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孩子,面临的不仅仅是目前他们所处的中学时光,他们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去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中学阶段是他们人格形成最重要的阶段,作为教师,我们的目光应放得长远些……
过分关注的后果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我对这个概念的关注,还得从几年前的一次家访活动说起。
记得那时,我班有个女生,她学习能力很强,可是考试成绩却非常不稳定,平时少言寡语。临近高考时,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她竟然在考场上昏了过去。事后我向她了解情况,她说她经常感到恐惧,有时甚至产生各种奇怪的幻觉,比如,常觉得好像有人在她背后用刀子捅她,或者有人跟踪她等等。她虽然吃了一些镇定药物,也没见有什么好转。我怀着好奇心进行了家访。发现其父母对她的关注已经细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大到衣食住行,小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全在其父母的严密监视之中,这使本来就内向的她,更加感到紧张。从当时我和她父女三人的一小段谈话就能略见一斑:
老师:你能把老师当成你的朋友,让我听听你的心里话吗?
父亲:对!让我也听听!
孩子:我觉得……,您(父亲)太关心我了!
父亲:难道我让你定时吃饭、跑步、睡觉,这有什么不对吗?(生气而疑惑)
女儿:我觉得我是为你们而活着,有时侯……,没有一点意思!
老师:你想想,你爸爸可是为你好呀!(想缓和气氛)
女儿:我常感到害怕,……或者无所适从。
父亲:害怕?你怕什么?
老师:你是害怕你自己学不好,对不起你的父母吗?
女儿:也不是……,我觉得我一直没有经历过童年,也没有过任何梦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我不知道。
父亲:这太可怕了!(惊讶,如梦初醒)
在现代中国家庭,这样的例子应该是有代表性的。许多孩子在家长长期过分关注下,心理压力很大。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压抑的心情长期得不到疏导与释放,而最终导致了心理异常。接下来我又进行了另外几次有针对性的家访,发现尽管不同学生的父母文化素质不同,家庭条件不同,但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却很相似。我越来越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了。
倾听的奥妙
那么作为一个老师,我能为这些学生做些什么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或者改变孩子对家长的看法,简直是难上加难。最开始的时候,我就走了那样一段弯路。
起初我是直接从学生入手的。仅仅采用简单的课后谈心的方式,收效甚微。我发现在学生的眼中,我永远只是向他们传授知识的老师而已。为此,我冥思苦想却不得其法。
于是,我不得不再次借助家访,试图先说服家长改变对孩子的态度。有些家长当时欣然接受意见,可是一回头,又一如既往;还有的家长则抱怀疑态度。而在学生眼中,我俨然是个爱管闲事的老师。实践证明,单纯的说教与劝导,注定会是徒劳的。
后来,我开始了新的实验,从改变我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做起。看看能不能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真正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开始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索,去判断,去听,去看,试着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去理解判断。我甚至用心搜集他们熟悉的明星资料,以便和他们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我还经常和他们一起从事一些文体活动,以便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就连我和他们的谈话地点都尽量不选在教室和办公室,因为我想给他们更多诉说心声的机会。
我耐心的工作并没有白花力气。他们的学习情绪有明显的提高,自信心也有明显的增强。尽管我在这中间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学生们倾诉心声的对象,但这却让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耐心倾听!我发现学生们对我的态度改变了,他们从开始怀有戒心的紧张,到后来发现我并无“恶意”,而最终和我贴近,均得益于“耐心倾听”。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丝满怀希望的亮光,看到了一种渴求与憧憬。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然而,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学会耐心倾听还远远不够,因为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从相对短的时间来看,这也许可以暂时缓解学生心中的紧张与疑虑,可一旦时间长了,他们又会回到无助的现实。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充其量也只是“内病外治”,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他们真正需要的,并不仅是老师或家长耐心的倾听,而是需要提高他们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能力,于是我又把我的实验推向了新的阶段。
我班有个男生,本来学习还不错,性格也还活泼开朗。后来,他整个人的状况突然在短期内急转直下。通过接触,我了解到是因为他的父母遇到了婚变的危机,家庭的变故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心理,于是我从多方面开导他,引导他让自己更坚强,并极力用乐观的情绪去感染他。后来,这个学生竟然成了他家庭的良医,竟然想出了很多的办法与计划,努力让其父母重新言归于好。有一天,他对我说:“老师,我爸妈他们已经和好了,我真的很高兴!”
