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礼:一家三代支书的奋斗史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ei411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因为难,所以觉得慢。我们就是老牛耕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走。”4月4日,记者在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胜利村见到了年已八旬的王章礼老支书。他一双相糙的手,褶皱密布,突起的筋络像纠缠的枯藤。就是这双手,带领着村民凿穿绝壁开天渠,挖山修路,在艰难的岁月里一步步向前。
  自上世纪70年代担任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胜利村支书后,王章礼带领村民用7年凿穿绝壁开天渠,村民顿顿有了白米饭,户户米缸从此有了余粮;20年挖山打通11公里出村路,村民摆脱祖祖辈辈吃望天饭的日子;15年一家三代扎根山村带领村民甩掉贫困帽,走上小康路。
  王章礼用一生的行动践行誓言
  在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胜利村的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曲着一条人工“天渠”,这条“天渠”被胜利村百姓誉之为“生命线”。提起这条“天渠”,那曾是一代人永难磨灭的记忆,重拾那段岁月,使人感慨万千。当年,王章礼和大儿子王大洪带头悬挂在200多米高的山崖上,一錘一锤,一钎一钎向绝壁开凿。他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收工,逢山凿石,遇沟架渡槽,斩荆棘、碎大石,依靠双手苦苦支撑,一米一米艰难向前推进。王章礼说:“共产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困难再危险都要上。”
  1980年冬,一条挂在一千多公尺高的悬崖边上的水渠贯通,胜利村缺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看到“天渠”之水汩汩地流进了自家院子,流到了干旱的庄稼地,捧起用生命换来的水,有的村民哭了。第二年,胜利村百姓在旱地上破天荒的种出了稻子,亩产达800斤,从此打破了“七百亩地无水源,想吃白米难上难”的天规。就王章礼一家来说,6亩田的产量就翻了一番,那年收成近5000多斤稻谷,这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再回首那段岁月,众多细节已被时光的洪流带走,王章礼喃喃地念着:“老了,好多东西都不记得了。”岁月从王章礼记忆中抹去的事情越来越多,然而,为了绝壁开渠,村里两名20多岁的小伙儿因此牺牲,而他也因为修水渠,疏于对孩子的照顾,以至于12岁的小儿子在放牛时滑下绝壁身亡。这成了王章礼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痛。
  世代接棒改变命运的天渠
  痛归痛,生活还得继续,生产还得继续,发展还得继续。“要想改变命运,真的是不能停,不能停。”刚引来水,王章礼又开始计划修路。那年他50岁。
  当年,胜利村9个村民组出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左边7公里长的凤凰路,一条是右边4公里长的鹰子岩路,每条路都非常陡峭狭窄。1984年开始,每年农闲,王章礼就与大儿子王大洪每人带一个工作组分别到凤凰岩和鹰子岩路开山修路。经过14年的努力,王章礼父子带领村民打通了7公里毛坯公路。这时担任胜利村支部书记26年的王章礼光荣退休了,王大洪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接过父亲的担子,王大洪决心要修通出山路,而剩下的都是芭蕉岩等最危险的地方,单凭人力根本无法施工。
  王大洪从正安县请来师傅和雇到手提式风钻机来凿山开路。然而,当师傅带着风钻机来到芭蕉岩,看见深不见底的山谷,风钻机师傅不敢下去了。王大洪二话没说,让风钻机师傅将操作技术教给他,把麻绳绑上背篼,背篼从悬崖顶部降到半山腰,王大洪站在背篼里,用钻机钻起了炮眼,彼时,千米悬崖就在他脚下。
  到2004年初,胜利村9个村民组入组路全部建成通车。眼下,胜利村出山的公路正在硬化,还有最后一公里,这路就能到王章礼的家门口。
  接力谋脱贫 荒坡变金山
  2003年,62岁的王大洪也退了下来,胜利村改为当阳村,王章礼的小儿子王大生当选为当阳村主任,2017年,王章礼的孙子、王大洪的儿子王旭当选为胜利产业支部副书记。他们又接力担负起脱贫产业建设的重任,带领乡亲决战脱贫,誓把荒坡变金山。
  王章礼一家三代,带领村民先后建立起烤烟基地200多亩、白茶2300亩,办起了养殖场,全村68户贫困户,每户都有了—万元以上的产业支撑。
  清晨一场春雨过后,山脉深处云雾缭绕,茫茫茶山若隐若现。我知道,四周群山是他的脊梁,深深的犁沟印着他岁月的痕迹。他的汗水曾烫伤这片热土,他的皱纹堆起了这片土地的未来……
其他文献
1月30日,云岩区老年大学时装队学员编排的《幸福蝴蝶飞》时装表演受邀参加贵州电视台2018年春晚节目录制活动。  《幸福蝴蝶飞》作为《民族的秘密》篇章内容之一,所呈现的是贵州少数民族风格的时装表演系列。学员们身着十多种经过美化改造的不同样式苗族服饰、帽子,在舞台上用优雅的舞姿展示了苗族服饰的美丽。  “幸福蝴蝶”有幸飞上了贵州省春晚舞台,展示了老年人的独特魅力,表现了新时代老年人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期刊
為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黔南州委离退局结合实际,组织引导“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劳模、老教师)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争当“五员”(政策宣传员、校外辅导员、矛盾调解员、民情联络员、科技特派员),为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农村的发展与和谐稳定出力支招。  目前,全州共有2045名离退休干部参与到“五老五进当五员”活动中,718名“五老”组建思想道德宣
