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放下架子,平和生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放下名利,泰然处事。放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智慧。放下,为了很好地拿起;放下,为了更多地拥有。
读后,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首先给我们罗列了三种需要放下的束缚,从有形的包袱到无形的包袱,都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需要舍弃的。唯有舍弃这些包袱给我们的束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才能更加轻松。接着,材料又给我们阐述了放下的三个意义:第一,放下是一种气度和智慧,因为放下有时可以让自己解脱,抑或让别人收获,甚至两者兼得,自然是一种气度和智慧。比如当自己放下架子的时候,别人的尊严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自己也会收获尊重,于人于己皆有利。第二,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拿起,因为放下与自己不合适或不能做的,让自己暂且休息、调整,今后才会更好地拿起。比如放下眼前的名利,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学习中,才能更好地收获真正实至名归的未来,而不是徒有虚名。第三,放下是为了更多地拥有。当我们放下的也是别人最需要的,这时,你收获的可能会更多。比如,人格的成长,终生的情谊乃至别人的感恩,等等。
结合放下什么与放下后的收获和意义,我们大致可以有以下立意供参考:1.放下名利,人生会更加洒脱;2.舍弃架子,得到尊重;3.舍得放下,方能拿起;4.放下眼前,收获明天;5.舍得予人,精彩人生。
总之,放下什么,在写作中概念要具体;收获什么,立意要清晰。把放下的概念与意义结合在标题中,这样才更能紧扣论点,集中论证,便于驾驭行文。
【学生佳作一】
轻装上阵,赴人生之旅
安徽省太和中学 周骏驰
人生是一场旅行。古人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无数理由让我们为之奔忙,然世人步履匆匆,未曾思考过自己的行囊中有几物当持,几物当放。有人背负的太多,难免举步维艰,以致错过了身旁风景。在我看来,放下包袱,轻装上路,方能不负韶光。(把人生比作旅途,生动形象地提出论点:放下包袱,人生的旅途才轻便。)
放下包袱,是为人生的旅程找准方向。生活中,我们常被各种各样的事物吸引,于是我们把一个个看似“有趣”的事物带在身上。久而久之,它们一点点挤占了我们的生命空间,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包袱。而放下其中的一些,正是更好地为我们的生命选定目的地。苏洵幼时天资聪颖,却没能专心治学,青年时的他自恃才高,每日与友人们欢饮畅谈。也许这时候他是快乐的,宴酣时指点江山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史载:“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年岁渐长,他选择放下年轻时饮酒作乐的欢娱。二十年后,他携二子进京,出《衡论》《几策》,人相传抄,名满京城。放下,成就了他更有质感的人生。(以苏洵为例,说明只有放下虚浮的欢娱才能找准人生的方向。)
在某种意义上,放下是另一种拿起。弗罗斯特写道:“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诗人面对两条神秘幽静的小路,遵循自己内心的呼唤,放下世俗的随波逐流,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走向诗和远方。放下各种各样的诱惑,就是沿着那条与自己心灵契合的道路远行;放下争名逐利,便选择了守望内心的安宁;放下消极和颓废,便注定用微笑面对人生。(引用诗句,点明“放下”才能走出别样的人生之路。)
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事物,然而那些并不一定都适合我们。所以,放下并不等于消极无为,而是选择用一种更积极的姿态面对人生。经过仔细思考和权衡之后的放下,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有人坚持自己的热爱,放下与自己不合适的事物,方才找到未来的坐标。人生之旅的顺畅,源自我们敢于做“減法”,打“深井”。(辩证分析,指出“放下”并不等于消极无为,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进取。)
学生时代的我们,放下手机和过分的娱乐,才能在每天的充实自我中砥砺前行;作为创业者,放下走马观花般的尝试,才有机会取得成功;作为一名官员,放下不符合实际的开发与建设,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不愿蜻蜓点水般地浅尝辄止,拒绝心猿意马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人生路上收获不一样的瑰丽与雄奇。(联系现实,从个人到社会,点出“放下”的意义。)
趁风华正茂,让我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走向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只愿我们遍观人生风景,归来仍是少年。(结尾再次申明观点。)
【评点】
本文语言清新,紧紧围绕人生旅途,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旅途中应该放下哪些累赘。旁征博引,巧妙穿插,使引用的文字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学生佳作二】
跳出名利场,烟雨任平生
安徽省太和中学 游浩宇
古龙曾说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是名利教,我不敢苟同。或许,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追名逐利可以带给我们衣食上的富足与精神上的虚荣,但超脱世俗、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洒脱更让人感动。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追名逐利时,淡泊的心境才会弥足珍贵。当更多的人抛弃拜金的名利教时,人们才会享受更加率性的人生。(开篇提出名利教,设立批驳的靶子,从反面提出观点:放下名利,才有美好人生。)
