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8月10日,浙江大学5000多名本科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奇怪的是,校园里没有新生报到时常见的各个学院的迎新牌。原来,从2008年开始。浙大所有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年,都属于一个学院——本科生院下设的“求是学院”,因此所有新生也就由求是学院统一迎接。
浙大从2006年开始逐步实行按大类招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淡化了专业区分度。比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等20个文理专业都以“社会科学试验班”的名义统一招生。此次改革,学生在大一时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在确认主修专业前不属于各个专业学院,由求是学院统一管理。按大类学生以数字为序进行编班,相邻几个宿舍将会被编成同一个班。学校为班级配备班主任、辅导员、学长及导师。等到学生确认主修专业后,再由(多个)专业学院管理。届时再重新按专业进行分班、调配宿舍。
成立求是学院,这一改革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使得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其所学专业有更高的匹配度,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这样的举措,在2005年9月,复旦大学就成立了承担类似功能的“复旦学院”。
大类招生成趋势
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对于同一个大类包含的专业只需填报该大类即可,而不再需要考虑填报其中的某个专业。举个例子来说,在某校招生专业中,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4个专业统一以“机械类”招生,考生若心仪这4个专业中的一个,只需填报“机械类”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用前1年或2年的时间统一学习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最早实施这项招生改革的院校。早在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创立,虽然称谓不同,也只招了80人,但其实这就是种大类招生模式。2002年,北大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伺年,清华大学在经管学院也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按学院进行大类培养的人才选拔模式。在随后几年的高招中,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也纷纷试行该模式。时至今日,“按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各校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
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的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其主要的模式有三种:
一、高校整合专业设定
学科大类
这是最普遍的大类招生模式。文科方面,主要有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历史学类;理科方面,主要有电气信息类、材料类、机械类、能源动力类、环境科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土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等。
即使是同样名称的类,旗下包括的专业是不同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类”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4个专业,在大一上学期开设《新闻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新闻学院各专业介绍;大一下学期学生填报专业志愿,大二上学期开始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专业学习。同样是“新闻传播学类”,武汉大学则分为新闻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广告设计5个专业,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填报专业志愿,大二上学期开始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专业学习。
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各校归的类也是不同的。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上海交通大学归为“工商管理类”招生,而在大连理工大学,则归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
二、高校以“基地班”或
实验班的形式招生
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大一期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学生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于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可跨类,暂不包括外语类各专业、考古专业和医学类各专业),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最后确定专业。但每个学生修读专业的最后确定还必须考虑相关专业教育资源及学生本人的综合条件。
