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越来越看重“圈子”“人脉”的时候,是在肯定朋友的重要性。“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是,朋友也有好坏之分,益友固然可以给你很多帮助,而损友却会给你增添诸多麻烦,甚至会将你引上邪路。所以,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择友,交朋友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他的建议。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益者三友
孔子给我们划定了一个益友的标准,告诉我们要结交“直”“谅”“多闻”之友。
“友直”,与正直者为友。
正直的朋友为人坦荡,公正无私,行事为人没有一丝谄媚之色。这种朋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人格。成为你的生命中重要的精神力量,你怯懦的时候他可以让你重新鼓起勇气,你纠结犹豫的时候他可以让你变得刚直果决。
“直友”与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形象相近,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也才称得上是“直友”。
“友谅”,与诚信者为友。
“谅”这个字在宋代以前主要是指诚实,宋以后才有了“原谅”的意义。孔子所谓“友谅”主要是指我们要结交讲诚信的朋友。诚信的朋友为人笃实,一诺千金,与诚信者交友你的人格也会随之得到净化和升华。
孔子不仅在告诫我们要结交诚信的朋友,他还要求弟子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务必恪守诚信。如《论语·学而》篇中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再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足见,朋友之信是儒家修身功夫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影响了此后几千年中国的诚信传统。
《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了一个关于朋友之间恪守诚信的经典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有一个叫范式的书生,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完成学业后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会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家人,二人约好日期后便各自回家。当约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相信他吗?张劭说: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亲自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日期,范式果然没有失约,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试想,古代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有电话、QQ、微信等各种通讯手段可以随时保持联络,但他们却能做到不负朋友间的“两年之约”。只有如此笃诚信实的益友,才能做到“莫以升沉中路分”,不管你是升迁还是沉沦,都不会使友情暗淡。
“友多闻”,与见识广博者为友。
“多闻”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知识面比较宽。今天我们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的方式和渠道已经非常丰富,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资讯传播渠道不断出现,资讯提供者越来越多元,信息检索也越来越方便,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则极为有限。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所谓“阅人无数”主要就是结交学识渊博的师友,这是古人增长学识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结交多闻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他读过的书和所有人生经历都能间接转化成你的财富,对你的人生和事业产生影响。
损者三友
除了以上三种益友外,孔子还告诫我们要对“便辟”“善柔”“便佞”之友避而远之。
谄媚逢迎的“便辟”之友。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的人,不管你说什么话,他都会极力叫好,永远不会说“NO!”。你做任何事情,他都会极力称赞,永远都顺着你的思路,称赞你,夸奖你。身边如果都是这样的朋友,慢慢会让你丧失最基本的自省能力,很难认清自己。
与这种善于逢迎的朋友相对的是我们常说的“诤友”,诤友不会只说赞美的话,一旦遇到不当之事他会毫不犹豫地直言规劝,指出你的问题和不足。他们能以负责的态度,坦诚相见,对朋友的缺点、错误决不粉饰,敢于力陈其弊,促其改之。也许你一时转不过弯,但冷静的思考后,会在内心对这种朋友充满感激。
所以,孔子认为,便辟之友有害无益,尤其是对于领导者,如果身边都是这些善于谄媚逢迎的朋友,没有人进行善意的提醒和监督,其犯错几率一定会更大。
阳奉阴违的“善柔”之友。
相对谄媚逢迎,溜须拍马而言,阳奉阴违的两面派是更应该远离的一类人,孔子称其为“善柔”之人。这种人当着你的面,永远是毕恭毕敬,恭维奉承,但在背后却会对你造谣诽谤,恶意抹黑,可谓十足的小人。
巧言令色的“便佞”之友。
便佞,指言过其实,只知道夸夸其谈而无实际行动,即我们常说的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孔子一向比较喜欢“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话,多做事的君子,而鄙视巧言令色,只会花言巧语的人。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可见,他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做了什么。
虽然,在今天出色的口才和沟通能力对我们的人生和事业同样不可或缺,但一个人若只会在言语上争高下,却没有半点真功夫,这同样是我们应该远离的一种朋友。
事实上,无论是交损友还是益友都是一种双向选择,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是由其自身的人格、志趣、爱好决定的。某种程度上讲,交什么样的朋友也决定了我们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此,孔子在《孔子家语》中也有一段相应的论述:
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商与赐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和子贡。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天进步,端木赐会一天天后退。”曾子问他原因,孔子说:“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交往,而子贡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如果不了解孩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某个人就看看他身边的朋友,不了解这个君主就看看他的臣下,不了解这里的土地就看看在这土地上生长的草木。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君子必須谨慎地选择朋友。”