我观察到这个孩子在整件事情中,仿佛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并因此而显得更加自信了。他似乎意识到了那是自己的一种成长。我确实也在后来的接触中,感觉到了他的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
这一发现给我后来的普遍性实验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较为明确的方向,也正是他的这段心理成长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所在。那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动脑筋,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想办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解决所面临的困难,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以外的人际环境中,拥有更强的调节适应能力,最终走向成熟。
系列活动菜单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我摸索出一套可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考的系列活动菜单,其中的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有其具体的形式和目的,颇受学生的欢迎。
1.关心他人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关心他人,来关注了解他人。让学生抛弃总是让别人来关心自己的依赖心理,从而在较深层次上建立独立与自信。
具体方式:从关心家人开始,让学生去注意家人的生日、日常喜好、饮食习惯等等, 定期让他们做简单的社会或家庭调查。
注意事项:要给学生的活动予以及时的表扬,多给他们以正面的鼓励。
2.户外操作性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户外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让他们有更多学习与别人相处的机会,从而达到优化性格的目的。
具体方式:野餐,户外测量,标本采集,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注意事项:要注意安全,选择好合适的操作难度,并注意培养学生应付意外事件的能力。
3.话题讨论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特定话题的讨论,给学生一个自由的交流空间,既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又能培养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接纳他人思想的兼容心态。
具体方式:分组举行定期的特定话题讨论。
注意事项: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模棱两可的话题。
4.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多边活动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心理教育中有一个协调的机会。
具体方式:尽可能地和家长共同举行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召开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多边座谈会。
注意事项:注意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与家长处在平等的交流环境中。
心 声
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上诸多的活动中,也许我们确实能看到学生们的一些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这种进步绝大部分并没有体现在学生考试的具体分数上,所以也就难免有人会产生疑虑,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究竟有多大?值不值得推广与普及?需要投入的精力、时间的比率应该有多高?意义有多深?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孩子,面临的不仅仅是目前他们所处的中学时光,他们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去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中学阶段是他们人格形成最重要的阶段,作为教师,我们的目光应放得长远些,不但应该教孩子文化知识,同样应该和社会配合,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未来。
过分关注的后果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我对这个概念的关注,还得从几年前的一次家访活动说起。
记得那时,我班有个女生,她学习能力很强,可是考试成绩却非常不稳定,平时少言寡语。临近高考时,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她竟然在考场上昏了过去。事后我向她了解情况,她说她经常感到恐惧,有时甚至产生各种奇怪的幻觉,比如,常觉得好像有人在她背后用刀子捅她,或者有人跟踪她等等。她虽然吃了一些镇定药物,也没见有什么好转。我怀着好奇心进行了家访。发现其父母对她的关注已经细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大到衣食住行,小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全在其父母的严密监视之中,这使本来就内向的她,更加感到紧张。从当时我和她父女三人的一小段谈话就能略见一斑:
老师:你能把老师当成你的朋友,让我听听你的心里话吗?
父亲:对!让我也听听!
孩子:我觉得……,您(父亲)太关心我了!
父亲:难道我让你定时吃饭、跑步、睡觉,这有什么不对吗?(生气而疑惑)
女儿:我觉得我是为你们而活着,有时侯……,没有一点意思!
老师:你想想,你爸爸可是为你好呀!(想缓和气氛)
女儿:我常感到害怕,……或者无所适从。
父亲:害怕?你怕什么?
老师:你是害怕你自己学不好,对不起你的父母吗?