如河海大学水利类(基地强化班)包含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学生入校后集中住宿统一管理,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课程相同,两年后进行专业分流。
三、不分专业,
统一入学院接受通识教育
2005年,复旦大学打破了原有的专业设置,把所有一年级和部分二年级本科生不分专业编入复旦学院(又分志德、腾飞、克卿和任重四个住宿书院)修读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一模式乃全国首创。据悉,在复旦大学,所有学生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有两次机会可以提出申请转专业。
跟浙江大学相似,2008年9月,宁波大学所有新生全部到“阳明学院”(专门负责新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报到,接受通识教育。一年后,学生根据“志愿+考核”的原则在大类内选择专业。在此之前,宁波大学实行的也是学生按大类招生,但是学生依然属于各个二级学院,各个学院对学生进行独立培养。
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这样的模式是大类招生中的“新模式”。据笔者统计,目前只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实行。
虽然三种模式有不小的差别,但有一个关键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分专业的环节推后,让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专业前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令人满意的专业。
报考大类须注意
大类招生的宗旨在于强化专业基础教学,拓宽人才培养口径。考生及家长在看待大类招生时,应该注意以下5个方面:
一、不是所有专业都实行
大类招生
目前高校的多数做法是,一些专业归为大类招生,一些仍以单个专业招生,而大类相当于一个专业,具有其相应的专业代码。比如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在河北省招生计划中,电子信息科学类代码为13。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搞清大类中包含了哪些专业,没有包含哪些专业,没有包含在大类中的专业要单独填报,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虽然与电子信息科学类同属北科大信息工程学院,但并不包含在该大类中,如感兴趣,就必须单独报它。另外,大类中包含的专业和单独设置的专业,两者名称相近的也要加以注意,如北科大机械类中包含了工业工程,单独作为专业招生的有工业设计,两者万不能混 淆,否则便会酿成报考错误。
二、大类中所包含的专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应只着眼于个性
考生应了解大类中是否包含了自己感兴趣的热门专业,更应对大类的共性,即录取后划分专业前所要面对的基础平台课程有所了解。这些课程的学习既是热门专业所要求修读的,又关系着一旦不能进入热门专业后的专业学习和发展,乃至攻读研究生的可能和基础。考生及家长应从招生大类所包含专业在高校中的办学历史、师资情况、发展前景、深造机会和就业状况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着眼。从而作出尽可能科学的决定。如果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大类中包含的各个专业是否均有硕士点、每年的保送研究生比例、近年来的就业地区和行业等情况就更好了,这些都可以作为对大类选择考虑的因素。
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时间和原则不同
即使是同一个学校,不同类专业分流时间也不同。拿北科大来说,电子信息科学类两年后实行专业分流,而机械类则在一年半后实行专业分流。专业划分的原则基本是自愿与学院协调相结合,将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培养。河海大学不光要依据学生进校后两年的学习成绩(总学分数和平均绩点),结合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志愿,还要参考高考成绩,并以一定权重计入总分,以鼓励高考成绩优异者。
四、在校表现是划分专业的关键
考生及家长对大类招生的后续工作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即作为被大类招生录取的考生,日后是怎样划分专业的?因为考生是由“大类”的入口进入高校,而须由“专业”的出口毕业离校,划分专业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继续深造或应聘求职。诚然,被大类录取的考生如何划分专业的问题,不仅是学生所关心的,同样是高校所须面对的。划分专业的原则,一般均为个人志愿结合在校表现。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意愿和个人规划,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志向,另一方面,由于大类招生所包含的专业同样存在冷热差异,学生选择专业的从众、趋同现象等原因,全部满足学生志愿成为不可能,需要以在校表现作为标尺规范专业的划分。在校表现尤指在划分专业前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潜力的标志性指标,这不同于在高考录取时,考生被以高考成绩作为标准划分专业。以学生在校表现划分是以学生完成了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且对大学课程设置及专业学习乃至研究有了了解为前提和基础的,学生即便没有进入自己想进的专业,继续学习完成学业和提高能力顺利就业都是完全不成问题的,远远好于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即进入一个既不符初衷又茫然懵懂的专业学习。
五、被招生大类录取后面临的划分专业问题
