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小班幼儿具有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好动等特点,如果没有良好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实施。教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小班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好习惯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养成,而坏习惯一旦养成,则矫正就十分困难。
关键词: 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培养途径
对幼儿园班级来说,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常规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教学小班的体会。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教师的爱不止这些,还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上。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常规。如我班一位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不愿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说话,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在组织活动时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感到害怕,还把我当成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响应,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特点,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户外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他们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方面,对幼儿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早点时,桌上、地上全是馍馍渣,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东西时经常表扬那些吃得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小朋友吃东西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点馍馍渣也没有,他吃得多香啊”。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吃着,生怕馍馍渣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东西掉到桌上。”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幼儿的常规培养是建立在幼儿亲自体验基础上的,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即使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喝。要求幼儿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就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假如午睡室十分安静,则想讲话的幼儿会打消讲话念头。
六、培养幼儿要重视家园配合。
特别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在园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要家园一致,明确孩子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习惯。只要家园配合好,幼儿就能培养出良好、稳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与家长积极配合,达成培养共识,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人民教育,2006(11).
关键词: 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培养途径
对幼儿园班级来说,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常规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教学小班的体会。
一、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大、小便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教师的爱不止这些,还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上。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常规。如我班一位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不愿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说话,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在组织活动时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感到害怕,还把我当成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响应,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特点,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户外游戏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他们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得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方面,对幼儿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小班幼儿在吃早点时,桌上、地上全是馍馍渣,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东西时经常表扬那些吃得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某某小朋友吃东西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点馍馍渣也没有,他吃得多香啊”。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吃着,生怕馍馍渣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东西掉到桌上。”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幼儿的常规培养是建立在幼儿亲自体验基础上的,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力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即使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喝。要求幼儿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就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假如午睡室十分安静,则想讲话的幼儿会打消讲话念头。
六、培养幼儿要重视家园配合。
特别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无论孩子的身心发展或行为习惯培养都应由幼儿园负责,极少甚至从不过问孩子的在园行为表现,更有甚者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幼儿园。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家庭教育是终生的,幼儿园教育是暂时的。家长要密切、主动地配合教师实施教育计划,正确要求和教导孩子,创造条件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如对孩子生活、学习的要求,要家园一致,明确孩子的生活准则,培养其良好习惯。只要家园配合好,幼儿就能培养出良好、稳定的常规。
总之,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与家长积极配合,达成培养共识,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环境,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李志强.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人民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