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建设,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和研究,认识其知识、理论、方法和价值观,认识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观的要求
生态文明是自然观进步的产物,其核心理念是尊重和保护自然。首先,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它更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针对具体的自然物。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万物构成的系统,从自然系统、生态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到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局部的破坏可能会造成系统的失衡,进而危及生态乃至人的生活,这种复杂性远超出我们的已知。我们对自然物的处理,未必能预料后果。我们遭受了后果,未必能明白原因。我们节省了一种资源或许消耗了其它更多的资源。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我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过程,我们只能以客观的态度、慎重的实践,不断增进认识,不断修正建设行为,不能靠社会系统中权力或情感的力量,更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和作风。
其次,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中,它更强调人的节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本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人是主要方面。人类适应、改造、利用、保护、破坏自然,把自然界称为环境或资源、当作文明建设的内容,都是本体意识。即便是人对自然界的崇敬,终究也是本体对客体的情怀,而不是以自然为本。人依赖自然而生存,而人趋利避害的欲望和能力,又在不断超越着这种依赖,甚至引发自然灾害。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对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矛盾。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民生观的要求
人对自然的态度,说到底是生活态度。无论是对个体、社会或城市而言,现代生活并没有因为现代化而远离自然,相反,自然因素在生活质量和价值意识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为了自己和代际的利益,人们更关注大气、水土等安全,更关注自然物的处置,发生了更激烈的利益纠纷,采用了更多样的利益诉求行动,这是必然的现象和现实的矛盾。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民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生观的新内容,它必须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使民生需求与自然系统保持普遍而持久的协调,这是非常重要的立论,也是需要得到广泛共识的立论。有了这个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才会有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依靠公众的力量,才能协调公众之间的矛盾。
改善民生是我们所有建设的出发点,生态文明作为其内容,不能孤立地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从经济、产业和城市基建的角度关注得较多,从政治、文化、社会的角度关注得较少,对生态文明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生活方式和态度问题、公共服务和公众参与等问题缺乏研究和引导。所以,我们要按照中共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所谓“突出地位”,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共同目标,而不是单独的事项。所谓“融入”,就是要把这种目标转化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要求和任务,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部分。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工业化的要求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以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甚至被认为是工业文明反思的成果,因为工业文明过于消耗资源和加剧污染。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经济增长的依靠。生态文明提升了现代化的目标,自然对工业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我们的工业化不能助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们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完善经济利益和工业建设意识,政府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管理制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利益,促进工业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开辟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生态文明建设对城镇化的要求
城市是文明起源的标志,现代城市集中了工业文明的精华,工业化又强烈刺激着城市建设。人们普遍认为,为了工业化乃至经济发展,我国必须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并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这时特别容易造成生态文明问题,因为我们的工业化本身不够先进。更重要的是,城市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天生具有脆弱性,它巨大的物质和能量需求,必须依赖其它生态系统,因此与其它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李克强总理在与两院院士座谈城镇化建设时指出,“新型城镇化,要树立集约高效绿色理念,努力寻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办法”。这是很高的要求。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建立地区共治的体制机制。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跨行政领域的,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形成平衡。国际社会有环保公约,国内则需要地区合作和上级政府统筹,但这恰恰是我们现在建设中的难点,尤其是大气、水系等大环境的治理中,必须要有地区合作管理体制,共同建立法规,区分责任,联合执法,联合监测,共享信息,统一预警,并要有追究责任的主体。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增强地区自觉与自律,建立城市生态管理制度,特别要严格控制资源消耗,注意资源储备,严格防止人口、建筑和产业无序扩张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压力,而人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一个城市要控制人口规模,无论是理念上还是手段上,都要比控制建筑和产业难得多,对特大型城市来说难度更大。但是,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理由的正当性。一般来说,人口规模越大、分布越密集,城市生态系统越难以平衡,风险越大。所以,城市建设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目标出发,科学地监测自身生态系统的潜能,对人口规模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再综合经济、建筑、土地等指标和国外的参数,形成控制人口规模和分布的依据,指导城市规划。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观的要求
