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生物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实践者,我认为在生物学习活动中,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生物学习活动。那么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实现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呢?
一、课堂教学要突出一个“活”字
自主探索学习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被唤起,思维被激活,他们就能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究新知。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直接动力。
1.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是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表演、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地对学生有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究生物学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生物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究学习。例如教学《种群和群落》时,笔者朗诵了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学生被语句的优美打动了,情感自然而然地“活”了起来。接着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在笔者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对生物课产生了亲近感,感受到了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进而产生了自主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了自信。
2.走进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生活是生物学的源泉,在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生物学知识。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建构知识的思维就越活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例如在教学“探究叶绿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或调查生活中常吃的韭黄、蒜黄是在什么环境栽培的。学生猜想并作出假设:叶绿素是在光下产生的。这样,学生在猜想时就有了一定的依据,也减少了盲目性。在学习了微生物的有关知识以后,笔者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食物存放久了为什么会长毛,甚至腐烂变质?这样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境实施教学,让他们感到亲切,很容易引发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历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建构新知,从而真正体验到身边处处有生物学,促使他们在解决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习生物学,运用生物学。
二、课堂教学要抓住一个“动”字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就要抓住一个“动”字,主要表现为让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真正理解生物学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实现情感、技能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1.体验学习,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使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口表达等。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笔者分给每个学生一点馒头片,要求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咀嚼,问:“有什么感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快答出来:“有甜味!”此时,学生的兴趣勃然而发,提出了许多探究性问题,如:“淀粉变成了什么物质?”“淀粉在口腔中是如何被分解的?”等。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设计探究方案,深入地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进一步分析现象,自然而然地得出“淀粉被唾液消化了”这一结论。学生强化了自我体验,达到知情合一,促进了自主发展,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展示自我,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中学生好强、好胜、好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足的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他们一点欣赏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叶片中的淀粉耗尽?如何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更具有说服力?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叶片中是否有淀粉产生?然后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各自的想法。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以后,笔者再一次组织小组间进行交流:在本次实验中你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有强烈的心理满足与成就感,因而乐于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展示自我,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突出一个“活”字,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思维活起来,教师要抓住一个“动”字,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口动起来。自主探究学习更是一种品质,是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性人格的重要前提。教师指导学生喜欢自主探究学习、乐于自主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只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主体。
一、课堂教学要突出一个“活”字
自主探索学习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被唤起,思维被激活,他们就能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究新知。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直接动力。
1.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是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表演、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地对学生有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究生物学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生物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究学习。例如教学《种群和群落》时,笔者朗诵了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学生被语句的优美打动了,情感自然而然地“活”了起来。接着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在笔者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对生物课产生了亲近感,感受到了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进而产生了自主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了自信。
2.走进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生活是生物学的源泉,在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生物学知识。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建构知识的思维就越活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例如在教学“探究叶绿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或调查生活中常吃的韭黄、蒜黄是在什么环境栽培的。学生猜想并作出假设:叶绿素是在光下产生的。这样,学生在猜想时就有了一定的依据,也减少了盲目性。在学习了微生物的有关知识以后,笔者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食物存放久了为什么会长毛,甚至腐烂变质?这样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境实施教学,让他们感到亲切,很容易引发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历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建构新知,从而真正体验到身边处处有生物学,促使他们在解决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学习生物学,运用生物学。
二、课堂教学要抓住一个“动”字
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就要抓住一个“动”字,主要表现为让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真正理解生物学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实现情感、技能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1.体验学习,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使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口表达等。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笔者分给每个学生一点馒头片,要求学生慢慢地、细细地咀嚼,问:“有什么感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快答出来:“有甜味!”此时,学生的兴趣勃然而发,提出了许多探究性问题,如:“淀粉变成了什么物质?”“淀粉在口腔中是如何被分解的?”等。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设计探究方案,深入地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进一步分析现象,自然而然地得出“淀粉被唾液消化了”这一结论。学生强化了自我体验,达到知情合一,促进了自主发展,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展示自我,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中学生好强、好胜、好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足的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他们一点欣赏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叶片中的淀粉耗尽?如何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更具有说服力?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叶片中是否有淀粉产生?然后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各自的想法。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以后,笔者再一次组织小组间进行交流:在本次实验中你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有强烈的心理满足与成就感,因而乐于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展示自我,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突出一个“活”字,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思维活起来,教师要抓住一个“动”字,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口动起来。自主探究学习更是一种品质,是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性人格的重要前提。教师指导学生喜欢自主探究学习、乐于自主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只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究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