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图从“趣”“新”“恒”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激发学生进行旧物改造的兴趣“火花”,让小学生主动想去表现,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探索旧物改造在美术教育中的推动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废物利用;创意兴趣
美术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废物利用”活动不仅跟教材中诸多教学内容贴近,而且跟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这一活动能促进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
一、巧手改造,以“趣”为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知、情、意、行交融,引起情感共鸣,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兴趣。如把美术“展览馆”移进美术教室。例如:笔者执教“废弃物造型”一课时,布置了一个小型的“废旧物DIY展”,并设计出“参观券”,还在现场设立“有奖竞猜”活动,“展览”活动让学生犹如置身美术馆中,他们的眼中满是欣喜,这样的活动设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奖竞猜”活动更是巧妙地向学生传递了学习信息,让他们在积极的状态下完成了自学,激起了创作的兴趣。
2.引导探究,巩固兴趣。(1)材料探究。“旧物改造”活动就是收集各类被我们丢弃或忽视的生活物品,发现这些废旧物上独特的图案、色彩、形状、肌理等特性,再进行加工、改造,让废旧物重放异彩。材料的探究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材料适宜再次或多次利用和创作的价值。(2)方法探究。“旧物改造”的设计构思过程要求“因物而创”,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清晰,抽象思维较模糊,所以笔者认为要先渗透“渔”法——“授之以渔”,为创作兴趣“保鲜”。一是“借形”法,借用某些物象的外形特征,“仿制”成形。如根据螃蟹造型,将圆形的月饼盒子贴上大钳子,粘上八条腿制作成有趣的螃蟹玩具。二是联想法,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如用剩的彩色铅笔头,弃之可惜,我们可以利用它丰富的色彩进行联想,将其锯成一小截,挖空笔芯,只需简单的排列组合,最后用细麻绳串连,就能变出一条炫丽多彩的手链。
3.适时激励,强化兴趣。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可采用多样形式,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同类作品可评价创意佳、制作佳、色彩佳等,相信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他人的好评时,学习信心会倍增。
二、妙想创意,以“新”为导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美术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作业时习惯“依葫芦画瓢”——临摹书上的示范画,即使在教师一再的启发强调下,他们的作业还是显得单调、乏味。要想让学生在制作中与众不同,可以从多样材料尝试、多种技法选择、多种主题表现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创新。
1.同样的材料,引导追求技法上的创新。如果我们搜集到大量相同的材料,只要在技法上有创新,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例如:很多家庭的废旧光盘,绝大多数人选择的处理途径往往是丢弃或置之不理,但如果将多张光盘的上下打上小孔,用绳子串联,再贴上不干胶,马上会变出漂亮的挂式相框。又如:把光盘进行有序粘连能形成个性花盆,裁剪拼贴一下更能变出有趣的挂饰等。
2.同样的主题创意,引导追求材料上的创新。创意表现中除了可以在技法上突破外,在材料的开发上也有很大的空间,学生只要留意并大胆创意,也能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如用废旧物来表现人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课前观察,了解同伴的状态,再让学生围绕准备的“废弃材料”——叶子、一次性杯子、瓶盖等展开讨论分析,看哪些材料适合做人物的哪个部分。结果很有意思,有的学生利用各类树叶的形状拼贴完成了一幅《喂鸡图》,有的学生用铁丝穿上瓶盖做了个《大步向前》的图案,虽然都是围绕着身边的事物展开,但是一幅幅作品在表现力和想象力上截然不同,真正体现了学生独特的风格创意。
3.同样的技法创意,引导追求表现上的创新。如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纸条的穿编技法后,怎么编才能让造型更加美观?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大胆想象,作品会“大放异彩”,如向日葵花盘造型、小鱼鱼鳞造型等。如橙色和黄色的纸条搭配色彩就和谐自然,红色和绿色的纸条搭配色彩就强烈鲜明……这样表现上的创新追求使作品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三、变废为宝,以“恒”为主
1.巧设“擂台”。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立“变废为宝”展览区,让学生通过“参赛”的形式来展现自己“旧物改造”的成果。“擂台”展示不光能为学生呈现出具像的作品造型,竞争的形式更能刺激学生积极的操作欲望。通过交流欣赏,学生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里发现自己的不足。
2.节日互动。节日时互赠礼物本是交往过程中表达祝福和心意的一种方式,但是因为受家庭经济条件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中出现了攀比现象,其实像这样拥有“价值标签”的礼物,早已失去它原有的意义。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小学生利用自己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来表达心意,别出心裁地自制小礼物会更让人感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旧物改造为依托,发展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不但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深受学生喜欢,能达到寓美术教育于无形,润物无声、踏雪无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周宏春.变废为宝:中国资源再生产业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美术教学;废物利用;创意兴趣