从孔子的话中足见择友之重要,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否结交到益友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到“见贤思齐,见不显而内自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我们自己尚不符合作为益友的条件,那自然也很难结交到人格高尚的朋友。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择友,交朋友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他的建议。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益者三友
孔子给我们划定了一个益友的标准,告诉我们要结交“直”“谅”“多闻”之友。
“友直”,与正直者为友。
正直的朋友为人坦荡,公正无私,行事为人没有一丝谄媚之色。这种朋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人格。成为你的生命中重要的精神力量,你怯懦的时候他可以让你重新鼓起勇气,你纠结犹豫的时候他可以让你变得刚直果决。
“直友”与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形象相近,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也才称得上是“直友”。
“友谅”,与诚信者为友。
“谅”这个字在宋代以前主要是指诚实,宋以后才有了“原谅”的意义。孔子所谓“友谅”主要是指我们要结交讲诚信的朋友。诚信的朋友为人笃实,一诺千金,与诚信者交友你的人格也会随之得到净化和升华。
孔子不仅在告诫我们要结交诚信的朋友,他还要求弟子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务必恪守诚信。如《论语·学而》篇中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再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足见,朋友之信是儒家修身功夫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影响了此后几千年中国的诚信传统。
《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了一个关于朋友之间恪守诚信的经典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有一个叫范式的书生,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完成学业后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会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家人,二人约好日期后便各自回家。当约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相信他吗?张劭说: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亲自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日期,范式果然没有失约,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试想,古代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有电话、QQ、微信等各种通讯手段可以随时保持联络,但他们却能做到不负朋友间的“两年之约”。只有如此笃诚信实的益友,才能做到“莫以升沉中路分”,不管你是升迁还是沉沦,都不会使友情暗淡。
“友多闻”,与见识广博者为友。
“多闻”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知识面比较宽。今天我们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的方式和渠道已经非常丰富,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资讯传播渠道不断出现,资讯提供者越来越多元,信息检索也越来越方便,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则极为有限。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所谓“阅人无数”主要就是结交学识渊博的师友,这是古人增长学识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结交多闻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他读过的书和所有人生经历都能间接转化成你的财富,对你的人生和事业产生影响。
损者三友
除了以上三种益友外,孔子还告诫我们要对“便辟”“善柔”“便佞”之友避而远之。
谄媚逢迎的“便辟”之友。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的人,不管你说什么话,他都会极力叫好,永远不会说“NO!”。你做任何事情,他都会极力称赞,永远都顺着你的思路,称赞你,夸奖你。身边如果都是这样的朋友,慢慢会让你丧失最基本的自省能力,很难认清自己。
与这种善于逢迎的朋友相对的是我们常说的“诤友”,诤友不会只说赞美的话,一旦遇到不当之事他会毫不犹豫地直言规劝,指出你的问题和不足。他们能以负责的态度,坦诚相见,对朋友的缺点、错误决不粉饰,敢于力陈其弊,促其改之。也许你一时转不过弯,但冷静的思考后,会在内心对这种朋友充满感激。
所以,孔子认为,便辟之友有害无益,尤其是对于领导者,如果身边都是这些善于谄媚逢迎的朋友,没有人进行善意的提醒和监督,其犯错几率一定会更大。
阳奉阴违的“善柔”之友。
相对谄媚逢迎,溜须拍马而言,阳奉阴违的两面派是更应该远离的一类人,孔子称其为“善柔”之人。这种人当着你的面,永远是毕恭毕敬,恭维奉承,但在背后却会对你造谣诽谤,恶意抹黑,可谓十足的小人。
巧言令色的“便佞”之友。
便佞,指言过其实,只知道夸夸其谈而无实际行动,即我们常说的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孔子一向比较喜欢“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话,多做事的君子,而鄙视巧言令色,只会花言巧语的人。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可见,他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做了什么。
虽然,在今天出色的口才和沟通能力对我们的人生和事业同样不可或缺,但一个人若只会在言语上争高下,却没有半点真功夫,这同样是我们应该远离的一种朋友。
事实上,无论是交损友还是益友都是一种双向选择,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是由其自身的人格、志趣、爱好决定的。某种程度上讲,交什么样的朋友也决定了我们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此,孔子在《孔子家语》中也有一段相应的论述:
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商与赐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和子贡。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天进步,端木赐会一天天后退。”曾子问他原因,孔子说:“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交往,而子贡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如果不了解孩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某个人就看看他身边的朋友,不了解这个君主就看看他的臣下,不了解这里的土地就看看在这土地上生长的草木。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君子必須谨慎地选择朋友。”
从孔子的话中足见择友之重要,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否结交到益友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到“见贤思齐,见不显而内自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我们自己尚不符合作为益友的条件,那自然也很难结交到人格高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