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八百孤寒望崖州(专栏·左迁录)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skysky094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艳阳高照,皇城内一片肃穆。宫里的太监私底下议论纷纷。这天,王美人照例沐浴更衣,粉黛拂面,等待一位贵人的临幸。然而,她没能等到贵人,却得知了一个消息,消息传出后不久,王美人把财物赠予仆人,随后上吊自杀。
  大唐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李炎(原名李瀍[chán])猝死,年仅三十二岁。王美人那天得知的消息,正是武宗皇帝的死讯。
  王美人和唐武宗是晚唐的一对佳话。原本,她只是邯郸城中的一个歌妓,被当时还只是王子的李瀍看中,赎身入了王爷家。王美人面容姣好,深解风情,很得小王爷喜爱。那时候,小王爷不是太子,也不是储君继承人的有利人选,所以当皇帝的事,他根本没指望,原以为自己这辈子就是个骑马射箭、纵情声色的王爷了,可有一件事的发生,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是在开成五年(840年),先帝唐文宗驾崩。当时,文宗追赐儿子李成美为“庄恪太子”,密旨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监国。禁中动荡之际,宦官仇士良和鱼弘志开展行动,他们野心勃勃,利用神策军的武力,不顾众人反对换了太子。于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朝堂商议的情况下,庄恪太子李成美被废,仇士良等人伪造文宗的诏令,册立安王李溶为皇太弟。
  仇士良派神策军赴十六王宅迎请安王即位。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据《唐阙史》记载,这班神策军勇猛有余,文化水平不行,他们匆匆忙忙来到十六王宅,却连要迎接哪位亲王都不确定。仇士良派一个手下追了上去,吩咐他迎接年纪大的王爷,因为安王年长于颖王。可这人脑子明白嘴上糊涂,在王府门口张嘴半天,才傻乎乎地喊出一句:“迎接大的!迎接大的!”神策军闹不明白,这大的是说年纪还是身材,这时候,躲在屋内的王爷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一度处于尴尬的隔墙对峙中。此时,王美人出场了,她镇定地走出王府,来到神策军官兵面前,大声说:“你们所说的‘大的’就是颖王殿下,颖王身材魁伟,当今皇帝都称他为‘大王’,颖王与你们仇中尉还是生死之交,这等大事,你们可要谨慎,一旦出错是要满门抄斩的!”说罢,王美人转身回府,把隐藏在屏风后边的颖王李瀍请出来。神策军见李瀍身材高大,很符合王爷的气质,立马拥颖王上马,护送至少阳院。后来宦官发现迎错了人时已反悔不及,只好将错就错,册立颖王为皇太弟,也就是后来的唐武宗。
  唐武宗即位后,本想让王美人成为皇后,但王美人出身贫寒,又曾是妓女,为了让王美人免于政治风波,武宗听从了李德裕的意见,没有册封她为皇后。即便如此,二人依然恩爱如初,夜晚长安灯市如昼,他们你侬我侬,常常一同游乐。后来,当武宗听信方士的邪说,欲服用长生药时,王美人对亲近的人说:“陛下天天炼丹,说要长生不死,可现在皮肤枯槁,我私下非常忧虑。”不久武宗病重,王美人侍奉左右。武宗看着她说:“我气息奄奄,情虑耗尽,要与你诀别。”王美人回答:“陛下大福未尽,怎么说如此不祥的话呢?”武宗问:“真如我言,如何?”王美人回答:“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葬。”
  武宗猝死当天,大明宫内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士大夫、宦官、嫔妃都在密谈一件事——皇帝是怎么死的?
