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20将议程重心从过去主要集中于财政金融等较为技术性的问题,扩展到包含发展等在内的社会民生问题。
G20杭州峰会把发展议程置于全球宏观的突出位置,通过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高级别原则和《亚的斯亚贝巴发展筹资行动议程》,并首次提出支持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
来自二十国集团智库的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牵头设计的“二十国集团调查问卷”中表示,G20将议程重心从过去主要集中于财政金融等较为技术性的问题扩展到包含发展等在内的社会民生问题,更有利于G20峰会作为一个领导人机制的经济政治属性。
关注可持续发展指标中的SDG8、SDG13
学者们认为,可持续和包容的经济增长以及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应当成为G20治理的核心,即应该优先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8,即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及人人有体面工作。关注环境目标13,即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G20需要持续聚焦克服全球范围内的贫困、饥饿及不平等,只有实现社会内部的包容、公平增长与正义,才有可能为2030议程的落实动员足够的政治意愿与社会支持。
第一,加强G20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确保全球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在发挥各国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强科学与技术合作,并开发利用系统化工具监测可持续发展。同时鉴别科学发展对就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促进其对生产性部门和体面的就业机会提升的潜力。G20成员国应该特别注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实施该议程。
第二,加强改革行动的顶层设计,在考虑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差异的基础上,G20可以就一些最基本的改革领域和原则寻找“最大公约数”,制定合作的优先领域和一般原则。由于SDGs对G20只是道德约束,而非法律约束,因此在深化顶层设计同时,G20应制定一套量化、可衡量的指标体系,以对各方进展与成效进行监测分析,更好推动各项改革承诺。
第三,在气候变化方面,G20必须扮演核心的角色以落实承诺。G20成员国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应该继续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未来行动树立榜样。学者认为G20可以做出一些对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真正有利的增值行为。建议利用G20平台推动全球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统一行动的绿色发展政策机制;G20更多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内容,加强国际领域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的经验交流、推广与合作,并鼓励全球层面金融政策的对接,以满足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全球环境的有效治理。
第四,G20应该鼓励各成员国加大对无效化石燃料补贴的定义和种类的研究,并推动成员国早日就取消无效的化石燃料补贴的具体时间达成一致,确保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G20可以开展绿色财政改革,增加对高碳排放生产和消费的费用征收,利用市场力量确保渐进、非对称地向低碳经济转型。
第五,G20可以考虑制定一个循环经济议程和共享经济议程以最优化资源利用,减少废弃物,模仿自然系统并在环境接受范围内运作。
促进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学者认为,促进非洲的工业化需要内外部共同进行。
第一,促进对非投资,帮助非洲政府改善商业环境。非洲的工业化要更多地突出比较优势,立足于资源禀赋,在能源、矿产和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深加工上形成产业优势,尽可能延伸产业链;此外,更紧密地与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面向全球市场的非洲绿色、生态农产品和食品产业链;并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趋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非洲工业发展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互联网条件下的精确营销和精确制造,打破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瓶颈,形成区域性工业品竞争优势。
第二,可以建立“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与 G20之间的紧密关系,以非洲伙伴进行对话,支持非洲的区域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跨区域的基础设施联通。要关注非洲国家自身的责任和兴趣,从单纯的对非资金援助转向帮助其培养发展条件,提升能力建设。
第三,把非洲的工业化与参与全球分工联系起来,鼓励G20成员国向非洲的工业品开放市场,并消除贸易不平等关系,减免关税和配额,简化原产地程序,帮助其出口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
促进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
二十国集团智库学者认为,跨国界的基础设施投资既有收益也有挑战:收益包括增强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竞争力、连接内陆国家、推进区域贸易一体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和企业扩张;挑战包括技术复杂度、成本收益差、环境压力、资源转移策略、制度和管理框架的差异。此外,基础设施运作标准需要解决跨国界的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涉及金融、政策、人员的互联互通,需要沿线国家的通力合作。对此,G20需要:
第一,建立全球性的共识,加强合作,发挥现有的国家、区域和跨区域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协同效应。但同时超过70%的学者也意识到,全球互联互通涉及的国家和区域太多,达成共识的难度很大,双边或区域的互联互通倡议可能更容易实现。为此,G20需要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推动各国基础设施投资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多边发展银行(MDB)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大混合投资力度,吸引私人部门加入。这需要MDB进行深层次改革,吸纳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提高杠杆率;需要鼓励MDB之间加强合作,尤其是在涉及次区域或跨境项目上的合作;需要鼓励新的发展机构,如新开发银行和亚投行,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强合作。加强MDB和国际组织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作用。现有的一些准则如经合组织指南和巴塞尔协议,应建立激励机制以促进银行给予绿色基础设施项目较高的优先度。
第三,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比如支持各成员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债,筹集期限长、利率低的贷款,有效促进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资金的需求。也可以尝试三方、四方联合投资的方式,或建立新的基金从市场募集资本。此外,各国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有能力的国际机构做合作伙伴,同时吸纳当地有资质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持续挖掘PPP模式的融资可能性。
第四,改善投资环境,包括立法改革、宏观稳定、规章制度稳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最重要的就是通过透明的成本-收益分析选择“正确的”基础设施项目,提高资本收益率,确保系统的事前风险评估,通过合约标准化来确保有效的风险分担和信息透明度。
