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们探讨最多的莫过于阅读教学、语法教学、写作教学等。平时开设的公开课也多围绕这些方面。而听力教学却是英语教学中长期忽略的一个方面。当然看到这儿有人一定会反对: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听力训练;我们每天都给学生练听力;我们每周都上听说课;我们也给学生进行听力指导等等。但笔者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听力教学应是老师如何有效地教,学生应如何丢开对听力的恐惧而有效地学。教师应该探索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展开听力教学。
随着社会对现代教育的高效性、科学性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的课堂成了广大教师探索的目标。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是当前教师们使用较多的教学模式。当然我们熟知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灵活搭配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衔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在这些模式中占有首要地位的莫过于启发式教学。那么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它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相结合呢?我们教师想要实现灵活运用这一模式方法的前提就是透彻地了解它。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由此而来。而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也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要提供现成的答案。两千多年来,后人一直秉承着孔子的教导,在教育上探寻着启发式的教学,并把它应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那我们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是否有必要用启发式教学呢?
有人会说,高中英语中的听力教学最实用的就是让学生多听、多练,老师在音节的连读弱读上给予指导就可以了。听力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训练。听力的提高在于学生自己听而不是老师的教,基本没有必要去启发学生进行什么思考。因此当我们上听力课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多采用先提问,再把听力材料放给学生听,然后学生回答问题的步骤。如果学生听不懂的话,就再放几遍,直到学生听懂为止。
最近在备一节听力课时笔者也打算这样操作,但备完课之后,却发现如果这样上,许多学生只是听懂了几段材料,并没有学到一些技巧,对以后的听力也并无太大的帮助。笔者进行了反思,我们总认为学生听懂了材料,课堂的教学内容就完成了,但这节课给学生以后听力能力的提升带来多大的帮助往往是我们所忽略掉的。反思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听力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一些东西,使他们能够扎实地掌握一些听力的技能,从而在上过一节听力课后,他们的听力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呢?以笔者的这节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辨别听力材料中的场景,人物关系,及其所涉及到的一些细节问题。在最初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重点放在场景材料的选取,人物关系的选择上。打算让学生听几段对话,判断所涉及的场景。这些场景都是笔者认为比较常见的,或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然后让学生总结这些场景对话中所常用的词汇。乍看步骤比较连贯,也给了学生自己的思考空间,但总觉得哪里差了点什么。在反复思考后发现,如果这样操作,学生的思维只会围绕着笔者所选取的几段材料上,被材料牵着走,如果以后听到其他材料,还是很难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灵活运用,那上这节课的意义又有多大呢?
在反复思考后,笔者决定先启发学生的思维。首先让学生思考总结哪些场景经常出现在自己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这些场景常涉及到哪些关键的词汇、句子,即:他们是通过什么线索来做出判断。这些场景是学生经常听到的,但要总结齐全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空间。从而做到“道而弗牵”,开导学生思维,但并不牵着学生走;“强而弗抑”给学生较高的目标,但不至于让他们无从下手,而导致灰心恐惧;“开而弗达”。在学生总结出来之后,让他们听几段涉及判断场景的对话,实际运用他们前面所思考出来的知识。如果学生出现判断困难,笔者就对令学生辨别困难的场景进行指导,并在指导的基础上拓展,这些场景还会有什么样的关键词句。如饭店这一场景会出现诸如:tip, It will be my treat. book, menu, go Dutch这样典型的具有文化色彩的词汇句式。这样学生对于这些场景印象更为深刻,在以后的练习中也能够学以致用。在学生积累了关于场景的词汇词条后,对这类场景类的听力材料的恐惧心理会减少很多,然后再放一段听力材料,让学生辨别场景及对话中的人物关系。一方面是巩固前面知识,另一方面是引出下面学生要思考的要点。跟前一环节一样,由学生自己思考总结与人物关系有关的关键词条有哪些。这样在每一环节之前,都可以先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给学生训练。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练习,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深,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一定会逐步地提高。
随着社会对现代教育的高效性、科学性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的课堂成了广大教师探索的目标。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是当前教师们使用较多的教学模式。当然我们熟知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灵活搭配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衔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在这些模式中占有首要地位的莫过于启发式教学。那么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它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相结合呢?我们教师想要实现灵活运用这一模式方法的前提就是透彻地了解它。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由此而来。而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也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要提供现成的答案。两千多年来,后人一直秉承着孔子的教导,在教育上探寻着启发式的教学,并把它应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那我们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是否有必要用启发式教学呢?
有人会说,高中英语中的听力教学最实用的就是让学生多听、多练,老师在音节的连读弱读上给予指导就可以了。听力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训练。听力的提高在于学生自己听而不是老师的教,基本没有必要去启发学生进行什么思考。因此当我们上听力课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多采用先提问,再把听力材料放给学生听,然后学生回答问题的步骤。如果学生听不懂的话,就再放几遍,直到学生听懂为止。
最近在备一节听力课时笔者也打算这样操作,但备完课之后,却发现如果这样上,许多学生只是听懂了几段材料,并没有学到一些技巧,对以后的听力也并无太大的帮助。笔者进行了反思,我们总认为学生听懂了材料,课堂的教学内容就完成了,但这节课给学生以后听力能力的提升带来多大的帮助往往是我们所忽略掉的。反思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听力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一些东西,使他们能够扎实地掌握一些听力的技能,从而在上过一节听力课后,他们的听力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呢?以笔者的这节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辨别听力材料中的场景,人物关系,及其所涉及到的一些细节问题。在最初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重点放在场景材料的选取,人物关系的选择上。打算让学生听几段对话,判断所涉及的场景。这些场景都是笔者认为比较常见的,或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然后让学生总结这些场景对话中所常用的词汇。乍看步骤比较连贯,也给了学生自己的思考空间,但总觉得哪里差了点什么。在反复思考后发现,如果这样操作,学生的思维只会围绕着笔者所选取的几段材料上,被材料牵着走,如果以后听到其他材料,还是很难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灵活运用,那上这节课的意义又有多大呢?
在反复思考后,笔者决定先启发学生的思维。首先让学生思考总结哪些场景经常出现在自己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这些场景常涉及到哪些关键的词汇、句子,即:他们是通过什么线索来做出判断。这些场景是学生经常听到的,但要总结齐全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空间。从而做到“道而弗牵”,开导学生思维,但并不牵着学生走;“强而弗抑”给学生较高的目标,但不至于让他们无从下手,而导致灰心恐惧;“开而弗达”。在学生总结出来之后,让他们听几段涉及判断场景的对话,实际运用他们前面所思考出来的知识。如果学生出现判断困难,笔者就对令学生辨别困难的场景进行指导,并在指导的基础上拓展,这些场景还会有什么样的关键词句。如饭店这一场景会出现诸如:tip, It will be my treat. book, menu, go Dutch这样典型的具有文化色彩的词汇句式。这样学生对于这些场景印象更为深刻,在以后的练习中也能够学以致用。在学生积累了关于场景的词汇词条后,对这类场景类的听力材料的恐惧心理会减少很多,然后再放一段听力材料,让学生辨别场景及对话中的人物关系。一方面是巩固前面知识,另一方面是引出下面学生要思考的要点。跟前一环节一样,由学生自己思考总结与人物关系有关的关键词条有哪些。这样在每一环节之前,都可以先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给学生训练。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练习,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深,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一定会逐步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