  宣德殿内无朝会。宣德殿两边,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正在心急火燎地交换意见。但他们并未慌乱,大唐立国已两百多年,皇帝驾崩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内忧外患之下,皇帝出逃、皇帝被杀都经历过了,大臣们也就见怪不怪,没有陷入大的混乱。
  但武宗的死还是让众人感到蹊跷。它几乎是一次毫无预兆的死亡,武宗并不是体弱多病之人,在此之前,他刚刚主持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勒令百万僧侣还俗,不惜得罪了帝国的崇佛之人。他励精图治,敢于挑战既得利益集团,本来,臣子们对这位新皇帝充满了期待。可他只做了六年。
  如果是他杀,会是何人所为,又是何人指使?是僧侣集团吗?但连日来,并没有僧侣接近皇帝的报告,大明宫内戒备森严,宫外有人想加害皇上,恐怕连神策军这关都过不去。
  那么,会不会是宦官?安史之乱后,每逢皇帝暴死,宦官都是重大嫌疑人。唐宪宗被宦官杀死,甘露之变也不过是十一年前的事。这件事源于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那时,文宗正密谋着除宦大计。
  事情源于君臣间的会谈。文宗与宠臣李训、郑注、韩约等人商议,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神策军左中尉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斩杀,从而一举收回神策军的兵权。计划当天,李训奏报,说是石榴树上夜降甘露,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观。于是,文宗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员先行探看,官员们回奏称疑似甘露,文宗又命仇士良、鱼弘志带领宦官再行察看。
  李训要把他们一网打尽。可仇士良沉浮官场多年,眼睛毒辣,城府极深,他刚走到左金吾,就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仇士良看到了帐幕后隐现的银光,还有官员韩约额头上的汗珠,他知道再走下去是死路,于是先发制人,率众宦官退至含元殿,并迫使唐文宗乘软舆入内宫,把皇帝牢牢控制住。
  李训急呼金吾士卒说:“快来上殿保护皇上,每人赏钱百缗!”仇士良劫持文宗,命人抬轿,冲断殿后面的丝网,向北急奔而去。李训见状不妙,一面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高呼:“我奏请朝政还没有完,陛下不可回宫!”这时,金吾兵已经登上含元殿,神策军也目露凶光,金吾卫数十人和京兆府、御史台吏卒约五百人登殿奋击,杀死宦官数十人。但此时宦官已将李训打倒在地,抬着唐文宗进入宣政门,将宫门关闭,一路挟持到内宫后,仇士良立即以皇帝名义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官员立死者六七百人。接着,神策军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死千余人。宦官们不但诛杀了李訓、韩约等官员,还杀了数以千计与主事者有关的吏卒、族人,就连妇女婴儿也不放过。史称“甘露之变”(转述自新旧《唐书》)。
  多年前,唐武宗就是在这种恐怖中趟过血污即位的。他被宦官扶正,上位后扬眉吐气,铲除了仇士良。宦官遇到这么个不听话的主子,难保不会旧事重演,再行杀戮。   但很快,神策军中尉马元贽给出了皇帝的死因:不是僧侣,不是宦官,而是皇帝自己吃药死的。
  《旧唐书》记载,武宗为了长生不老,误食方士献上的药丸,结果重金属中毒,把自己吃死了。
  现代人知晓了长生不老的荒谬,但在唐朝,因此赴死的人不在少数。所谓仙丹,成了唐朝君王和贵族们热爱的灵药,可它实际上不过是密封容器里的铅汞化合反应。
  青年学者李夏恩曾考证道:中唐大诗人韩愈曾开列了一长串服食仙丹的死亡名单,其中包括当时的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逊弟刑部侍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等。其中以归登服食后的漫长的死亡折磨最为可怖:“若有铁杖自颠贯其下者,摧而为火,射窍节以出,狂痛号呼乞绝,其茵席常得水银,发且止,唾血十数年以毙。”
  元和年间,唐宪宗服食仙丹后变得性情狂躁,如同猛鬼上身,间接导致自己的死亡。几十年后,唐武宗又步了先皇的后尘,他去世的前几天同样变得灼热干渴、喜怒无常,最终死在一种无法救助的痛苦中。