期刊
目前,我国离退休干部人数已近2000万。无论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坚守,还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姿态,很多领导干部为“退而不休”做了完美的注脚。但也有少数人把“发挥余热”变成“利用余威”,大搞权力寻租,不仅晚节不保,还严重污染了政治生态。  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斯鑫良退休后四处插手地方事务,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原巡视员汤耀治在返聘期进行权色、钱色交易,中央对外联络部四局原局长曹白隽“退休后违规从事与
期刊
贵州省老干部局长会议召开后,在全省老干部工作者中引发热议。大家斗志满怀,干劲十足,纷纷表示,李邑飞部长和孙拥辉局长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下一步工作中,要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以牢记使命之心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以敬爱致恭之情服务好老干部,奋进新时代,扬帆新征程,实现新跨越。  省委办公厅人事处(离退处)处长赵成玉:  2018年,我们将在省委秘书长办公会领导下,认真贯彻此次全省老干局长会议精神,
期刊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文化养老”逐渐成为社会养老服务机制的左膀右臂。针对这一现状,织金县委离退局积极探索文化养老服务新模式。以“爱家乡.颂织金”活动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为契机,统筹协调关工委、老年大学、老体协、老龄办等老字号单位,将文化养老服务“新模式”向社区和各有关街道延伸,打造区域老年文化养老教育、服务示范新名片。一是以“点”带“面”完善文化养老基地建设。二是对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
期刊
20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他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他的思想贯穿在中国大地上。  这个拥有一把浓密大胡子的人,是马克思。他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时间轴 伟人诞生,伟大思想生根  200年前,一位伟大人物诞生。  1818年5月5日,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在德国边境小城特里尔出生。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
期刊
50年前——1968年12月22日,毛澤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数以百万计的城镇青年毅然而又难舍地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城市,奔向祖国的山区,奔向祖国的边疆,在那里挥洒青春的汗水。  “老三届”(1966级、1967级、1968级三届初、高中学生)是知青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大都出
期刊
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老三届”却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气势,为历史留下可供评说,且有自己丰富传奇的独有经历。  “老三届”,命中注定是含有沧桑感的一代,是道路曲折卻依然探索前行的一代,是狂热与消沉、惶惑与挣扎、失败与成功、泪水与欢笑交织的一代,是与共和国的历史荣辱共存、脉搏共存的一代。  苦难悲壮的经历  “老三届”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儿女,他们诞生在共和
期刊
脱贫攻坚老同志群英谱  “陋室寒窗聚笑脸,质朴山娃愚换贤;今日勤度花甲时,他日结满幸福花。”“我绿化荒山的初衷并非索取。而是想改善一下生态环境。”“共产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困难再危险都要上。”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一份份坚定的决心,在贵州高原大地上,开出一朵朵明亮鲜艳的“脱贫攻坚”之花。老同志们理想坚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扎根基层、只争朝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崇高精神,令人敬佩学习。  “拼
期刊
省直  贵州省直工委 1月10日,贵州省直工委组织31名老同志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了“弘扬贵州精神·讲好贵州故事”为主题的迎新年联欢活动。活动通报了2017年老干支部工作情况和2018年工作安排;通报了省直机关老年人体育协会、省直机关老年人协会表彰决定;向获得“2012年至2017年贵州省直机关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的省直工委、获得“省直机关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