大类招生意味着大二或大三可以专业分流,自己来选择专业,这个跟现在大学流行的转专业是不一样的,这点尤其值得考生及家长注意。第一,发生原因不同。大类录取的学生在一定时间后是必须要划分专业学习的,这是以招生章程的规定为依据的,而学生自己不提出转专业的申请,是不会被转专业的;第二,选择专业的原则不同。大类划分专业的原则一般是个人志愿结合在校表现,而转专业的原则一般由高校相关文件确定,比如包括对原专业学习成绩的要求,必须经转出、转入专业和学院的考核同意,必须经学校教务部门审核批准等;第三,选择专业的范围不同,大类划分专业的范围限于大类所包含的专业,而转专业的范围较宽,一般理科生可以申请转入其他理科招生专业,文科生可以申请转入其他文科招生专业。当然,作为被大类录取的学生也是可以申请转入单独招生的专业的,反之亦然(编者注:各校关于转专业的规定不同,比如河海大学在实行大类招生的同时,“进校一年后根据学习成绩和志愿,可申请转入自己更喜爱的专业学习”的规定继续有效。对于选择按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时的“转专业”应理解为“选择其他学院专业或学院内部不同的专业类”);第四,发生时间不同,比如说北科大,大类划分专业一般在入校一年半到两年后,转专业一般在入校一年后。
大类招生我受益
按大类招生对考生报考有什么影响?笔者认为大类招生从志愿填报的角度,在提高志愿填报效率和满足率方面好处非常明显。
这缘于大多数高校在对考生的专业录取上采取“专业级差”(编者注:见“花边欣闻”的注解)的做法,要求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除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外,更需参照专业报考的热度,即以往各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态势,拉开梯度填报,即把较热门的专业靠前填,把较冷门的专业放后报,以便增大被录取的几率,减小“专业级差”的影响。然而在大类招生的前提下,考生完全不用再为大类所包含专业的冷热度费心,不必为所包含专业是否会发生“级差”烦恼,因为这些专业已经变成了同一个“招生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报一个“大类”等于报了若干个专业,如报考了某校的“工商管理类”,即等于报考了其包含的工商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专业,这样也大大提高了满足考生进入这些专业学习的可能性。因此,在为考生及家长提供高考咨询的实践中,大家均对这种方式表示了认可和赞同。下面,不妨听听一些过来人的看法:
白 晶(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入学):
我能成为大类招生的学生其实是很偶然的事情。那年,我无缘被第一志愿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顺理成章地被第:志愿——也是妈妈“威胁”我填报的财务管理专业所录取。恰巧,浙江师范大学工商学院从我这一届开始改革为大类招生,于是在事前未得到通知的情况下,大一入校后,我的学生证上的专业被写做“工商管理类”。
大一和大二是很轻松的。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同样的基础公共课,每天跟着同班同寝室的同学进同样的教室听课,考试前也能用同样的参考资料进行复习,是非常轻松的集体化学习生活。在大二,临近结束时,学院通知可以自择专业,我这样的外省学生也不例外。在集中开了一次关于分专业的会议之后,我毅然选择了电子商务专业(有4个专业可供选择: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专业在我们学校是第二届招生,面向我的户籍省(河北),本是不招生的,却因为大类招生的缘故,我幸运地成了一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事后想想觉得很有趣,电子商务初兴之时,我正在读中学,迷恋QQ聊天和网络购物,也曾想过日后就读这个专业,没想到几年之后,兜了几个圈,我还真的成了这个专业的学生。另外,让我窃喜的是,我是文科生,数学很薄弱,如果真读了财务管理专业,跟数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我学起来肯定吃力。还好有了大类招生,有了自择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居然让我成功地脱离了数学的“魔爪”。而在之后的两年里,我利用自己原本对电脑技术的优势,在课内学习和课外研究中如鱼得水,曾获得过网页设计大赛的奖项,大四的毕业论文也得到导师的好评,向学术期刊进行推荐。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就是电子商务工作,有了专业的优势,在事业上很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呢。
梁媛(复旦大学,2005年入学):
在复旦学院的一年中,可以说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
进了复旦学院,我们发现可以选择的公共课程更多,更丰富了。一些除了自己专业以外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多样的公共课中找到自己的所爱,我们的课表不再是单调的专业训练,而更多了多元化的知识交流。另外,学院举办的通识教育讲座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智慧的大门。大师的声音在这里汇集,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在象牙塔里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多姿多彩,而不是拘于自己的领域坐井观天。
复旦学院给我们的另一个惊喜是:原来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么多!同一屋檐下的室友们,有文的、有理的、有工的、有医的……不同的专业选择让我们在知识互补中享受沟通的乐趣!文科学生的细腻,理科学生的严谨,我们擘着去感爱不同的他人,于是发现:原来他的世界也如此有趣!在人际网络如此重要的今天,复旦学院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充足的资源,更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懂得互相包容、互相欣赏的价值。