  然而,武宗吃药不假,但这真的是他的死因吗?官修史书这么说,但此事仍有疑问,原因在于,武宗重病的那几天,马元贽命神策军封锁了皇帝寝宫,就连当朝宰相李德裕也很难靠近半步,马元贽等宦官控制了皇帝寝宫,又控制了言路,他们掌握了皇帝死因的解释权,可事实是否真如他们所说?那注定是大唐历史的又一个谜。
  2
  武宗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确定新君的过程,是比皇帝之死本身更凶险的事。古往今来,多少刀兵相向发生于夺位之时,国初玄武门之变,以及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夺位时的景象,都让帝国大臣们心有余悸。
  本来,如果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直接扶太子即位即可。但麻烦的是,武宗还没立太子就死了,唐朝也是最不把太子当回事的朝代,因此大唐主君之位,瞬间成了一个巨大的疑问。
  中国古代,正常皇位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唐武宗死后,留下五个儿子,分别是杞王峻、益王岘、兖王岐、德王峄、昌王嵯,按常理说,太子当由他们中产生。可这一次,宦官又来搅局了。
  时任神策军中尉马元贽手握宫廷禁军大权,早在武宗生病时,他就做好了准备。他趁武宗病重之际,控制禁宫,封锁言路,然后他以武宗的名义,发布诏书,立光王李怡为皇太叔,处置军国大事。三天后,宫中传出消息,唐武宗驾崩,皇太叔李忱(已经改名)“柩前即帝位”,即唐宣宗。
  马元贽之所以拥立光王,是觉得他性格软弱,容易控制。整个决定过程,李德裕等重臣都被排斥在外,大唐的生死国运,再一次被宦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天,李德裕守在宫门外,沉默许久。他知道,这一天改变了大唐,也改变了自己的前途,从此,他要走上一条更加凶险,甚至通往失败的道路。而他对此无能为力。
  3
  如今,很多人想起李德裕,会想到“牛李党争”。在中学历史教材里,李德裕被认定是牛李党争的李党领袖。
  所谓牛李党争,是中晚唐的一次朋党之争。在传统教材的解释中,“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可是教科书里的这段表述,既误解了牛李党争的实质,也导致李德裕的形象一落千丈。中国民间痛恨权贵,当李德裕被贴上权贵的标签时,民间对他的好感度便大打折扣。
  牛李党争的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牛李党争根本不是寒门与贵族之争,也不是新兴士人与世家大族之争,而是一次官僚集团的内耗。
  据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及现当代隋唐史研究材料,牛李党争中,李党核心人物有李德裕、郑覃、李绅、陈夷行、元稹、李回、李让夷、裴度、韦处厚,牛党核心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杜牧、杨嗣复、杨虞卿、李珏、白敏中、令狐綯、张又新、张仲方等。事实上,号称寒门代表的牛党内部不乏关陇士族,而李党内部也不乏新兴士族出身的进士。牛李党争实质上是权力的争夺,是两个门生故吏纠结而成的松散政治团体的斗争。李德裕确实卷入了政治斗争,但把他笼统地定义为党争之人、寒门的拦路者,是对历史人物一种很粗浅的概括。
  那么,真实的李德裕是怎样的呢?
  李德裕,初名缄,字文饶,他是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的儿子,年少成名,早早就走上了仕途。在他三十四岁那年,唐穆宗即位,召他做翰林学士,又任屯田員外郎、考功郎中等,与同为翰林学士的元稹、李绅关系和睦,时称“三俊”。从穆宗朝到文宗朝,李德裕多方历练,文治、军事皆有涉及,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期间,他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上任后积极巩固边防、训练士卒,同时通过外交手段维持了和吐蕃、南诏之间的平衡。
  凭借卓著的政绩,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李德裕第一次入相,深得有识之士赞赏,后因得罪文宗时宠臣李训、郑注而罢相,从此辗转多地。直到武宗即位后,五十四岁的他再次被起用为宰相,开启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一段光阴。