“向来名利地,易起是非心”,正如常年养鹰的人举动和容貌与鹰酷似,而常年杀鱼的人已无法闻到自己身上的鱼腥味。身在名利场,常年处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环境中,个人的心境和行为已不由自己。多少人暗藏城府,用尽心机,不择手段地打压一个又一个人,只为到达名利金字塔的顶端。更有甚者,没有梯子也要创造梯子向上爬,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也只落得个“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的下场。(分析醉心名利的危害,语言生动,类比恰当。)
因此,我们不妨放下功名利禄,使自己的脚步更加轻盈;远离是非之地,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洒脱。庄子拒绝楚王的征召,他追求的是“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华盛顿辞去总统显位,他找寻的是乡间的悠然和自得;卢永根慷慨捐出自己的毕生积蓄,他梦想的是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绝不是在官场上浮沉,而是拥有“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勇气。切莫等到“是非成败转头空”,才发出“浮名浮利,一切虚空”的感叹。(以庄子、华盛顿、卢永根为例,与前面信奉名利教的人对比,论据典型,涵盖古今中外。)
现在,仍有不少人呼喊着“出名要趁早”,喜欢急功近利,拼命想要挤进名利场。其实,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该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事例屡见不鲜。当别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时,我们更要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淡然。作为学生,能否看淡成绩的高低,专心向学?身在职场,能否放下升职的诱惑,兢兢业业?治理一方,能否抵挡投机者的糖衣炮弹,一心为人民谋福祉?若每个人都可以在率性与洒脱中升华自己,社会何尝不能更加健康与和谐?(引用《红楼梦》中的诗句,点出社会上各种人应如何放下生活中的羁绊,有现实意义。)
当你看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时 ,是否也会放慢逐利的脚步;当你看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是否也会挣脱虚名的枷锁;当你读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是否也会感叹名利的虚无。五千年的沧海桑田,何求功名利禄?愿你九万里悟道,只为诗酒田园。(以排比作结,文辞华美,卒章显志。)
【评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者一反传统看法,独出机杼:跳出名利场,烟雨任平生。观点鲜明,见解深刻。文中摆事实、讲道理,情理兼具,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此外,作者语言功力不浅,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多处用典,或明或暗,含蓄隽永,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放下架子,平和生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放下名利,泰然处事。放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智慧。放下,为了很好地拿起;放下,为了更多地拥有。
读后,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首先给我们罗列了三种需要放下的束缚,从有形的包袱到无形的包袱,都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需要舍弃的。唯有舍弃这些包袱给我们的束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才能更加轻松。接着,材料又给我们阐述了放下的三个意义:第一,放下是一种气度和智慧,因为放下有时可以让自己解脱,抑或让别人收获,甚至两者兼得,自然是一种气度和智慧。比如当自己放下架子的时候,别人的尊严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自己也会收获尊重,于人于己皆有利。第二,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拿起,因为放下与自己不合适或不能做的,让自己暂且休息、调整,今后才会更好地拿起。比如放下眼前的名利,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学习中,才能更好地收获真正实至名归的未来,而不是徒有虚名。第三,放下是为了更多地拥有。当我们放下的也是别人最需要的,这时,你收获的可能会更多。比如,人格的成长,终生的情谊乃至别人的感恩,等等。
结合放下什么与放下后的收获和意义,我们大致可以有以下立意供参考:1.放下名利,人生会更加洒脱;2.舍弃架子,得到尊重;3.舍得放下,方能拿起;4.放下眼前,收获明天;5.舍得予人,精彩人生。
总之,放下什么,在写作中概念要具体;收获什么,立意要清晰。把放下的概念与意义结合在标题中,这样才更能紧扣论点,集中论证,便于驾驭行文。
【学生佳作一】
轻装上阵,赴人生之旅
安徽省太和中学 周骏驰
人生是一场旅行。古人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无数理由让我们为之奔忙,然世人步履匆匆,未曾思考过自己的行囊中有几物当持,几物当放。有人背负的太多,难免举步维艰,以致错过了身旁风景。在我看来,放下包袱,轻装上路,方能不负韶光。(把人生比作旅途,生动形象地提出论点:放下包袱,人生的旅途才轻便。)
放下包袱,是为人生的旅程找准方向。生活中,我们常被各种各样的事物吸引,于是我们把一个个看似“有趣”的事物带在身上。久而久之,它们一点点挤占了我们的生命空间,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包袱。而放下其中的一些,正是更好地为我们的生命选定目的地。苏洵幼时天资聪颖,却没能专心治学,青年时的他自恃才高,每日与友人们欢饮畅谈。也许这时候他是快乐的,宴酣时指点江山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史载:“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年岁渐长,他选择放下年轻时饮酒作乐的欢娱。二十年后,他携二子进京,出《衡论》《几策》,人相传抄,名满京城。放下,成就了他更有质感的人生。(以苏洵为例,说明只有放下虚浮的欢娱才能找准人生的方向。)
