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及以上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l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60岁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49例年龄≥60岁的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与同期随机抽取的249例30~50岁的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两组研究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

249例≥60岁患者均接受内分泌功能检查,术前诊断为无功能性腺瘤144例,醛固酮腺瘤94例,库欣腺瘤11例。≥60岁患者中,26.4%(38/144)的患者术前诊断为无功能性腺瘤合并冠心病或脑卒中,低于醛固酮腺瘤及库欣腺瘤患者的54.3%(57/105)(χ2=20.027,P=0.000)。≥60岁术前合并低钾血症的患者术后有91.5%(65/71)低血钾状况得到缓解。≥60岁无功能性腺瘤患者中49.1%(53/108)的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改善,有功能腺瘤患者中64.0%(48/75)的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7,P=0.046)。≥60岁组患者79例(31.7%)空腹血糖升高(≥7.1 mmol/L),30~50岁组患者35例(14.1%)空腹血糖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2,P=0.000)。≥60岁组与30~50岁组中诊断为醛固酮腺瘤的患者比较,血清钾离子浓度、血浆醛固酮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8、-2.58,P=0.00、0.01)。

结论

≥60岁肾上腺腺瘤患者以无功能性腺瘤为主,其中醛固酮腺瘤患者腺瘤皮质激素分泌水平及低血钾程度较30~50岁患者低,但合并心脑血管损害比例较高。小部分无功能性腺瘤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可从手术治疗中获益。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引流装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论文检测系统、万方数据库,收集2015年1月之前发表的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引流装置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邵逸夫医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同一团队开展的66例LPD的临床资料,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58.7±10.3)岁,体重指数(23.5±3.9)kg/m2。术前有症状者45例;有上腹部手术史者6例,其中2例为腹腔镜胰腺手术后。结果66例患者中,接受腹腔镜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3例,LPD联合右半肝切除术1例,腹腔镜胃
20多年来,经直肠途径前列腺穿刺活检因其方便和低成本等优点一直是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主流,远多于经会阴途径活检。但经直肠途径活检也有其不足:存在前列腺前尖部盲区,易漏诊该部位肿瘤;有较高的脓毒血症发生风险。而经会阴途径活检在这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前列腺前尖部肿瘤阳性率高;可准确地评估肿瘤体积并进行Gleason评分;提供前列腺癌病灶空间分布;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大体病理一致性好;低感染率,适
外科手术是肝细胞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肝部分切除术及肝移植。肝细胞癌外科治疗方式的进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即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为晚期肝细胞癌且残余肝体积较小的患者带来希望;腹腔镜肝切除术和机器人肝切除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肝切除术遵从解剖性还是非解剖性应视患者情况而定;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精确评估确保了极量肝切除术的成功;对肝移植美国器官共享网络规则的进一步探讨促进了Uni
期刊
期刊
期刊
脑功能区手术要求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病灶,因此,准确定位功能区尤为重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具有使用广、易掌握、非侵袭等优势,但语言fMRI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语言fMRI需根据个体情况选用相应的激活任务,包括动词产生、图片命名、词语辨识、词语产生等。fMRI定位语言区的有效性依然欠佳,可通过选用多种任务提高其灵敏度。应用静息态fMRI定位语言区和深化fMRI对汉语语言区
目的评价腘动脉瘤PAA(PAA)腔内修复的效果和其治疗经验。方法对2006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修复的9例PA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55~84岁,平均(66±15)岁。无症状PAA患者3例,有症状者6例。患者术前均完成CT血管造影检查。9例患者包含10个PAA,动脉瘤平均直径为3.9 cm(2.1~8.2 cm)。结果9例
目的探讨胸腔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诊治新模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55例发生胸腔内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7±6)岁。原发病为食管中段癌42例,食管下段癌11例及贲门癌2例。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31例患者接受传统诊治方法(传统组),在怀疑吻合口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