离开复旦学院后,回头看下一届的通识教育,我发现组织更合理科学,并且真正作为常设的课程列入体制,使得同学们能够有更多聆听经典、丰富学养、独立思考的途径。总之,回想大一那年在复旦学院,是快乐的,是充实的,是对我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希望这样的通识教育可以继续为后来的同学造福。(编校 魏 娜)
浙大从2006年开始逐步实行按大类招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淡化了专业区分度。比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会计学、农林经济管理等20个文理专业都以“社会科学试验班”的名义统一招生。此次改革,学生在大一时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在确认主修专业前不属于各个专业学院,由求是学院统一管理。按大类学生以数字为序进行编班,相邻几个宿舍将会被编成同一个班。学校为班级配备班主任、辅导员、学长及导师。等到学生确认主修专业后,再由(多个)专业学院管理。届时再重新按专业进行分班、调配宿舍。
成立求是学院,这一改革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使得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其所学专业有更高的匹配度,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这样的举措,在2005年9月,复旦大学就成立了承担类似功能的“复旦学院”。
大类招生成趋势
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对于同一个大类包含的专业只需填报该大类即可,而不再需要考虑填报其中的某个专业。举个例子来说,在某校招生专业中,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4个专业统一以“机械类”招生,考生若心仪这4个专业中的一个,只需填报“机械类”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用前1年或2年的时间统一学习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最早实施这项招生改革的院校。早在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创立,虽然称谓不同,也只招了80人,但其实这就是种大类招生模式。2002年,北大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伺年,清华大学在经管学院也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按学院进行大类培养的人才选拔模式。在随后几年的高招中,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也纷纷试行该模式。时至今日,“按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各校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
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的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其主要的模式有三种:
一、高校整合专业设定
学科大类
这是最普遍的大类招生模式。文科方面,主要有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历史学类;理科方面,主要有电气信息类、材料类、机械类、能源动力类、环境科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土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等。
即使是同样名称的类,旗下包括的专业是不同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类”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4个专业,在大一上学期开设《新闻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新闻学院各专业介绍;大一下学期学生填报专业志愿,大二上学期开始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专业学习。同样是“新闻传播学类”,武汉大学则分为新闻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广告设计5个专业,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填报专业志愿,大二上学期开始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专业学习。
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各校归的类也是不同的。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上海交通大学归为“工商管理类”招生,而在大连理工大学,则归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
二、高校以“基地班”或
实验班的形式招生
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大一期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学生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于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可跨类,暂不包括外语类各专业、考古专业和医学类各专业),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最后确定专业。但每个学生修读专业的最后确定还必须考虑相关专业教育资源及学生本人的综合条件。
如河海大学水利类(基地强化班)包含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学生入校后集中住宿统一管理,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课程相同,两年后进行专业分流。
三、不分专业,
统一入学院接受通识教育
