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以来,已有10余省份在冷链冻品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冷链进口海产品或为疫情源头。11月24日,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颖表示,海联冷库感染来源确定为北美进口猪头。
此外,在溯源过程中,多个病例将矛头对准冷链及相关环节。有关专家曾表示,在事实证据的累计下,我们可以认为,来自疫情国家的冷冻食品等极有可能将病毒一并带到中国。
尽管全国海关已进一步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的检疫力度,并已暂停出现员工聚集性感染企业的产品输华,但最近这些病例的出现再次让人们对于进口冷链产生了疑问。
进口冷链食品如何来到我们的餐桌?
食品冷链是指易腐食品在产地被收购或捕捞之后,利用现代制冷技术将其保持在其必需的低温环境下,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即便国内某些局部疫情和进口冷链食品有关,目前来看更可能是海鲜等产品在养殖、运输、销售等环节中“沾上”了病毒,而非自己“感染”了病毒。
按照《GB/T 28577 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的规定,冷链也有不同的温度,冷链物流分为超低温物流、冷冻物流、冷藏物流等,其中常见的冷链是冷冻和冷藏。冷藏食品的代表有牛奶、蔬菜、水果等;冷冻食品的代表是水产品、肉类、冰淇淋等。
在实际物流服务中,企业会按需设定冷链运输的服务温区。-18℃是国家标准对于冷冻物流的推荐标准,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雪糕、速冻饺子等冻品的包装上有“贮藏条件:-18℃以下”的字样,家用冰箱冷冻室、冷库冻品冷藏室的温度是-18℃,冷藏车的规格中也包含-18℃这一档位。
为什么选择-18℃这一档?主要原因有四个:不同食物冰点不同,只有温度足够低时,食物中的大部分水才能冻结;大部分嗜冷微生物-18℃才停止繁殖;抑制引起食物内部化学反应的酶活性;其是最经济性的冷冻温度。
“就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新冠病毒在低温的环境下,可在外包装存活较长时间。”上海海事大学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副教授何军良曾向媒体模拟了从南美洲某国进口牛肉到中国的一整套流程。
第一步,牛肉在当地加工好后,会用小包装包好,接着进入打包成箱;接着,物流公司会将其装到集装箱中,运往港口;然后,牛肉在港口通过检验检疫和进出口报关后装船来到我国境内某港口后,同样要经过检验检疫和相关流程,通关后代表着进入国内市场;最后,牛肉并不一定迅速进入流通市场,可能放在港口后方的冷库内,等到有发货需求时再提货发出,进入到超市、批发市场等。
“冷冻食品从国外进入国内链条较长,且涉及环节以及操作主体较多,很难判断具体病毒是从何而来或者判断是在哪个环节被污染。”何军良表示。一方面,国外疫情仍在蔓延,存在源头污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冷链运输过程中,也会存在被过程环境或操作人员污染的风险。
冷链环节很长,其生产、运输、消费区域比较分散,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介入,任何一环出现纰漏都可能提升系统的风险值。产品从离开工厂到装箱上船需要人工操作;进口的冷冻集装箱货物进入冷库时,冻品需要装卸工人一件件手工掏箱,然后再用叉车转移至冷库储存。“如果有工人感染了病毒,在装箱、开箱时与人交谈、咳嗽、打喷嚏,都有可能让病毒附着在包装袋或集装箱上。”
不过,即便国内某些局部疫情和进口冷链食品有关,目前来看更可能是海鲜等产品在养殖、运输、销售等环节中“沾上”了病毒,而非自己“感染”了病毒。研究者认为,水生生物的生理结构与人类差异太大,跟人交叉传染病毒的概率很低。
境外有何防疫措施?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两份工作指南,对港口和冷链食品运输的防疫工作进一步规范。指南要求,在冷链物流过程中,不能使货物直接接触地面,司机及随行人员应当避免与门卫值班员、工作人員有不必要的接触。港口工作人员尽量避免与船员发生直接接触,进口冷藏集装箱拆箱作业中,人员应相对固定,至少每周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与此同时,11月12日,中国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表示,海关总署已强化了源头管控,与有冷链食品输华贸易的全部109国的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磋商。截至11日24时,中国对发生员工感染新冠肺炎的20个国家99家生产企业采取了暂停其产品进口的措施,其中82家企业是在出现疫情后自主暂停了对华出口。
冷链食品被检出阳性案例中,检出阳性次数最多的进口国分别为厄瓜多尔、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印度,涉及冻鱼、冻虾、冻牛肉、冻猪肉、冻鸡翅等。为此,部分国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此前厄瓜多尔进口的冻南美白虾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中国消费者非常关心,厄瓜多尔驻华使馆北京领事处第一时间表示,厄瓜多尔政府已同中国政府举行多次会见会谈,据该国外长路易斯加耶戈斯称,厄方已向中国保证,将履行“必要程序”,以确保该国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产品的安全性。
厄瓜多尔国家水产养殖协会主席坎波萨诺称,已制定新的对华出口对虾卫生防疫规范。具体包括:一是对工人进行新冠肺炎排查检测,一旦发现感染者立即隔离,直至转阴后方可返工;二是对对虾外包装进行严格检查,防止新冠病毒污染表面;三是对集装箱内外部进行消杀处理。