生态文明是自然观进步的产物,其核心理念是尊重和保护自然。首先,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它更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针对具体的自然物。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万物构成的系统,从自然系统、生态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到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局部的破坏可能会造成系统的失衡,进而危及生态乃至人的生活,这种复杂性远超出我们的已知。我们对自然物的处理,未必能预料后果。我们遭受了后果,未必能明白原因。我们节省了一种资源或许消耗了其它更多的资源。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我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过程,我们只能以客观的态度、慎重的实践,不断增进认识,不断修正建设行为,不能靠社会系统中权力或情感的力量,更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和作风。
其次,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中,它更强调人的节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本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人是主要方面。人类适应、改造、利用、保护、破坏自然,把自然界称为环境或资源、当作文明建设的内容,都是本体意识。即便是人对自然界的崇敬,终究也是本体对客体的情怀,而不是以自然为本。人依赖自然而生存,而人趋利避害的欲望和能力,又在不断超越着这种依赖,甚至引发自然灾害。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对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矛盾。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民生观的要求
人对自然的态度,说到底是生活态度。无论是对个体、社会或城市而言,现代生活并没有因为现代化而远离自然,相反,自然因素在生活质量和价值意识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为了自己和代际的利益,人们更关注大气、水土等安全,更关注自然物的处置,发生了更激烈的利益纠纷,采用了更多样的利益诉求行动,这是必然的现象和现实的矛盾。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民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生观的新内容,它必须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使民生需求与自然系统保持普遍而持久的协调,这是非常重要的立论,也是需要得到广泛共识的立论。有了这个目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才会有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依靠公众的力量,才能协调公众之间的矛盾。
改善民生是我们所有建设的出发点,生态文明作为其内容,不能孤立地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从经济、产业和城市基建的角度关注得较多,从政治、文化、社会的角度关注得较少,对生态文明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生活方式和态度问题、公共服务和公众参与等问题缺乏研究和引导。所以,我们要按照中共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所谓“突出地位”,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共同目标,而不是单独的事项。所谓“融入”,就是要把这种目标转化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要求和任务,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部分。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工业化的要求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以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甚至被认为是工业文明反思的成果,因为工业文明过于消耗资源和加剧污染。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经济增长的依靠。生态文明提升了现代化的目标,自然对工业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我们的工业化不能助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们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完善经济利益和工业建设意识,政府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管理制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利益,促进工业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开辟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生态文明建设对城镇化的要求
城市是文明起源的标志,现代城市集中了工业文明的精华,工业化又强烈刺激着城市建设。人们普遍认为,为了工业化乃至经济发展,我国必须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并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这时特别容易造成生态文明问题,因为我们的工业化本身不够先进。更重要的是,城市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天生具有脆弱性,它巨大的物质和能量需求,必须依赖其它生态系统,因此与其它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李克强总理在与两院院士座谈城镇化建设时指出,“新型城镇化,要树立集约高效绿色理念,努力寻求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办法”。这是很高的要求。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建立地区共治的体制机制。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跨行政领域的,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形成平衡。国际社会有环保公约,国内则需要地区合作和上级政府统筹,但这恰恰是我们现在建设中的难点,尤其是大气、水系等大环境的治理中,必须要有地区合作管理体制,共同建立法规,区分责任,联合执法,联合监测,共享信息,统一预警,并要有追究责任的主体。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增强地区自觉与自律,建立城市生态管理制度,特别要严格控制资源消耗,注意资源储备,严格防止人口、建筑和产业无序扩张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压力,而人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一个城市要控制人口规模,无论是理念上还是手段上,都要比控制建筑和产业难得多,对特大型城市来说难度更大。但是,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理由的正当性。一般来说,人口规模越大、分布越密集,城市生态系统越难以平衡,风险越大。所以,城市建设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目标出发,科学地监测自身生态系统的潜能,对人口规模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再综合经济、建筑、土地等指标和国外的参数,形成控制人口规模和分布的依据,指导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