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39-01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此病是青壮年和小儿中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的多系统性炎症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后期常导致关节肿痛,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使患者工作和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2012—2013年,笔者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配合辨证施护,疗效颇佳,现将辨证施护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76例,男30例,女46例。年龄19岁~76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3个月~20 a。平均病程6.25 a。
1.2 辨证分型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实验结果、舌脉象等表现,对患者进行疾病的分期及中医与辨证分型。辨护的同时进行辨证,可按疾病的发展进程分早、中、晚期,以中医辨证角度可分为以下几型:风寒湿阻型(26例),痰淤互结型(13例),风湿热郁型(16例),肝肾阴虚型(31例)。
1.3 结果
通过对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实施中西医结合的辨病与辩证的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治愈16例,占20.8%,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正常;好转52例,占69.4%,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未愈8例,占9.7%。
2 辩证施护
2.1 风寒湿阻型
2.1.1 临床表现
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畏寒怕冷,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1.2 护理措施
本型是由于风寒湿邪入侵阻滞于关节经络,气血为邪所阻遏,经脉不利所致。寒为阴邪,遇冷则凝,遇热则散,故病室要注意防寒、防湿、保暖。汤药宜温服,同时可应用草乌头、肉桂、细辛各15 g,水煎至2 000 mL外洗患处,以达到祛风逐寒除湿的目的。宜适当进食辛温发散的食物。可用葱、姜、胡椒等佐料,食后盖被取微汗,使风寒湿邪从汗而解。要督促患者尽量进行关节功能活动,以促进气血运行,防止关节僵直。
2.2 痰瘀互结型
2.2.1 临床表现
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舌紫黯,苔白腻,脉细滑。
2.2.2 护理措施
本型是由于久病,气血周流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停留于关节骨骱,阻闭经络。故病室宜整洁干燥,注意防湿、保暖。汤药宜温服。同时可应用瓜蒌、肉桂、细辛各15 g,水煎至2 000 mL外洗浸泡患处,以达祛痰散瘀、温通经脉的目的。宜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肥甘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
2.3 风湿热郁型
2.3.1 临床表现
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按之痛甚,晨僵,活动受限,得冷稍舒,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3.2 护理措施
此型为风湿之邪入侵,郁久化热,湿热与气血相搏,经络瘀阻而发生红肿疼痛。由于热为阳邪,其性急迫。故此型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发热情况,如体温超过38.5℃,可按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或用50%酒精擦身降温。病室宜保持凉爽、空气清新。关节红肿痛处可用金钱草、车前草、木通各20 g,水煎至2 000 mL外洗患处,以达到清热祛湿通络的作用。忌食油炸及辛辣食物,可常服薏苡仁粥、赤小豆粥,可食绿豆芽、丝瓜、冬瓜等清热利湿之品。
2.4 肝肾阴虚型
2.4.1 临床表现
关节肿胀变形僵直,屈伸不利,头晕目眩,形瘦,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
2.4.2 护理措施
此型由于久病阴虚,肝肾不足,使筋骨失于濡养所致。护理上除了注意补益肝肾之阴的汤药宜温服之外,还要注意病室宜温暖,忌寒冷潮湿。关节肿胀变形可用丹参、枸杞子、艾叶各20 g,水煎至2 000 mL外洗,以滋阴活血、温通经络使筋脉得养。忌食寒凉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常服枸杞子粥等。
总之,中医辨证施护辅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临床验证,收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可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辩证,具体病人具体护理,同病异护或异病同护,注意局部护理与整体护理相结合,在西医的专科专病的护理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分型,给予不同的护理手段,如风寒湿阻型,病室注意保暖,将病人安排在向南的病室并早期配合治疗。痰淤互结型,因患者多伴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护理上尽量鼓励患者多活动锻炼,保持并节的活动功能,以达到疏通气血,化痰逐淤的目的。风湿热郁型要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疾病的变化和转归。肝肾阴虚型要加强心理护理,生活上给予照顾并进行饮食全身调整,以提高患者体质。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还要配合功能锻炼,在心理、饮食、服药、护理上整体结合[4],达到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炎症,缓解症状,保持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提高患者自我照顾能力[1]。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对提高疗效和促进疾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89.
[2]周全. 浅谈类风湿的病机演变规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J].陕西中医,2005,26(3):287.
[3]羅桂香. 中晚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结合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73.