三文鱼进口国挪威海产局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监博薇娅则对媒体表示:“挪威海产生产商在工厂设施中全面遵循了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要求,在严格的卫生和污染防治要求下进行生产工作。” 11月,济南市在进口冷冻食品及包装标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分别来自巴西、玻利维亚和新西兰的牛肉产品。新西兰总理杰欣达·阿尔登第一时间表态,她相信新西兰出口的肉类制品中没有夹带新冠病毒,“这对于新西兰而言至关重要,因为新西兰境内基本上已经没有新冠病例了,所以我相信我们出口的产品不会存有新冠病毒。”截至目前,新西兰活跃病例仅为58例,全部处于隔离状态,是疫情控制比较成功的欧美国家。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现在肉蛋鱼、海鲜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因此,新西兰外交与贸易部等部门呈给她的初步结论认为,涉及新西兰产品的核酸阳性样本很大可能是被放置在同一场地的其他国家产品所污染的。
事实上,这正点出了境外疫情控制的尴尬。当中国国内只有零星散发病例的时候,中国的防疫重点能够从“人传人”转移到“物传人”,但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因为存在过多的活跃病例,即便冷链食品真的具有传染性也无法被注意到,更何况对其进行相应的抗疫措施。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传染病科专家戴尔·费舍尔明确指出,在欧美国家,对食品进行检测显然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人传人的案例还有很多。而中国对于新冠病毒则是零容忍。”
施行“零容忍政策”的中国开始对进口产品进行审查,这也令一些食品生产国感到沮丧,他们希望中国停止对食品进行新冠病毒的检测,有人甚至称中方的做法“等同于贸易限制”。对于这些无端指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称,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情况下,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本着生命至上理念,着眼于切实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对进口食品采取了有关检测措施,这是完全必要、合理和正當的。
此前,戴尔·费舍尔曾在一篇论文中指出,冷冻食品很有可能在新冠肺炎已得到控制的地区引发疫情。“我们认为,受到污染的进口食品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工人。一名被感染的食品处理人员有可能成为新一波疫情的原发病例。”
费舍尔的研究为我们提了醒。冷冻食品市场可能是食品安全的首要环节。如果可以在冷冻食品包装的外部发现病毒,则也有可能在这些包装内部也发现该病毒。因此,食品加工厂和包装厂,应为工人提供一切保护,以使其免受感染,并防止其将病毒传播到食品中;应对工人进行定期检测,如果检测呈阳性,则应给予经济支持,以便他们可以在家隔离,在工作场所要使用口罩、手套和消毒剂。
为什么冷链进口不能停?
当“物传人”成为新冠病毒新的传播方式后,许多市民有疑问:为什么国家不直接将进口冷链食品一禁了之?这背后有多重考虑。
首先,进口冷链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有补充国内供需、平抑物价的作用。以猪肉为例,在今年生猪供应收缩的行情下,进口的需求更为旺盛。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我国猪肉进口均价从今年1月份的每千克22.4元持续跌至8月份的每千克16.5元,与8月底全国农批市场每千克48.42元的猪肉平均售价相比,猪肉进口价格优势较大,一定程度上推动进口量增加。如果没有这些猪肉补充,8月份的平均猪肉价格可能远高于48元一公斤。
还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猪蹄。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猪蹄需求国。但在其它很多国家,猪蹄往往和猪内脏等猪副产品一起用来制作宠物饲料或者被当做废品处理,由此形成了巨大的价格差。业内人士表示,进口猪蹄比国内猪蹄便宜50%。所以,为了要防止新冠病毒传播而彻底切断进口冷链并不现实。
此外,进口的水海产品中,还有一部分在国内去皮、去骨后用于再出口。“如果一刀切禁止,必然会涉及大批量的就业,还会牵涉到毁约赔款等问题。”专家表示,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小和规避风险。
目前,海关方面已经加大了对于进口冷链的检测。根据国检政策,所有进口冻肉、禽肉和水产品在清关后,必须入库进一步检验检疫。北京新发地疫情后,步骤又多了一道——核酸检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中,明确要求各地对进口冷链食品要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其中,“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证明的,一律不能上市销售”。显然,我国正将进口冷链食品的疫情防控纳入到常态化防控体系之中。
在大型商超、农贸市场等消费终端,进口检疫证明、核酸检测报告及追溯信息是验货必不可少的三张证明。进口冷链食品被卸载到专用的周转推车上后,迎接它们的依然是消毒液,随后才会被送往进口冷链食品储存专区,最终出仓销售。
对于进口冷链肉类食品引发的消费担忧,吴尊友表示,在市场上销售的进口冷链食品都是经过检测的商品,目前是安全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也表示,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现在肉蛋鱼、海鲜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世卫组织也多次强调,新冠病毒通过食品外包装传播的概率微乎其微。也就是说,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有了远距离传播的能力,但这仍属于小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