  开成五年(840年)及武宗会昌年间,李德裕深得武宗倚重,锐意改革旧制、振兴国家。此时国家多事,李德裕得以大展身手:收服跋扈已久的幽州;打败回鹘乌介部入侵;讨平泽潞刘稹、太原杨弁叛乱;继续改革科举制,取消录取名额限制,重申废除进士名单先呈宰相以定取舍的旧例,禁止进士登第后聚集宴会、参谒座主以结朋党;辅助武宗灭佛;设立备边库以应西北、西南军事需要;裁汰冗滥官员;削弱宦官权力;等等。李德裕以其功业而威震天下(程千懿《唐宣宗初年李德裕被贬原因初探》)。
  尤其是在会昌三年(843年) ,武宗与李德裕君臣同心,力排众议,断然拒绝了藩镇叛臣刘稹袭位的请求,在李德裕的主持下,唐廷协调各怀顾望的藩镇军队,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平定昭义,改变刘悟、刘从谏、刘稹三代据有泽潞的局面,成功遏制了昭义军“河朔化”的倾向。此役被视为宪宗中兴之后,唐廷对藩镇所取得的最重要胜利(傅璇琮《李德裕年谱》)。   《李德裕年谱》记载:会昌伐叛成功后,李德裕没有因此懈怠,而是乘胜追击,围绕着如何杜绝刘氏割据昭义局面的重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但“稹族属昆仲九人,皆诛”,对于刘稹余党,唐廷惩治苛严,株连广泛。如刘稹的谋主郭谊虽杀刘稹,举潞州归降,朝廷非但未如其所期待的那样授予旌节,反而尽诛其党,“刘稹将郭谊、王协、刘公直、安全庆、李道德、李佐尧、刘武德、董可武等至京师,皆斩之”,“又令昭义降将李丕、高文端、王钊等疏昭义将士与刘稹同恶者,悉诛之,死者甚众”。如学者仇鹿鸣所说:“李德裕对于刘稹余部的严厉处置,虽或有党争的背景,总体上彻底铲除了昭义割据的基础。”
  因为过硬的政绩,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一共有六位大政治家,李德裕便是其中一位,其他五人是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
  武宗之死,对李德裕来说是一场噩耗。李德裕的改革、会昌之治的一切成果,没有武宗的支持都将变成泡沫。六年来,他们君臣合力,励精图治,却也因此得罪了僧侣、宦官、节度使等既得利益者。武宗去世后,李德裕被迫卷入继承人斗争中,马元贽派人造谣,说李德裕最讨厌光王,曾几次劝武宗立他人为太子,断了光王的即位念头。光王与武宗本就不合,又忌惮李德裕的威望和权势,听到这些传闻,对李德裕更加排斥。
  马元贽拥戴新君,一心想独揽大权,而宰相李德裕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早在文宗年间,李德裕就得罪过宦官,结果被罢去相位,外派地方。武宗朝,李德裕又提出加强中书、门下省权力,这句话在宦官集团看来,就是削弱宦权的信号,对李德裕,权宦欲除之而后快,只是过去有武宗支持,李德裕并未获罪。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到光王即位,马元贽携拥立之功,局势对李德裕来说急转直下。
  唐宣宗即位后,很快表现出对李德裕的厌恶。他对亲信说,每次李德裕靠近他,都让他“毛发洒淅”。
  此时,流言弥漫,马元贽等人进谗言,说李德裕总有一天会威胁宣宗的皇位。宣宗在忧惧之下,愈发疏远李德裕,没过多久,就把李德裕打发到了东都洛阳,降职为检校司徒、荆南节度使。
  马元贽污蔑李德裕,让新皇帝把他当作假想敌,但其实李德裕当时已重病缠身,即便他有心也无力再过多干预朝政。早在会昌三年,李德裕就因病上疏,请求暂时休养。
  當年四月十三日,李德裕上《让官表》,表曰:“臣始自孩童,常多疾病,逮于壮岁,犹甚虚羸。属廉问江南,荏苒八岁;移镇巴蜀,首尾三年。暑湿所侵,遂成沉痼。患风毒脚气十五余年,服药过虚,又得渴疾。每日自午已后,瞑眩失常。形骸存,心气俱竭,惟恐晚归私第,疴尽道途……伏望陛下查臣恳诚,矜臣衰耗,得罢繁务,退守州行,稍获安闲,渐自颐养;一二年后,或冀有瘳。”
  会昌五年(845年)六月,李德裕再次上《让官表》,表达了相似的诉求。五年到六年,李德裕还有几次辞官养病的请求,但都被武宗以政务繁忙为由拒绝了。有一年四月,李德裕请求辞官时,武宗勉励他:“卿每辞位,使我旬日不得所。今大事皆未就,卿岂得求去!”没想到,大事未成,武宗比李德裕先走了一步。
  李德裕失势,记恨他的人就像野狗嗅到了尸体的味道,纷纷凑近来反咬一口。他们罗织罪名,把李德裕定性为兴起党争之人。后人看“牛李党争”,以为李德裕位高权重,肯定是李党的代表,其实《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记录得明明白白,所谓“牛李”,本来指的是牛僧孺、李宗闵,他们都是当权后打击异己、结党营私的人。五代十国时期的史官不知其真意,看到“牛李”,就下意识想到李德裕,后人不察,将错就错,成了扣给李德裕的一顶大帽子。
