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度学习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有关深度学习学习模型和评价的研究很多,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深度学习的相关文献,总结深度学习的学习模型和评价体系,以期丰富深度学习相关理论。
关键字:深度学习,学习模型,评价体系
深度学习的研究最早来自 Marton 和 Saljo 对学生阅读过程及方式的实验研究,之后 Biggs、Entwistle 和 Ramsden 等通过实践应用和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深度学习相关理论。不同研究者对深度学习有不同认识,目前人们最认同的是黎加厚对深度学习的定义:“深度学习是学生在完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分析新知识,并将其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并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理解知识本质属性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挖知识涵盖的深层意义,并将与之相关的知识背景串联成块,然后应用到新情景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不断完善人脑认知结构并复杂化的一种有意义学习。深度学习的特征有强烈学习动机、批判性理解构建知识、反思迁移、解决问题等。
一、深度学习模型研究
1、美国学者埃里克·詹森和利恩·尼克森提出的深度学习路线。
具体为: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文化氛围→预备与激活先前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评价学生学习七个阶段。其中设计标准与课程阶段要求选择有意义、合乎发展的课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组块并设置要点问题。预评估包括对教材、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评估及教学目标评估。教师可通过交流、互动营造放松的环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然后通过提问、讨论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激活学生先前知识,再利用模型、动画、视频等手段,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及分析获取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原知识建立联系,进而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实现深度学习,此外学生要能根据学习资料用多种加工方式如知觉、综合分析、应用同化等建构知识体系。
2、Biggs提出的预测-过程-结果模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先有学习经验、个性特征对所处学习情境进行感知评价;自主选择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学习过程,掌握相关知识;最后达到一定的学习结果,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吴秀娟、张浩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过程模型
分为三个阶段:导入阶段:教师进行学习活动前反思,活动目的、制定的学习计划是否合理,对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及预见,指导学生对自身认知结构进行反思,激活相关知识经验、引起学生对活动的注意。
主体阶段:进行学习活动中反思,监控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性知觉、信息整合与批判性分析,包括知识建构、提取应用以及知识转化和迁移应用。
评价阶段:对学习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效果等进行多元化评价,完善认知结构,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新知。
4、杜建霞建立的远程教育深层学习框架
杜建霞等人认为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但对知识的理解仍属表层,当学生开始对知识形成概念,对知识有深层理解,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并能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才算实现深层次的学习。深层理解包括对原有知识的质疑、新策略的提出及认知的创造性。
5、景红娜等人提出的深层学习实现模型
浅层学习指学生对知识仅作复制或记忆式学习,较为零散,且容易遗忘,这一阶段,学生常把重点放在词语、文本或规律本身,而忽视知识间的关联及本质属性。
深度学习通过理解→领会→方法与技能→迁移与应用→评价→创造逐步实现,理解帮助学习者完成深层次的学习和内在品质的提升,可借助直观和概括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批判性领会是进一步的理解。然后通过训练或练习获得方法与技能,为分析解决问题也就是迁移与应用做准备。最后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进行创造,便完成深度学习。
二、深度学习的评价研究
1、殷常鸿等人提出的皮亚杰-比格斯深度学习评价模型
评价包括七个维度,重述、综述、抽象、追溯为浅层学习,修正、重构、迁移为深层学习。修正指当前概念不能完全解释新信息,则对原有概念和新形成的概念进行修正。重构指结合前概念与新形成的概念,进行打散重构,形成抽象层次更高的概念。迁移指对概念进行升华,并能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去,以解决关联问题。
2、张浩等人的深度学习评价体系
张浩等人结合布鲁姆认知理论、比格斯SOLO分类、辛普森动作技能理、论和克拉斯沃情感目标理论,将深度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维度:认知目标为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个层次;思维结构分为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两个维度;动作技能分类为复杂的外显结构、适应和创新三个层次;情感目标包括价值评价、组织和价值体系个性化。
3、刘哲雨和郝晓鑫提出的深度学习的“3+2”评价模式
“3+2”指新知理解、内部关联迁移、外部拓展迁移三个维度以及评价深度学习的基础和程度两大方面。新知理解是以有意义学习为基础,将概念性、技能性、事实类、问题解决类知识与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准确有效的联系。内部关联迁移指脱离知识的原始形态,不超越新知识结构范围,即不超出阶段学习、单元学习的范畴,将新知识具体应用到新情境的过程。外部拓展迁移是学习者脱离知识结构本身的限制,将新知识应用到复杂的情境中,解决真实情境或真实生活中的综合性问题,即进行远迁移或高级应用。从新知理解到内部关联迁移需要量变的积累和质变的突破,从内部关联迁移到外部拓展迁移需要超越新知識结构范围,形成新认知结构,可根据迁移程度评价深度学习的程度。
三、结论
综合分析,国内对深度学习的内涵、特点、策略、评价等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践研究较少。其中对于深度学习的评价尚处理论模式,具体实践中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课程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哪些方面作为评价学习指标,进而构建完整的深度学习评价体系并没有完善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吴秀娟,张浩. 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实验研究[J].远程教杂志,2015,(04),67-74 .
