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拥有丰富的词汇,是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都不是。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看法:学习作文,就是掌握一些作文的技巧。这未免偏颇,笔者认为作文就是是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过程。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对生活的感受是作文的基础。为什么同样是写一个题目,有的人可以写得很充实,有的人却感叹生活单调,缺少色彩,认为没啥可写?笔者认为区别就在于对生活感受能力的高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以开放的思想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与生活亲密接触,捕捉写作材料,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使作文变得新鲜、有趣,学生想写、乐写,并逐步成为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一、热爱生活——作文的前提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个取之不竭的写作题材库。孩子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个体,理应让他们融入社会——你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接触、感受、领悟、认识社会。学生的作文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对社会的这种感悟与认识。作文要能充分表达孩子对生活的理解,表白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求得孩子们纯真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的作文教学理念终将使孩子们的作文变得富有童趣而真实,充满生气而富有活力,因此要让学生对生活有热情。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艺术家用大理石雕刻仙女的像。这位艺术家一凿一凿地精心雕刻,将全部的感情倾注于这位仙女的身上。当凿完最后一凿时,雕像竟然活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一个作品要获得成功,就要求作者对于所表现的对象,充满热情。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写好文章,就必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如何去投身生活、拥抱生活呢?
1.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活动是多方面的,植树、打扫卫生、给邻居做好事、加入兴趣小组、参与文体竞赛等。可是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总是把自己关在教室或家里,除了做功课,还是做功课,使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广阔天地。其结果,作文的源头活水给堵住了。打开学生优秀作文选,那些生动的新鲜的独特的故事,大多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得来的。最近读到一组热爱艺术的学生谈音乐的文章,这几篇文章,情文并茂,十分成功。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呢?原因就是: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有益的艺术活动,所以他们对艺术有着特别强的感受力,也就为写出好文章打下了基础。
2.走出校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观访问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有走出校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参观访问,广听博闻,增长见识,在头脑里留下许多难以望怀的小故事。有了这些,作文就有了素材。一位作家这样说过:“人的生活就像条河,没有经历就像干涸的河床没有水的流动。”同学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机会,满怀热情地到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去经风雨、见世面,去采掘生活的矿藏。
二、留心生活——作文的基础
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就是生活,关键是要用你的慧眼对生活进行零距离观察,从生活中留心素材,积累素材。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道路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渐渐变绿,充满生机;马路上的交警不论严寒酷暑,为我们指挥交通……还可以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表象,所以习作无从下笔。
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小题材,让留心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留心生活的同时,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自己的情去感受,用自己的爱去认识生活。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了,也就会有写作的“泉源”,那写作的“溪水”还能不欢快地流淌吗?
三、思考生活——作文的升华
学生留心了生活、也观察了生活,但却写不出很精彩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去思考生活,没有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通过留心观察,认识、了解了一些事物,但是没有思考、没有真情实感,思想贫乏、空洞。而《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在讲解完课文后,让学生就教材的某个或几个问题再作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考。学生凭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再根据自己及周围的生活情境,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感受和思考社会、人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合理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新的佳作来。比如可以让学生改编课本剧、排演课本剧、改写故事结局、续写新的故事、创造新的寓言童话等。
比如一个学生的日记:“今天我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许多人围在一起,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婴儿被遗弃在地上。这个婴儿被花布包包着,很可怜,而周围的人都说这小孩父母狠心。”这只能算是留心或观察了生活,但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后来我让他对观察到的进行思考,加入自己的感想。后来他接着写道:“这是一个多么无辜而可怜的小家伙,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可是命运却将她丢弃在路旁,她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狠心呢?回想起来,我要比她幸运多了,我的爸妈是那么疼爱我,关心我,我真该好好学习,将来……”这样一来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
总之,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你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就积累不起写作所应有的生活素材,也熔铸不出写作必备的充实的感情,你的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作文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生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应该遵循“让作文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的作文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马渠中学
对生活的感受是作文的基础。为什么同样是写一个题目,有的人可以写得很充实,有的人却感叹生活单调,缺少色彩,认为没啥可写?笔者认为区别就在于对生活感受能力的高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以开放的思想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与生活亲密接触,捕捉写作材料,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使作文变得新鲜、有趣,学生想写、乐写,并逐步成为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一、热爱生活——作文的前提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个取之不竭的写作题材库。孩子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个体,理应让他们融入社会——你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接触、感受、领悟、认识社会。学生的作文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对社会的这种感悟与认识。作文要能充分表达孩子对生活的理解,表白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求得孩子们纯真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的作文教学理念终将使孩子们的作文变得富有童趣而真实,充满生气而富有活力,因此要让学生对生活有热情。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艺术家用大理石雕刻仙女的像。这位艺术家一凿一凿地精心雕刻,将全部的感情倾注于这位仙女的身上。当凿完最后一凿时,雕像竟然活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一个作品要获得成功,就要求作者对于所表现的对象,充满热情。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写好文章,就必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如何去投身生活、拥抱生活呢?
1.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活动是多方面的,植树、打扫卫生、给邻居做好事、加入兴趣小组、参与文体竞赛等。可是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总是把自己关在教室或家里,除了做功课,还是做功课,使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广阔天地。其结果,作文的源头活水给堵住了。打开学生优秀作文选,那些生动的新鲜的独特的故事,大多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得来的。最近读到一组热爱艺术的学生谈音乐的文章,这几篇文章,情文并茂,十分成功。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呢?原因就是: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有益的艺术活动,所以他们对艺术有着特别强的感受力,也就为写出好文章打下了基础。
2.走出校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观访问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有走出校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参观访问,广听博闻,增长见识,在头脑里留下许多难以望怀的小故事。有了这些,作文就有了素材。一位作家这样说过:“人的生活就像条河,没有经历就像干涸的河床没有水的流动。”同学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机会,满怀热情地到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去经风雨、见世面,去采掘生活的矿藏。
二、留心生活——作文的基础
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就是生活,关键是要用你的慧眼对生活进行零距离观察,从生活中留心素材,积累素材。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道路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渐渐变绿,充满生机;马路上的交警不论严寒酷暑,为我们指挥交通……还可以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表象,所以习作无从下笔。
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小题材,让留心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留心生活的同时,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自己的情去感受,用自己的爱去认识生活。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了,也就会有写作的“泉源”,那写作的“溪水”还能不欢快地流淌吗?
三、思考生活——作文的升华
学生留心了生活、也观察了生活,但却写不出很精彩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去思考生活,没有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通过留心观察,认识、了解了一些事物,但是没有思考、没有真情实感,思想贫乏、空洞。而《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在讲解完课文后,让学生就教材的某个或几个问题再作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考。学生凭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再根据自己及周围的生活情境,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感受和思考社会、人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合理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新的佳作来。比如可以让学生改编课本剧、排演课本剧、改写故事结局、续写新的故事、创造新的寓言童话等。
比如一个学生的日记:“今天我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许多人围在一起,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婴儿被遗弃在地上。这个婴儿被花布包包着,很可怜,而周围的人都说这小孩父母狠心。”这只能算是留心或观察了生活,但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后来我让他对观察到的进行思考,加入自己的感想。后来他接着写道:“这是一个多么无辜而可怜的小家伙,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可是命运却将她丢弃在路旁,她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狠心呢?回想起来,我要比她幸运多了,我的爸妈是那么疼爱我,关心我,我真该好好学习,将来……”这样一来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
总之,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你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就积累不起写作所应有的生活素材,也熔铸不出写作必备的充实的感情,你的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作文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生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应该遵循“让作文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的作文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马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