  李德裕并非打击异己的党争之人,事实上,他在当时还保护了一些牛党分子,比如杨嗣复、白敏中等,史料明确记载道:
  “帝尝疑杨嗣复、李钰顾望不忠,遣使杀之,德裕知帝性刚而果于断,即率三宰相见延英,呜咽流涕曰:‘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帝不许,德裕伏不起。帝曰:‘为公等赦之。’……因追还使者,嗣复等乃免。”
  “武宗皇帝素闻居易之名,及即位,欲征用之。宰相李德裕言居易衰病不任朝谒,因言从弟敏中辞义类居易,即日知制诰,召入翰林充学士,迁中书舍人。累至兵部侍郎、学士承旨。”
  “李德裕以柳仲郢为京兆尹。柳素与牛僧孺善,谢德裕曰:‘不意太尉恩奖及此,仰报厚德,敢不如奇章公门馆!’德裕不以为嫌。”
  李德裕不愿背叛朝廷,更不想死后留个不君不臣的骂名,他选择妥协,不断地妥协。第一次妥协,他默许了光王即位,没有推选对自己更有利的人选。第二次妥协,皇帝贬他出京城,他也乖乖去了。那年夏天,正是烈日当空的时候,六十高龄的李德裕起程南下,远赴岭南。
  大中二年(848年)九月,李德裕由潮州司马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大中三年(849年)正月至崖州。原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执,顷刻间成了一个小小的崖州司户参军,职从七品,负责管理崖州的道路、渡口和过所。唐代崖州的治所在今天的琼山县,千年以前,那里不过是只有百户人家的荒凉之地,李德裕在那里,“资储荡尽,家事一空,八口嗷嗷,往往绝食。块独穷悴,终日苦饥。唯恨垂没之年,须作馁而之鬼”。
  李德裕在岭南待了三年,直到死去。在唐代,岭南是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以南地区。从韩愈到柳宗元,刘禹锡到李德裕,政治斗争失利的士大夫,往往在岭南经历“去国离家”之苦。更令这些北方士人惊惧的是,古代岭南瘟疫横行,却无健全医疗,瘟疫一旦出现,顷刻就会肆虐整座城市,无论平民还是贵族,都不能幸免。去岭南,就像是赌命,命好了,一年两载就回来,比如韩愈,命不好,便入岭南枯冢中,永世不能回到长安。
  李德裕的《谪迁岭南道中作》,就抒写了自己对岭南的感受: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首联,总领全篇,写的是李德裕对岭南的第一印象。诗人站在大庾岭上,看到桄榔、椰子这些岭南特有的植物,顿然生出陌生之感。此句的关键词是“蛮”,“蛮”既是指唐人眼中的岭南——南蛮之地,烟瘴横行,也是诗人对岭南陌生氛围的一个总体感觉,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野蛮的,犹如一个现代人,进入前现代的社会,对比昔日在长安的一呼百应,诗人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颔联,诗人写到恐惧。毒雾、蛇草、沙虫等,岭南这些陌生的事物让诗人感到忧虑。此刻,他离开了安逸之地,也没有担任宰相时精兵强将的保驾护航,人到衰朽,他却要独自面对这些恐惧。句中“冲”“逢”“畏”“避”等字,正反映出李德裕惴惴不安的内心。
  颈联,李德裕再写陌生之感。畲田,指刀耕火种的田地;火米,是旱稻。五月收火米,不仅是说耕作方式不同,更是暗示气候的炎热。潮鸡,一种潮来即啼的鸡。潮鸡在三更时鸣叫而不是五更,它不是告知人们天快亮了,而是提醒人们大潮将至。
  尾联,总括全篇。“肠断”二字,最令人心痛。诗人压抑已久的情绪,在此句达到高潮。思乡而不得,报国却无门,李德裕这种强烈的无力感,在另一首诗《登崖州城作》中体现得更明显。 《登崖州城作》写道: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此诗只有短短四句,却承载了李德裕生命最后时刻的悲凉。作者独自行走,登上崖州城楼,西北望长安,可长安望得到吗?自己还有机会返回长安吗?作者心里清楚不可能了,他为唐廷鞠躬尽瘁数十载,最后的归宿不是故乡,不是长安,而是一座寂寞蛮荒的岛屿。从崖州到长安是几千里的路,这条路的距离何其遥远,“鸟飞犹是半年程”,作者自己又有什么办法能回去呢?李德裕无法释怀,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把归去的期盼寄托在无声的诗句中。