[4]程惠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中医整体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0):1717.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39-01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此病是青壮年和小儿中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的多系统性炎症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后期常导致关节肿痛,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使患者工作和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2012—2013年,笔者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配合辨证施护,疗效颇佳,现将辨证施护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76例,男30例,女46例。年龄19岁~76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3个月~20 a。平均病程6.25 a。
1.2 辨证分型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实验结果、舌脉象等表现,对患者进行疾病的分期及中医与辨证分型。辨护的同时进行辨证,可按疾病的发展进程分早、中、晚期,以中医辨证角度可分为以下几型:风寒湿阻型(26例),痰淤互结型(13例),风湿热郁型(16例),肝肾阴虚型(31例)。
1.3 结果
通过对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实施中西医结合的辨病与辩证的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治愈16例,占20.8%,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正常;好转52例,占69.4%,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未愈8例,占9.7%。
2 辩证施护
2.1 风寒湿阻型
2.1.1 临床表现
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畏寒怕冷,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1.2 护理措施
本型是由于风寒湿邪入侵阻滞于关节经络,气血为邪所阻遏,经脉不利所致。寒为阴邪,遇冷则凝,遇热则散,故病室要注意防寒、防湿、保暖。汤药宜温服,同时可应用草乌头、肉桂、细辛各15 g,水煎至2 000 mL外洗患处,以达到祛风逐寒除湿的目的。宜适当进食辛温发散的食物。可用葱、姜、胡椒等佐料,食后盖被取微汗,使风寒湿邪从汗而解。要督促患者尽量进行关节功能活动,以促进气血运行,防止关节僵直。
2.2 痰瘀互结型
2.2.1 临床表现
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舌紫黯,苔白腻,脉细滑。
2.2.2 护理措施
本型是由于久病,气血周流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停留于关节骨骱,阻闭经络。故病室宜整洁干燥,注意防湿、保暖。汤药宜温服。同时可应用瓜蒌、肉桂、细辛各15 g,水煎至2 000 mL外洗浸泡患处,以达祛痰散瘀、温通经脉的目的。宜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肥甘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
2.3 风湿热郁型
2.3.1 临床表现
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按之痛甚,晨僵,活动受限,得冷稍舒,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3.2 护理措施
此型为风湿之邪入侵,郁久化热,湿热与气血相搏,经络瘀阻而发生红肿疼痛。由于热为阳邪,其性急迫。故此型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发热情况,如体温超过38.5℃,可按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或用50%酒精擦身降温。病室宜保持凉爽、空气清新。关节红肿痛处可用金钱草、车前草、木通各20 g,水煎至2 000 mL外洗患处,以达到清热祛湿通络的作用。忌食油炸及辛辣食物,可常服薏苡仁粥、赤小豆粥,可食绿豆芽、丝瓜、冬瓜等清热利湿之品。
2.4 肝肾阴虚型
2.4.1 临床表现
关节肿胀变形僵直,屈伸不利,头晕目眩,形瘦,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
2.4.2 护理措施
此型由于久病阴虚,肝肾不足,使筋骨失于濡养所致。护理上除了注意补益肝肾之阴的汤药宜温服之外,还要注意病室宜温暖,忌寒冷潮湿。关节肿胀变形可用丹参、枸杞子、艾叶各20 g,水煎至2 000 mL外洗,以滋阴活血、温通经络使筋脉得养。忌食寒凉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常服枸杞子粥等。
总之,中医辨证施护辅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临床验证,收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可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辩证,具体病人具体护理,同病异护或异病同护,注意局部护理与整体护理相结合,在西医的专科专病的护理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分型,给予不同的护理手段,如风寒湿阻型,病室注意保暖,将病人安排在向南的病室并早期配合治疗。痰淤互结型,因患者多伴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护理上尽量鼓励患者多活动锻炼,保持并节的活动功能,以达到疏通气血,化痰逐淤的目的。风湿热郁型要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疾病的变化和转归。肝肾阴虚型要加强心理护理,生活上给予照顾并进行饮食全身调整,以提高患者体质。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还要配合功能锻炼,在心理、饮食、服药、护理上整体结合[4],达到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炎症,缓解症状,保持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提高患者自我照顾能力[1]。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对提高疗效和促进疾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89.
[2]周全. 浅谈类风湿的病机演变规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J].陕西中医,2005,26(3):287.
[3]羅桂香. 中晚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结合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73.
[4]程惠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中医整体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