[2]殷常鸿,张义兵,高伟,李艺.“皮亚杰—比格斯”深度学习评价模型构建[J]. 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7):13-20.
关键字:深度学习,学习模型,评价体系
深度学习的研究最早来自 Marton 和 Saljo 对学生阅读过程及方式的实验研究,之后 Biggs、Entwistle 和 Ramsden 等通过实践应用和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深度学习相关理论。不同研究者对深度学习有不同认识,目前人们最认同的是黎加厚对深度学习的定义:“深度学习是学生在完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分析新知识,并将其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并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在理解知识本质属性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挖知识涵盖的深层意义,并将与之相关的知识背景串联成块,然后应用到新情景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不断完善人脑认知结构并复杂化的一种有意义学习。深度学习的特征有强烈学习动机、批判性理解构建知识、反思迁移、解决问题等。
一、深度学习模型研究
1、美国学者埃里克·詹森和利恩·尼克森提出的深度学习路线。
具体为: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文化氛围→预备与激活先前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评价学生学习七个阶段。其中设计标准与课程阶段要求选择有意义、合乎发展的课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组块并设置要点问题。预评估包括对教材、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评估及教学目标评估。教师可通过交流、互动营造放松的环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然后通过提问、讨论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激活学生先前知识,再利用模型、动画、视频等手段,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及分析获取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原知识建立联系,进而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实现深度学习,此外学生要能根据学习资料用多种加工方式如知觉、综合分析、应用同化等建构知识体系。
2、Biggs提出的预测-过程-结果模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先有学习经验、个性特征对所处学习情境进行感知评价;自主选择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学习过程,掌握相关知识;最后达到一定的学习结果,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吴秀娟、张浩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过程模型
分为三个阶段:导入阶段:教师进行学习活动前反思,活动目的、制定的学习计划是否合理,对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及预见,指导学生对自身认知结构进行反思,激活相关知识经验、引起学生对活动的注意。
主体阶段:进行学习活动中反思,监控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性知觉、信息整合与批判性分析,包括知识建构、提取应用以及知识转化和迁移应用。
评价阶段:对学习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效果等进行多元化评价,完善认知结构,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新知。
4、杜建霞建立的远程教育深层学习框架
杜建霞等人认为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但对知识的理解仍属表层,当学生开始对知识形成概念,对知识有深层理解,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并能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才算实现深层次的学习。深层理解包括对原有知识的质疑、新策略的提出及认知的创造性。
5、景红娜等人提出的深层学习实现模型
浅层学习指学生对知识仅作复制或记忆式学习,较为零散,且容易遗忘,这一阶段,学生常把重点放在词语、文本或规律本身,而忽视知识间的关联及本质属性。
深度学习通过理解→领会→方法与技能→迁移与应用→评价→创造逐步实现,理解帮助学习者完成深层次的学习和内在品质的提升,可借助直观和概括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批判性领会是进一步的理解。然后通过训练或练习获得方法与技能,为分析解决问题也就是迁移与应用做准备。最后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进行创造,便完成深度学习。
二、深度学习的评价研究
1、殷常鸿等人提出的皮亚杰-比格斯深度学习评价模型
评价包括七个维度,重述、综述、抽象、追溯为浅层学习,修正、重构、迁移为深层学习。修正指当前概念不能完全解释新信息,则对原有概念和新形成的概念进行修正。重构指结合前概念与新形成的概念,进行打散重构,形成抽象层次更高的概念。迁移指对概念进行升华,并能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去,以解决关联问题。
2、张浩等人的深度学习评价体系
张浩等人结合布鲁姆认知理论、比格斯SOLO分类、辛普森动作技能理、论和克拉斯沃情感目标理论,将深度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维度:认知目标为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个层次;思维结构分为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两个维度;动作技能分类为复杂的外显结构、适应和创新三个层次;情感目标包括价值评价、组织和价值体系个性化。
3、刘哲雨和郝晓鑫提出的深度学习的“3+2”评价模式
“3+2”指新知理解、内部关联迁移、外部拓展迁移三个维度以及评价深度学习的基础和程度两大方面。新知理解是以有意义学习为基础,将概念性、技能性、事实类、问题解决类知识与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准确有效的联系。内部关联迁移指脱离知识的原始形态,不超越新知识结构范围,即不超出阶段学习、单元学习的范畴,将新知识具体应用到新情境的过程。外部拓展迁移是学习者脱离知识结构本身的限制,将新知识应用到复杂的情境中,解决真实情境或真实生活中的综合性问题,即进行远迁移或高级应用。从新知理解到内部关联迁移需要量变的积累和质变的突破,从内部关联迁移到外部拓展迁移需要超越新知識结构范围,形成新认知结构,可根据迁移程度评价深度学习的程度。
三、结论
综合分析,国内对深度学习的内涵、特点、策略、评价等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践研究较少。其中对于深度学习的评价尚处理论模式,具体实践中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课程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哪些方面作为评价学习指标,进而构建完整的深度学习评价体系并没有完善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吴秀娟,张浩. 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实验研究[J].远程教杂志,2015,(04),67-74 .
[2]殷常鸿,张义兵,高伟,李艺.“皮亚杰—比格斯”深度学习评价模型构建[J]. 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7):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