  李德裕被贬崖州期间,唐廷在宣宗皇帝的治理下看似稳定,实则暗流汹涌,风雨飘摇就在黄昏之后。因为宣宗是一个守成之君,他虽然敢于诛杀宦官,但对于更强悍的藩镇、强将,他不敢用武,只能靠绥靖政策弥合裂痕,其结果是藩镇愈发强大,唐廷对地方的管理趋于薄弱,而与此同时,朝廷的苛捐杂税、地方的贪官污吏正在把农民一步步逼上造反的道路。公元859年,浙东地区爆发农民起义,敲响了唐帝国死亡的丧钟。
  被贬崖州那年的八月二十一日,他的妻子刘氏病死,享年六十二岁。他们有四十二年的婚姻,育有三子二女。古代交通不便,李德裕與徐氏所生的儿子李烨甚至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直到这年十月十六日,他才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可是,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奔丧的请求,上级也没有同意。
  农历大中三年十二月十日,一代名臣李德裕在孤独中死去,终年六十三岁。按照公历,这天应当是850年1月26日。李德裕去世的时候,距离中国的春节不到二十天。
  人们惋惜他的离去,更叹息唐朝最后一次中兴的失败。李德裕被贬后,会昌中兴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唐朝在衰败的道路上疾步而去,于公元907年亡国。
  李德裕没能挽救自己的国家,他在崖州郁郁而终,消息传到长安后,世人为之痛惜。史称:
  “八百孤寒齐落泪,一时回首望崖州。”
  公道自在人心,哪怕被政敌抹黑,李德裕生前身后依然备受有识之士的尊敬。
  宋朝士人叶梦得说,李德裕是:“唐中世第一等人物。”
  北宋一代名相范仲淹评价:“独立不惧,经制四方,有相之功,虽奸党营陷,而义不朽矣。”
  王士贞认为李德裕:“文饶佐武宗,通颉戛斯,破回鹘,平太原,定泽潞,若振枯千里之外,披胆待烛,百万之众,俯首而听,一言之指麾,国势威,主威震,既不啻屣裴公而上之。”
  唐宣宗时的名臣裴庭裕说他:“文学过人。”
  一代文豪欧阳修说李德裕:“文辞甚可爱也。”
  而《旧唐书·李德裕传》是这样结尾的:
  “赞曰:公之智决,利若青萍。破虏诛叛,摧枯建瓴。功成北阙,骨藏南溟。呜呼烟阁,谁上丹青?”
  咸通元年(860年),懿宗皇帝感叹李德裕泽被后世的功绩,下诏恢复少子太保、卫国公官爵,追赠尚书左仆射。李德裕去世十一年后,终获平反昭雪。
  史载,李德裕在报国无路时曾写下《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一诗:“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旗。顾我飘篷者,长随泛梗移。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悲秋。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我读中晚唐史,常常为天下的衰颓、败落而惊惧,遥想开元盛世,帝国朝气蓬勃,短短几十年后,唐朝却步入了都城任人劫掠、皇帝朝不保夕的阶段,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无法挽回帝国衰老之命运,每念于此,郁结于心。唯有唐宪宗、李德裕二人,生于衰世,却能隐忍负重,逆流而上,再造余晖于滚滚浊世。唐宪宗乃一代雄主,在位期间缔造元和中兴,若非早逝,几可扭转大唐国运。李德裕则是一代宰执,甚至可以说,是大唐安史之乱以来最有能力的一位宰相。他任宰相期间,是中晚唐大政方针最正确、最有希望,也是大唐气象难得有中兴之气的时间。只可惜,李德裕最终没能挽救大唐,自己也卷入了帝王的猜忌中。关于李德裕这一生,历史学家程千懿说得透彻,也说得让人感慨万千,他说:“李卫公德裕生逢衰世,身负雄才,气度宏阔,志向高远。虽为褊狭党人所阻,仕途多舛,然刚正不阿、不党不伐,所到之处,政绩卓著。年逾半百,终遇雄主,得居宰辅之位,锐意变革旧制,一振晚唐颓风。恰逢国家多事,为公以身犯难,扫回鹘,平泽潞,变科举,正相权,裁冗滥,抑奸邪,收招提,弱宦官。恩威所至,强藩束手。四海欣然,以为唐室中兴可期。唐之相臣能大有作为者,狄仁杰而外,德裕而已。惜乎昭肃享国不久,以大有为之年弃天下。卫公功高盖世,为宣帝所忌,为宦竖所衔,为朋党所排,花甲之年远谪海岛,抑郁而终,死不得所。海内贤君,嗟叹不已;八百寒士,同声一哭。卫公殁后,唐室江河日下,复兴无望。不多时,奸雄并起,国祚以终。晚唐萎靡,有一李德裕而不能久用、不使善终,宜乎其败矣!后世惑于小人传言,于李卫公多有贬抑。司马温公睿智多才,然囿于偏见,以一时之好恶臧否千秋,亦谬矣!师长尝言,我辈读史者当常怀理解之同情。故有此叹!”
