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学校德育面对新形势的严峻挑战,必须构建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理论悟性和实践建设为核心的新模式,从思想上重视,理论上提高,行为上改观,实践中检验,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使学生能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是人对一定的社会规范准则的认识、体验,以及依据这些准则所表现的行为。道德范畴包含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对行为准则的认识,如判断什么是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道德情感:是伴随以上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如尊敬善良的好人,憎恨丑恶现象等。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如认识到帮助别人是好事,于是在实际生活中便主动去帮助别人。
  
  一、 运用道德的认识进行判断
  
  1、学生和成人一样,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空间之中,每天都要遇到许多需要运用自己的道德认识进行判断,从而作出行为决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孩子比较“懂道理”,其行为也较符合社会准则,易于被人接受。可也有的孩子却总是“不讲理”,常常“乱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孩子道德认识水平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如果家长平时能对孩子经常地“晓之以理”,那么对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力,会使他们懂得一定的道理都是大有好处的。
  2、学生判断一件事是好还是坏的标准还往往根据家长或是老师将如何作出的反应。如有学生打了人,问他为什么要打,他说:“我爸爸说的,要是有人敢欺负我,就应该打他。”再如一个孩子认为,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因为“妈妈知道了会骂我。”所以,孩子的道德判断倾向于依赖权威一方的言辞,出于对违反权威的结果的恐惧和避免惩罚的愿望。这种尊崇和惧怕权威的心理,表现在处理孩子与成人的关系上便是服从。可见,在孩子眼里,成人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作为家长和老师是孩子道德发展的楷模,其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二、孩子在道德判断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孩子的道德判断水平决定孩子在某些特定场合中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也就显示了孩子对社会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增强。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呢?我们认为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民主气氛: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凡道德判断水平较高的幼儿,其父母一般都与孩子保持温暖、亲密的关系,善于言语诱导,以理服人。这些父母都比较注意提高家庭生活的民主气氛,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看法和意见都进行公正的考虑。一个民主的家庭应当让孩子有较多的自由选择与决定的机会,父母应在必要时,能用较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换意见,讨论已作出的决定,并与孩子一起评估将会造成的后果,孩子会更加愿意与家长沟通。
  (二)约束孩子的技巧:道德判断水平与各种约束的技巧之间存在某种可能的关系。
  研究发现,强制手段与孩子的低水平道德判断相联系,而说理方法则与高水平相关。至于情感取消方法,其效果比较含糊。所以教师或家长都采取说理的方法,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什么事情该做,怎样做才正确。同时我在班里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让孩子改正错误。促使道德体验的深化。
  (三)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在教室中的行为问题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每天要面临许多实际问题,面临老师、同伴的要求和纪律的约束。能否正确理解和判断别人的想法、情感、要求和企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能有效地遵守课堂秩序,能否与老师和同伴友好相处。所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是学习良好行為的思想、情感基础。提高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能有效地减少班级中的行为问题。
  教师可通过组织幼儿扮演角色游戏或木偶游戏来帮助孩子体会别人的角色心理。站在某个别人的角度体验生活情景,强调他人的需要,能有效地把孩子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与别人的认识和感受联系起来,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例如,让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扮演木偶戏中常常受人欺凌的角色,可使这孩子充分体验受害者的心情和感受,从而理解自己日常的行为对别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各种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应该与孩子的实际生活有关,使孩子真正有机会介入解决自己的问题。讨论时,教师的任务是让孩子们充分理解所要讨论的问题或难题,如“5只皮球,可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另外,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说清楚为什么要做出某种判断的理由,还要鼓励大家说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解决方法,引导孩子们对各种想法作出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以小组讨论为课堂教学,同时启发学生体验同伴间积极交往所引起的满意和快乐的感受,培养师生间相互喜爱的情感气氛,并处处注意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良好道德行为的榜样。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随时鼓励,给予强化,并有意识地针对孩子的个别差异进行个别教育。采取这样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河北省容城县东张庄小学)
其他文献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
期刊
“应试教育”已将学生捆绑手脚。如今,是松绑的时候了,“解铃好需系铃人”,我们教师责无旁贷。学生的主体需要在自由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发展,教师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自主化。    一、学习目标自主化      个性的差异,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传统的“一刀切”造成了严重的“课堂陪读”现象。教师以同一个教学目标
期刊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  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在此,本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它所反映出的教育思想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才能够很好地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
期刊
摘要: 熟悉学情,确定合理教学目标、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  关键词: 信息 创新教学 技能有效性 设疑激趣    我们该如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知识
期刊
英语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和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如果简单地沿用过去的思路和办法,显然难于奏效。英语教学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徑。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创新,即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法指导上有新的创意,在教学中致力于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石。笔者在对新教材近七年的实践中,取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逐步改变了以教师、课堂或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
期刊
现行的初中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重视活动课就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初中思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不允许存在着虚假,否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只有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一、宽容的命题,培养学生自主选题的意识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
期刊
有成语“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欲做好课堂教学这篇“文章”,又何尝离得开深入与浅出呢?特别是数学教学,由于内容及其思想的深刻性是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深入与浅出都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愿和读者就数学教学中的“深入”与“浅出”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深入概念核心    就内容来讲,一个概念的核心就是此概念的内涵本质。但教学过程中学生(甚至还有教师)对概念的内涵本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