在某种意义上,放下是另一种拿起。弗罗斯特写道:“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诗人面对两条神秘幽静的小路,遵循自己内心的呼唤,放下世俗的随波逐流,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走向诗和远方。放下各种各样的诱惑,就是沿着那条与自己心灵契合的道路远行;放下争名逐利,便选择了守望内心的安宁;放下消极和颓废,便注定用微笑面对人生。(引用诗句,点明“放下”才能走出别样的人生之路。)
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事物,然而那些并不一定都适合我们。所以,放下并不等于消极无为,而是选择用一种更积极的姿态面对人生。经过仔细思考和权衡之后的放下,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有人坚持自己的热爱,放下与自己不合适的事物,方才找到未来的坐标。人生之旅的顺畅,源自我们敢于做“減法”,打“深井”。(辩证分析,指出“放下”并不等于消极无为,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进取。)
学生时代的我们,放下手机和过分的娱乐,才能在每天的充实自我中砥砺前行;作为创业者,放下走马观花般的尝试,才有机会取得成功;作为一名官员,放下不符合实际的开发与建设,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不愿蜻蜓点水般地浅尝辄止,拒绝心猿意马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人生路上收获不一样的瑰丽与雄奇。(联系现实,从个人到社会,点出“放下”的意义。)
趁风华正茂,让我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走向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只愿我们遍观人生风景,归来仍是少年。(结尾再次申明观点。)
【评点】
本文语言清新,紧紧围绕人生旅途,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旅途中应该放下哪些累赘。旁征博引,巧妙穿插,使引用的文字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学生佳作二】
跳出名利场,烟雨任平生
安徽省太和中学 游浩宇
古龙曾说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是名利教,我不敢苟同。或许,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追名逐利可以带给我们衣食上的富足与精神上的虚荣,但超脱世俗、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洒脱更让人感动。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追名逐利时,淡泊的心境才会弥足珍贵。当更多的人抛弃拜金的名利教时,人们才会享受更加率性的人生。(开篇提出名利教,设立批驳的靶子,从反面提出观点:放下名利,才有美好人生。)
“向来名利地,易起是非心”,正如常年养鹰的人举动和容貌与鹰酷似,而常年杀鱼的人已无法闻到自己身上的鱼腥味。身在名利场,常年处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环境中,个人的心境和行为已不由自己。多少人暗藏城府,用尽心机,不择手段地打压一个又一个人,只为到达名利金字塔的顶端。更有甚者,没有梯子也要创造梯子向上爬,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也只落得个“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的下场。(分析醉心名利的危害,语言生动,类比恰当。)
因此,我们不妨放下功名利禄,使自己的脚步更加轻盈;远离是非之地,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洒脱。庄子拒绝楚王的征召,他追求的是“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华盛顿辞去总统显位,他找寻的是乡间的悠然和自得;卢永根慷慨捐出自己的毕生积蓄,他梦想的是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绝不是在官场上浮沉,而是拥有“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勇气。切莫等到“是非成败转头空”,才发出“浮名浮利,一切虚空”的感叹。(以庄子、华盛顿、卢永根为例,与前面信奉名利教的人对比,论据典型,涵盖古今中外。)
现在,仍有不少人呼喊着“出名要趁早”,喜欢急功近利,拼命想要挤进名利场。其实,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该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事例屡见不鲜。当别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时,我们更要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淡然。作为学生,能否看淡成绩的高低,专心向学?身在职场,能否放下升职的诱惑,兢兢业业?治理一方,能否抵挡投机者的糖衣炮弹,一心为人民谋福祉?若每个人都可以在率性与洒脱中升华自己,社会何尝不能更加健康与和谐?(引用《红楼梦》中的诗句,点出社会上各种人应如何放下生活中的羁绊,有现实意义。)
当你看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时 ,是否也会放慢逐利的脚步;当你看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是否也会挣脱虚名的枷锁;当你读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是否也会感叹名利的虚无。五千年的沧海桑田,何求功名利禄?愿你九万里悟道,只为诗酒田园。(以排比作结,文辞华美,卒章显志。)
【评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者一反传统看法,独出机杼:跳出名利场,烟雨任平生。观点鲜明,见解深刻。文中摆事实、讲道理,情理兼具,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此外,作者语言功力不浅,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多处用典,或明或暗,含蓄隽永,也为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