女儿:也不是……,我觉得我一直没有经历过童年,也没有过任何梦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我不知道。
父亲:这太可怕了!(惊讶,如梦初醒)
在现代中国家庭,这样的例子应该是有代表性的。许多孩子在家长长期过分关注下,心理压力很大。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压抑的心情长期得不到疏导与释放,而最终导致了心理异常。接下来我又进行了另外几次有针对性的家访,发现尽管不同学生的父母文化素质不同,家庭条件不同,但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却很相似。我越来越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了。
倾听的奥妙
那么作为一个老师,我能为这些学生做些什么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或者改变孩子对家长的看法,简直是难上加难。最开始的时候,我就走了那样一段弯路。
起初我是直接从学生入手的。仅仅采用简单的课后谈心的方式,收效甚微。我发现在学生的眼中,我永远只是向他们传授知识的老师而已。为此,我冥思苦想却不得其法。
于是,我不得不再次借助家访,试图先说服家长改变对孩子的态度。有些家长当时欣然接受意见,可是一回头,又一如既往;还有的家长则抱怀疑态度。而在学生眼中,我俨然是个爱管闲事的老师。实践证明,单纯的说教与劝导,注定会是徒劳的。
后来,我开始了新的实验,从改变我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做起。看看能不能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真正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开始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索,去判断,去听,去看,试着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去理解判断。我甚至用心搜集他们熟悉的明星资料,以便和他们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我还经常和他们一起从事一些文体活动,以便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就连我和他们的谈话地点都尽量不选在教室和办公室,因为我想给他们更多诉说心声的机会。
我耐心的工作并没有白花力气。他们的学习情绪有明显的提高,自信心也有明显的增强。尽管我在这中间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学生们倾诉心声的对象,但这却让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耐心倾听!我发现学生们对我的态度改变了,他们从开始怀有戒心的紧张,到后来发现我并无“恶意”,而最终和我贴近,均得益于“耐心倾听”。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丝满怀希望的亮光,看到了一种渴求与憧憬。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然而,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学会耐心倾听还远远不够,因为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从相对短的时间来看,这也许可以暂时缓解学生心中的紧张与疑虑,可一旦时间长了,他们又会回到无助的现实。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充其量也只是“内病外治”,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他们真正需要的,并不仅是老师或家长耐心的倾听,而是需要提高他们自己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能力,于是我又把我的实验推向了新的阶段。
我班有个男生,本来学习还不错,性格也还活泼开朗。后来,他整个人的状况突然在短期内急转直下。通过接触,我了解到是因为他的父母遇到了婚变的危机,家庭的变故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心理,于是我从多方面开导他,引导他让自己更坚强,并极力用乐观的情绪去感染他。后来,这个学生竟然成了他家庭的良医,竟然想出了很多的办法与计划,努力让其父母重新言归于好。有一天,他对我说:“老师,我爸妈他们已经和好了,我真的很高兴!”
我观察到这个孩子在整件事情中,仿佛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并因此而显得更加自信了。他似乎意识到了那是自己的一种成长。我确实也在后来的接触中,感觉到了他的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
这一发现给我后来的普遍性实验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较为明确的方向,也正是他的这段心理成长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所在。那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动脑筋,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想办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解决所面临的困难,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以外的人际环境中,拥有更强的调节适应能力,最终走向成熟。
系列活动菜单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我摸索出一套可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考的系列活动菜单,其中的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有其具体的形式和目的,颇受学生的欢迎。
1.关心他人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关心他人,来关注了解他人。让学生抛弃总是让别人来关心自己的依赖心理,从而在较深层次上建立独立与自信。
具体方式:从关心家人开始,让学生去注意家人的生日、日常喜好、饮食习惯等等, 定期让他们做简单的社会或家庭调查。
注意事项:要给学生的活动予以及时的表扬,多给他们以正面的鼓励。
2.户外操作性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户外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让他们有更多学习与别人相处的机会,从而达到优化性格的目的。
具体方式:野餐,户外测量,标本采集,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注意事项:要注意安全,选择好合适的操作难度,并注意培养学生应付意外事件的能力。
3.话题讨论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特定话题的讨论,给学生一个自由的交流空间,既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又能培养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接纳他人思想的兼容心态。
具体方式:分组举行定期的特定话题讨论。
注意事项:贴近学生的生活,避免模棱两可的话题。
4.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多边活动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心理教育中有一个协调的机会。
具体方式:尽可能地和家长共同举行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召开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多边座谈会。
注意事项:注意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与家长处在平等的交流环境中。
心 声
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上诸多的活动中,也许我们确实能看到学生们的一些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这种进步绝大部分并没有体现在学生考试的具体分数上,所以也就难免有人会产生疑虑,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究竟有多大?值不值得推广与普及?需要投入的精力、时间的比率应该有多高?意义有多深?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孩子,面临的不仅仅是目前他们所处的中学时光,他们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去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中学阶段是他们人格形成最重要的阶段,作为教师,我们的目光应放得长远些,不但应该教孩子文化知识,同样应该和社会配合,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