G20杭州峰会把发展议程置于全球宏观的突出位置,通过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高级别原则和《亚的斯亚贝巴发展筹资行动议程》,并首次提出支持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
来自二十国集团智库的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牵头设计的“二十国集团调查问卷”中表示,G20将议程重心从过去主要集中于财政金融等较为技术性的问题扩展到包含发展等在内的社会民生问题,更有利于G20峰会作为一个领导人机制的经济政治属性。
关注可持续发展指标中的SDG8、SDG13
学者们认为,可持续和包容的经济增长以及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应当成为G20治理的核心,即应该优先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8,即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及人人有体面工作。关注环境目标13,即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G20需要持续聚焦克服全球范围内的贫困、饥饿及不平等,只有实现社会内部的包容、公平增长与正义,才有可能为2030议程的落实动员足够的政治意愿与社会支持。
第一,加强G20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确保全球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在发挥各国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强科学与技术合作,并开发利用系统化工具监测可持续发展。同时鉴别科学发展对就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促进其对生产性部门和体面的就业机会提升的潜力。G20成员国应该特别注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实施该议程。
第二,加强改革行动的顶层设计,在考虑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差异的基础上,G20可以就一些最基本的改革领域和原则寻找“最大公约数”,制定合作的优先领域和一般原则。由于SDGs对G20只是道德约束,而非法律约束,因此在深化顶层设计同时,G20应制定一套量化、可衡量的指标体系,以对各方进展与成效进行监测分析,更好推动各项改革承诺。
第三,在气候变化方面,G20必须扮演核心的角色以落实承诺。G20成员国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应该继续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未来行动树立榜样。学者认为G20可以做出一些对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真正有利的增值行为。建议利用G20平台推动全球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统一行动的绿色发展政策机制;G20更多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内容,加强国际领域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的经验交流、推广与合作,并鼓励全球层面金融政策的对接,以满足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全球环境的有效治理。
第四,G20应该鼓励各成员国加大对无效化石燃料补贴的定义和种类的研究,并推动成员国早日就取消无效的化石燃料补贴的具体时间达成一致,确保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G20可以开展绿色财政改革,增加对高碳排放生产和消费的费用征收,利用市场力量确保渐进、非对称地向低碳经济转型。
第五,G20可以考虑制定一个循环经济议程和共享经济议程以最优化资源利用,减少废弃物,模仿自然系统并在环境接受范围内运作。
促进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学者认为,促进非洲的工业化需要内外部共同进行。
第一,促进对非投资,帮助非洲政府改善商业环境。非洲的工业化要更多地突出比较优势,立足于资源禀赋,在能源、矿产和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深加工上形成产业优势,尽可能延伸产业链;此外,更紧密地与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面向全球市场的非洲绿色、生态农产品和食品产业链;并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趋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非洲工业发展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互联网条件下的精确营销和精确制造,打破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瓶颈,形成区域性工业品竞争优势。
第二,可以建立“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与 G20之间的紧密关系,以非洲伙伴进行对话,支持非洲的区域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跨区域的基础设施联通。要关注非洲国家自身的责任和兴趣,从单纯的对非资金援助转向帮助其培养发展条件,提升能力建设。
第三,把非洲的工业化与参与全球分工联系起来,鼓励G20成员国向非洲的工业品开放市场,并消除贸易不平等关系,减免关税和配额,简化原产地程序,帮助其出口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
促进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
二十国集团智库学者认为,跨国界的基础设施投资既有收益也有挑战:收益包括增强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竞争力、连接内陆国家、推进区域贸易一体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和企业扩张;挑战包括技术复杂度、成本收益差、环境压力、资源转移策略、制度和管理框架的差异。此外,基础设施运作标准需要解决跨国界的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涉及金融、政策、人员的互联互通,需要沿线国家的通力合作。对此,G20需要:
第一,建立全球性的共识,加强合作,发挥现有的国家、区域和跨区域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协同效应。但同时超过70%的学者也意识到,全球互联互通涉及的国家和区域太多,达成共识的难度很大,双边或区域的互联互通倡议可能更容易实现。为此,G20需要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推动各国基础设施投资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多边发展银行(MDB)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大混合投资力度,吸引私人部门加入。这需要MDB进行深层次改革,吸纳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提高杠杆率;需要鼓励MDB之间加强合作,尤其是在涉及次区域或跨境项目上的合作;需要鼓励新的发展机构,如新开发银行和亚投行,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强合作。加强MDB和国际组织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作用。现有的一些准则如经合组织指南和巴塞尔协议,应建立激励机制以促进银行给予绿色基础设施项目较高的优先度。
第三,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比如支持各成员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债,筹集期限长、利率低的贷款,有效促进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资金的需求。也可以尝试三方、四方联合投资的方式,或建立新的基金从市场募集资本。此外,各国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有能力的国际机构做合作伙伴,同时吸纳当地有资质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持续挖掘PPP模式的融资可能性。
第四,改善投资环境,包括立法改革、宏观稳定、规章制度稳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最重要的就是通过透明的成本-收益分析选择“正确的”基础设施项目,提高资本收益率,确保系统的事前风险评估,通过合约标准化来确保有效的风险分担和信息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