  责编:梁红
其他文献
推荐语:田原(日本城西国际大学)  散文是中国传统悠久的文学形式,在整个文学中占有一定分量。一篇好的散文不仅要有脉络可循,情真意切,形散神不散;又要具备立意新颖和强烈的趣味性,并在有限的文字中凸显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现代汉语中传统意义上的带有一定抒情性的散文在其他语言中很少见,国外也很少有散文家这一名称,尽管英语中有强调带有抒情性散文的prose这一单词。一般称为随笔家essayist。偶尔会看到
期刊
大年初六,雪停了。陈盈海醒来,看见白色的光把房间四面墙都映得雪亮。“雪亮”,他想这个词在这个时候用真是准确。隔着门,他听见张昌云让小佐到外面玩去,“你爸睡觉呢,别吵他。”于是,翻一个身,他就又睡了。  没做完的梦继续做下去。昨天在大舅家跟他相亲的女孩,他看不清脸,但知道是她。他们站在背风的楼道里,远离楼下的人们,但仍能听得见他们说话的声音。也许说话的是其他房子里的人。她靠在生锈的铁栏杆上,不时伸出
期刊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一代新人。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期刊
推荐语:敬文东(北京大学)  许多人都知道,文学博士杨碧薇热爱摇滚,痴迷旅行。她的活力就像她的文字一般绵延久长,常常刚停歇,又启程,把自己和相机,连同一份等候中转的心情匆匆打包,就立刻送入风景册中斑斓光彩的某页。2011年,杨碧薇大学毕业,离开了生活四年的广西,又一路南行,到琼州海峡另一头的椰城海口继续求学。昭通和海口,一个依山,一个临海。悬殊的地形,相悖的方位,竟然向中间汇合,滋养出她歌手、诗人
期刊
【摘 要】无论在传统的教学阶段,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多样,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若不然,课堂教学将是枯燥无味,学生视听课为受罪。  【关键词】语言;地理;教学  古人说“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充分肯定了语言
期刊
推荐语:熊辉(西南大学)  我和潘云贵算是忘年交,他是我喜爱的90后作家,我对他的创作十分熟悉,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散文,我几乎能在书海中一眼识别出他的作品。仅就散文而言,尽管人们一直将他划入青春写作或所谓的“治愈型作家”之列,但我对此持保留意见。在我看来,潘云贵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借助优美的文字和轻松的描写,在不经意间抵达生活的至理。  潘云贵的散文讲述了生命的限度和情感的无限,在对过往的美好回忆或
期刊
【摘 要】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产生发展的过程。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重要的工具,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离不开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  1、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5岁的孩
期刊
出道:十八成名  1980年,18岁的钟晓阳随母亲回东北沈阳探亲。回港以后,用十几天的时间写下东北女性赵宁静故事的第一部《妾住长城外》。1981年写出第二部《停车暂借问》。1982年9月赴美求学,四天时间完成第三部《却遗枕函泪》。同年,三部分在台湾朱天心、朱天文等人创办的三三书坊结集为《停车暂借问》一书出版,自此一鸣惊人,声动文坛。  这部讲述东北女性赵宁静一生浪漫爱情传奇的文学经典,第一版就卖出
期刊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它的发展变化、历史走向都与生活在这座城的外来务工者息息相关。自移居深圳,作家邓一光开始关注这座城市的特质,创作逐渐由前期的军旅题材小说转变为以深圳为写作背景的城市文学。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深圳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也关照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质与深圳居民特有的迷惘、混乱的精神状态,深挖现代大都市背后所隐藏的多样面孔,将一个既令人感到熟悉而又略显陌生的深圳呈现给读者。  居住在深圳的这
期刊
那是雾中的岛屿,珊瑚礁向上生长然后死亡的遗体,制高点上竖立着一座灯塔,像已经近视的眼睛环顾迷茫的四周。在上面只有两个季节,晴天与雨天,毕竟这里没有蝉鸣,没有飘雪。从远处看,隔着在波浪上徘徊的海雾,那仿佛不是岛屿,而是上浮的巨鱼,因为迟钝,对冷或暖的洋流毫无反应。地质作用导致了下沉,很久很久以后,它会重新潜入海中,那是千年以后的事情,现在上面的树木还没有准备好用鳃呼吸。  它一直沉默着,朝它呼唤,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