2005年,复旦大学打破了原有的专业设置,把所有一年级和部分二年级本科生不分专业编入复旦学院(又分志德、腾飞、克卿和任重四个住宿书院)修读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一模式乃全国首创。据悉,在复旦大学,所有学生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有两次机会可以提出申请转专业。
跟浙江大学相似,2008年9月,宁波大学所有新生全部到“阳明学院”(专门负责新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报到,接受通识教育。一年后,学生根据“志愿+考核”的原则在大类内选择专业。在此之前,宁波大学实行的也是学生按大类招生,但是学生依然属于各个二级学院,各个学院对学生进行独立培养。
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这样的模式是大类招生中的“新模式”。据笔者统计,目前只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实行。
虽然三种模式有不小的差别,但有一个关键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分专业的环节推后,让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专业前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令人满意的专业。
报考大类须注意
大类招生的宗旨在于强化专业基础教学,拓宽人才培养口径。考生及家长在看待大类招生时,应该注意以下5个方面:
一、不是所有专业都实行
大类招生
目前高校的多数做法是,一些专业归为大类招生,一些仍以单个专业招生,而大类相当于一个专业,具有其相应的专业代码。比如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在河北省招生计划中,电子信息科学类代码为13。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搞清大类中包含了哪些专业,没有包含哪些专业,没有包含在大类中的专业要单独填报,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虽然与电子信息科学类同属北科大信息工程学院,但并不包含在该大类中,如感兴趣,就必须单独报它。另外,大类中包含的专业和单独设置的专业,两者名称相近的也要加以注意,如北科大机械类中包含了工业工程,单独作为专业招生的有工业设计,两者万不能混 淆,否则便会酿成报考错误。
二、大类中所包含的专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应只着眼于个性
考生应了解大类中是否包含了自己感兴趣的热门专业,更应对大类的共性,即录取后划分专业前所要面对的基础平台课程有所了解。这些课程的学习既是热门专业所要求修读的,又关系着一旦不能进入热门专业后的专业学习和发展,乃至攻读研究生的可能和基础。考生及家长应从招生大类所包含专业在高校中的办学历史、师资情况、发展前景、深造机会和就业状况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着眼。从而作出尽可能科学的决定。如果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大类中包含的各个专业是否均有硕士点、每年的保送研究生比例、近年来的就业地区和行业等情况就更好了,这些都可以作为对大类选择考虑的因素。
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时间和原则不同
即使是同一个学校,不同类专业分流时间也不同。拿北科大来说,电子信息科学类两年后实行专业分流,而机械类则在一年半后实行专业分流。专业划分的原则基本是自愿与学院协调相结合,将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培养。河海大学不光要依据学生进校后两年的学习成绩(总学分数和平均绩点),结合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志愿,还要参考高考成绩,并以一定权重计入总分,以鼓励高考成绩优异者。
四、在校表现是划分专业的关键
考生及家长对大类招生的后续工作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即作为被大类招生录取的考生,日后是怎样划分专业的?因为考生是由“大类”的入口进入高校,而须由“专业”的出口毕业离校,划分专业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继续深造或应聘求职。诚然,被大类录取的考生如何划分专业的问题,不仅是学生所关心的,同样是高校所须面对的。划分专业的原则,一般均为个人志愿结合在校表现。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意愿和个人规划,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志向,另一方面,由于大类招生所包含的专业同样存在冷热差异,学生选择专业的从众、趋同现象等原因,全部满足学生志愿成为不可能,需要以在校表现作为标尺规范专业的划分。在校表现尤指在划分专业前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潜力的标志性指标,这不同于在高考录取时,考生被以高考成绩作为标准划分专业。以学生在校表现划分是以学生完成了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过渡,且对大学课程设置及专业学习乃至研究有了了解为前提和基础的,学生即便没有进入自己想进的专业,继续学习完成学业和提高能力顺利就业都是完全不成问题的,远远好于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即进入一个既不符初衷又茫然懵懂的专业学习。
五、被招生大类录取后面临的划分专业问题
