理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特征的伦理规范和政治模式。其次,先秦时期的礼治并非完全的专制,礼治思想中含有民主发展的思想萌芽。此外,礼治同法治相比,在规范社会发展、处理社会问题方面具有“治本”的作用。孔子认为,用刑罚、法律威慑百姓只能使人们暂时不犯罪,但人们仍无羞耻之心,而若用道德来引导,用礼的教育来调整,就能使人们有羞耻之心,使人心归服、社会有序。与法治相比,礼治重在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肯定人格尊严,有助于民风优良,社会和谐。
二、借鉴的可能
(一)目标有相同之处
礼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具有一致性,两者目的都在于“成人”。《 礼记·冠义》:“凡人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正容体、齐颜色,辞令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礼对人的教化主要体现其德育方面,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亲父子,长幼和,而后礼义立。”从这些言论可见,古人培养人的目标是受礼的规范及教育思想影响的。我们今天依然要坚持“礼”中的优秀思想,即传统文化中与当下人们所追求的道德理想观念相符合的思想,如仁义、德诚、敬信等。这些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功能有相似之处
礼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教化育人、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礼形成以来,就以德化天下,教育民众为己任。礼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共同的目的和功能就是节制人的自然性、焕发人的社会性。《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讲的就是礼焕发民众的社会性,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中人。此外,《礼记·曲礼》中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强调的则是“礼”体现人的身份,用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定。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求全国民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统一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
(三)教育方法有相通之处
礼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内在的说服教育教化民众的,没有强制力。以权力和强制力推行政治措施和教育民众,未尝没有速效,但缺点是容易流于表面化,形式化。礼和思想政治教育均认为,以礼为教、礼法并用,“故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未行,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经解》 )它们都认同,教化要潜移默化,防微杜渐。 三、借鉴的方法
制定礼仪规范,规范日常行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内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其决定性作用,但不可忽视外在因素在事物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内在的道德修养会表现在外在的行为活动上,反之,通过对外在行为的规范,会潜移默化的教化民众内在的道德修养。比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当一个学生每天都会向老师问好时,久而久之,这会演变成他的一种行为习惯,进而从心里接受它,认为它是对的,不可或缺的。这正是外在行为规范影响内在修养的一种形式。
确立荣辱观念,使民趋荣避耻。礼着眼深远,注重人的内心自省。《论语·学而》 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根源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它强调社会控制中道德的教化控制功能,注重培养人“犯罪为耻”、“自觉为善”的思想品质和防范于未然的预防意识,这对改善大学生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修习礼学经典,使民明礼晓义。把关于礼的经典书籍简化成各种不同的版本,比如简化版和精华版,各教育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讲授。营造出全民读礼、讲礼、明礼晓义的氛围,这样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符合礼的精神和礼的规范。
对礼区别对待,促使扬精弃粕。礼文化有其精华部分,也有其糟粕部分,我们应区别对待。对其德化修身方面,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但对其如“三从四德、三纲无常”等糟粕部分,我们也应该批判。
四、借鉴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教育犹如一池清水,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才能保证这池清水的活力的生命力。而对礼的精华部分的借鉴,正如一注活水注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池塘里,两者相得益彰,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强化和深化,也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校园,真正变为对全民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礼对人民行为的规范以及对人民内心修养的提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合理利用礼文化中蕴含的调整社会秩序、规范行为范式、提高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思想价值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民的思想也呈现了多元化与复杂化的趋势,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人民思想复杂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化的矛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借助礼文化的规范和教化,营造多种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巩固,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沉淀,也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来源。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礼文化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借鉴礼的内容,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优秀文化的弘扬。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平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文化[M].人民出版社,2012.
[5]张义明.“礼”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榆林学院学报,2009.
[6]张铁武.礼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
[7]董红亚.礼、礼仪及对生活德育实践的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