美术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废物利用”活动不仅跟教材中诸多教学内容贴近,而且跟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这一活动能促进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
一、巧手改造,以“趣”为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知、情、意、行交融,引起情感共鸣,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兴趣。如把美术“展览馆”移进美术教室。例如:笔者执教“废弃物造型”一课时,布置了一个小型的“废旧物DIY展”,并设计出“参观券”,还在现场设立“有奖竞猜”活动,“展览”活动让学生犹如置身美术馆中,他们的眼中满是欣喜,这样的活动设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奖竞猜”活动更是巧妙地向学生传递了学习信息,让他们在积极的状态下完成了自学,激起了创作的兴趣。
2.引导探究,巩固兴趣。(1)材料探究。“旧物改造”活动就是收集各类被我们丢弃或忽视的生活物品,发现这些废旧物上独特的图案、色彩、形状、肌理等特性,再进行加工、改造,让废旧物重放异彩。材料的探究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材料适宜再次或多次利用和创作的价值。(2)方法探究。“旧物改造”的设计构思过程要求“因物而创”,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清晰,抽象思维较模糊,所以笔者认为要先渗透“渔”法——“授之以渔”,为创作兴趣“保鲜”。一是“借形”法,借用某些物象的外形特征,“仿制”成形。如根据螃蟹造型,将圆形的月饼盒子贴上大钳子,粘上八条腿制作成有趣的螃蟹玩具。二是联想法,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如用剩的彩色铅笔头,弃之可惜,我们可以利用它丰富的色彩进行联想,将其锯成一小截,挖空笔芯,只需简单的排列组合,最后用细麻绳串连,就能变出一条炫丽多彩的手链。
3.适时激励,强化兴趣。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可采用多样形式,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同类作品可评价创意佳、制作佳、色彩佳等,相信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他人的好评时,学习信心会倍增。
二、妙想创意,以“新”为导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美术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作业时习惯“依葫芦画瓢”——临摹书上的示范画,即使在教师一再的启发强调下,他们的作业还是显得单调、乏味。要想让学生在制作中与众不同,可以从多样材料尝试、多种技法选择、多种主题表现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创新。
1.同样的材料,引导追求技法上的创新。如果我们搜集到大量相同的材料,只要在技法上有创新,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例如:很多家庭的废旧光盘,绝大多数人选择的处理途径往往是丢弃或置之不理,但如果将多张光盘的上下打上小孔,用绳子串联,再贴上不干胶,马上会变出漂亮的挂式相框。又如:把光盘进行有序粘连能形成个性花盆,裁剪拼贴一下更能变出有趣的挂饰等。
2.同样的主题创意,引导追求材料上的创新。创意表现中除了可以在技法上突破外,在材料的开发上也有很大的空间,学生只要留意并大胆创意,也能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如用废旧物来表现人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课前观察,了解同伴的状态,再让学生围绕准备的“废弃材料”——叶子、一次性杯子、瓶盖等展开讨论分析,看哪些材料适合做人物的哪个部分。结果很有意思,有的学生利用各类树叶的形状拼贴完成了一幅《喂鸡图》,有的学生用铁丝穿上瓶盖做了个《大步向前》的图案,虽然都是围绕着身边的事物展开,但是一幅幅作品在表现力和想象力上截然不同,真正体现了学生独特的风格创意。
3.同样的技法创意,引导追求表现上的创新。如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纸条的穿编技法后,怎么编才能让造型更加美观?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大胆想象,作品会“大放异彩”,如向日葵花盘造型、小鱼鱼鳞造型等。如橙色和黄色的纸条搭配色彩就和谐自然,红色和绿色的纸条搭配色彩就强烈鲜明……这样表现上的创新追求使作品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三、变废为宝,以“恒”为主
1.巧设“擂台”。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立“变废为宝”展览区,让学生通过“参赛”的形式来展现自己“旧物改造”的成果。“擂台”展示不光能为学生呈现出具像的作品造型,竞争的形式更能刺激学生积极的操作欲望。通过交流欣赏,学生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里发现自己的不足。
2.节日互动。节日时互赠礼物本是交往过程中表达祝福和心意的一种方式,但是因为受家庭经济条件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中出现了攀比现象,其实像这样拥有“价值标签”的礼物,早已失去它原有的意义。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小学生利用自己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来表达心意,别出心裁地自制小礼物会更让人感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旧物改造为依托,发展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不但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深受学生喜欢,能达到寓美术教育于无形,润物无声、踏雪无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周宏春.变废为宝:中国资源再生产业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