大类招生意味着大二或大三可以专业分流,自己来选择专业,这个跟现在大学流行的转专业是不一样的,这点尤其值得考生及家长注意。第一,发生原因不同。大类录取的学生在一定时间后是必须要划分专业学习的,这是以招生章程的规定为依据的,而学生自己不提出转专业的申请,是不会被转专业的;第二,选择专业的原则不同。大类划分专业的原则一般是个人志愿结合在校表现,而转专业的原则一般由高校相关文件确定,比如包括对原专业学习成绩的要求,必须经转出、转入专业和学院的考核同意,必须经学校教务部门审核批准等;第三,选择专业的范围不同,大类划分专业的范围限于大类所包含的专业,而转专业的范围较宽,一般理科生可以申请转入其他理科招生专业,文科生可以申请转入其他文科招生专业。当然,作为被大类录取的学生也是可以申请转入单独招生的专业的,反之亦然(编者注:各校关于转专业的规定不同,比如河海大学在实行大类招生的同时,“进校一年后根据学习成绩和志愿,可申请转入自己更喜爱的专业学习”的规定继续有效。对于选择按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时的“转专业”应理解为“选择其他学院专业或学院内部不同的专业类”);第四,发生时间不同,比如说北科大,大类划分专业一般在入校一年半到两年后,转专业一般在入校一年后。
大类招生我受益
按大类招生对考生报考有什么影响?笔者认为大类招生从志愿填报的角度,在提高志愿填报效率和满足率方面好处非常明显。
这缘于大多数高校在对考生的专业录取上采取“专业级差”(编者注:见“花边欣闻”的注解)的做法,要求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除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外,更需参照专业报考的热度,即以往各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态势,拉开梯度填报,即把较热门的专业靠前填,把较冷门的专业放后报,以便增大被录取的几率,减小“专业级差”的影响。然而在大类招生的前提下,考生完全不用再为大类所包含专业的冷热度费心,不必为所包含专业是否会发生“级差”烦恼,因为这些专业已经变成了同一个“招生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报一个“大类”等于报了若干个专业,如报考了某校的“工商管理类”,即等于报考了其包含的工商管理、金融工程、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专业,这样也大大提高了满足考生进入这些专业学习的可能性。因此,在为考生及家长提供高考咨询的实践中,大家均对这种方式表示了认可和赞同。下面,不妨听听一些过来人的看法:
白 晶(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入学):
我能成为大类招生的学生其实是很偶然的事情。那年,我无缘被第一志愿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顺理成章地被第:志愿——也是妈妈“威胁”我填报的财务管理专业所录取。恰巧,浙江师范大学工商学院从我这一届开始改革为大类招生,于是在事前未得到通知的情况下,大一入校后,我的学生证上的专业被写做“工商管理类”。
大一和大二是很轻松的。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同样的基础公共课,每天跟着同班同寝室的同学进同样的教室听课,考试前也能用同样的参考资料进行复习,是非常轻松的集体化学习生活。在大二,临近结束时,学院通知可以自择专业,我这样的外省学生也不例外。在集中开了一次关于分专业的会议之后,我毅然选择了电子商务专业(有4个专业可供选择: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专业在我们学校是第二届招生,面向我的户籍省(河北),本是不招生的,却因为大类招生的缘故,我幸运地成了一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事后想想觉得很有趣,电子商务初兴之时,我正在读中学,迷恋QQ聊天和网络购物,也曾想过日后就读这个专业,没想到几年之后,兜了几个圈,我还真的成了这个专业的学生。另外,让我窃喜的是,我是文科生,数学很薄弱,如果真读了财务管理专业,跟数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我学起来肯定吃力。还好有了大类招生,有了自择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居然让我成功地脱离了数学的“魔爪”。而在之后的两年里,我利用自己原本对电脑技术的优势,在课内学习和课外研究中如鱼得水,曾获得过网页设计大赛的奖项,大四的毕业论文也得到导师的好评,向学术期刊进行推荐。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就是电子商务工作,有了专业的优势,在事业上很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呢。
梁媛(复旦大学,2005年入学):
在复旦学院的一年中,可以说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
进了复旦学院,我们发现可以选择的公共课程更多,更丰富了。一些除了自己专业以外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多样的公共课中找到自己的所爱,我们的课表不再是单调的专业训练,而更多了多元化的知识交流。另外,学院举办的通识教育讲座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智慧的大门。大师的声音在这里汇集,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在象牙塔里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多姿多彩,而不是拘于自己的领域坐井观天。
复旦学院给我们的另一个惊喜是:原来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么多!同一屋檐下的室友们,有文的、有理的、有工的、有医的……不同的专业选择让我们在知识互补中享受沟通的乐趣!文科学生的细腻,理科学生的严谨,我们擘着去感爱不同的他人,于是发现:原来他的世界也如此有趣!在人际网络如此重要的今天,复旦学院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充足的资源,更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懂得互相包容、互相欣赏的价值。
离开复旦学院后,回头看下一届的通识教育,我发现组织更合理科学,并且真正作为常设的课程列入体制,使得同学们能够有更多聆听经典、丰富学养、独立思考的途径。总之,回想大一那年在复旦学院,是快乐的,是充实的,是对我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希望这样的通识教育可以继续为后来的同学造福。(编校 魏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