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亲搓一回“热水背”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的我,每到冬天,最怕的便是洗澡。
  那时乡下根本没澡堂,人们冬日里洗澡,都会在冰冷的土坯房子里,放上一个澡盆,再朝里面倒入一脸盆热水,便开始脱衣洗了。由于缺少阻止热量散失的措施,热水很快便会凉去,因此澡要洗得快,否则就会冻得直哆嗦。
  小时候我身体很瘦弱,因此特怕冷,于是常以各种理由,坚决拒绝在寒冷的冬日里,光着身子,坐在“露天”的澡盆里洗澡,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愿勉强洗一次,因此常有人对我讥笑道:“你身上都快长虱子了!”
  大约在我5岁时,从未出过远门的父亲专门去了一次县城,帮我买回了一顶粉红色的洗澡帐——那种用塑料薄膜做成的,像不透气的蚊帐一般,能将整个澡盆罩在里面,以减慢热量朝外散失的速度。那是我们村里,不,应该是方圆几十里所有村里的第一顶洗澡帐吧,有了它,我不再像以前那般抵触洗澡了。
  但很快,我发现洗澡帐也有不足,脱了衣服进去和光着身子出来时依然会很冷。于是父亲便帮我在洗澡帐内脱衣服,洗好后,再在里面穿好衣服,这样我就不冷了。
  可父亲却会冷,热气极易在洗澡帐的内壁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冷水雾,身体贴到上面会很冷。每次洗澡时,父亲就有意将自己裸露的身体贴在上面,以撑挡开冷水雾,这样我就不会碰到了。而且,一盆热水,父亲要跟我一起洗,他要先给我抹香皂,搓污垢,那时我皮肤上总是脏兮兮的,他就一点点地帮我搓,直到变得干干净净,虽然父亲也想搓快些,但又担心因此会伤着我的嫩皮肤,因此只能慢慢地搓,洗好后再帮我把衣服穿好,然后送出去。
  等他做完这一切,洗澡帐内的热气基本上没了,水也不热了,可父亲却要就着这些水匆匆给自己洗。当然,更没人给他搓背了。
  我到县城上高中,第一次在学校里看到了澡堂,里面暖乎乎的,一点儿都不冷,当时我就想,如果父亲也能来洗一洗该多好哇。
  在省城落户后,有一年冬天,父亲来看我,我带他去了一个室内大浴场,想让他好好泡个澡。一进到明亮、暖和、蓄满了热水的浴池里,父亲说的竟是:“这要烧掉多少捆柴,才能把这么一大池的水烧热呀。”
  我扶着70多岁的父亲,下到池子中,父亲感动地说:“真舒服,享儿子福了。”我给他搓背,却发现父亲的背上一点儿肉都没有,根根筋骨赫然鼓凸在外面,让人不忍心使劲去搓,父亲真的老了,我心中不禁产生一股悲凉,同时眼前浮现起儿时他给我在洗澡帐里搓澡的情形,“爸,我们慢慢洗,再也不用担心水会凉掉了。”我难过地说道。
  父亲转过脸,会意地朝我点了点头:“不怕,不怕了。我还从没洗过这么清闲、舒服的澡呢。”
  洗好后,我领着父亲坐下,帮他擦干身上的水,再一件件地将衣服递给他,时不时地帮他抬一下胳膊,挪一下腿,捋一捋衣角。时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只是我跟父亲互换了位置——他成了小孩,我成了大人。以前洗澡时父亲帮我,现在轮到我帮他了。
  从浴场出来,父亲显得很高兴,我说,你要是愿意来跟我们住,我周周带你来洗澡,父亲却应道:“家里还有好多牲口和田地要照料,等我老到干不了活了,再來你这儿泡澡。”那次回去后,父亲再也没有来过我这儿,也没能再泡一回澡,直至去世。
  在我们尚未成年时,父母总会无怨无悔,默默地帮扶着我们,并因此做出了很多的牺牲。等我们长大到有能力回报他们时,总想带着他们去体验一下很多美好的事物,可却发现,上天不一定会给我们这个机会,哪怕简单到如同我想多带父亲去几次澡堂,不慌不忙地给他搓一回不担心水会凉掉的“热水背”。
  原来,子欲孝而亲不在,果真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忧伤啊。
  (编辑 之之)
其他文献
中国人精神的崇高境界,关键在一个“和”字,用孔子的话说,那即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和”,是强调生命整体的和谐平衡。中国人遇事不走极端,追求精神的平和冲淡,不偏不倚,这使得中国人不具攻击性,有一种和平的性格。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性格,对人类和平做出过极大的贡献。  我们读诸子散文,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一主张,必有一相对的主张与之对峙。这种对峙,我将其视为一种纠偏,正因为
曾国藩向来清廉节俭,不贪权亦不贪钱,尤反行贿受贿的不良作风。  李鸿章新任官职时,曾请老师曾国藩一家去他府上吃饭,全家上下都非常高兴,可没过多久,曾国藩的两位女儿为争一条“新”裤子打了起来。两姐妹出门就靠这一条新衣撑点门面。姐姐说这条裤子是去年去伯母家,伯母看她衣裳破旧为她买的。小女儿争抢不过姐姐,在一旁泣不成声。曾国藩弯下身安慰小女儿:“宝贝,别哭,爸爸明年连任当官的话,再攒些钱给你们各买两大件
我们总在寻找,寻找一处能让我们的心安然下来的宁静之地,远离都市的繁华,远离纷扰的尘世,远离人间的烟火。总以为住在山上就能享受山的清净,住在云里,就能享受云的自由,住在树上就能享受树的清凉,殊不知真正的安宁跟你所处之地无关,而是内心保持的宁静,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是梦里遇见花开的欣喜。  真正的宁静不是来自于周围,而是来自于内心,心若宁静,便是最美好的时光。所以,静到深处,便是美到深处。  人来
我敬畏那些能走远路的人。  古代的文人,年轻时都会壮游天下。李白仗剑远游,据说还曾经杀过人,那就是做过剑侠的人了,难怪他的诗歌有一股逼人的豪气。杜甫的诗歌虽然沉郁顿挫,但一点也不萎靡,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人,却也可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杜甫就是这样的人。他年轻时壮游泰山,写了篇《望岳》,其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胸襟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行话说“人脉就是钱脉”,于是很多人想通过社交找人脉、找资源,或者想通过社交跻身名流圈,找到“贵人”,从而一跃而上,一飞冲天。  刘威麟当初也有这种想法,他曾经广结善缘、广交朋友,非常积极地去认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不停地参加各种活动、交换名片,后来有了几千张名片,手机也备了四部,每天电话不停地响,电话簿好几千个联络人,每逢过年过节短信收不完,他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事业做大了。当他真的要出来创业
当前,我们已身处信息社会,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每位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作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我们学校完善的硬件设施为教师拓展教学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基于这些因素,学校循着“实实在在搞培训,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原则,携全体教师一路探求,踏上了“网络化校本教研”之路。    “网络化校本教研”举措之一:教学常规管理重“四化”    1 校园信息公
希尔顿是美国旅馆业巨头,被人們称为旅店帝王。他1887年出生于新墨西哥一个荒凉的小镇上,由于家里有8个子女,父母为了养家糊口,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但全家人的日子仍然过得十分拮据。    希尔顿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目睹了父母的辛苦,很早就特别懂事。年幼的他不仅主动承担了很多家务,还想方设法打零工赚钱,邻居们都很喜欢这个勤奋的孩子,有时会把一些除草之类的杂活儿,特意留给他来做。  有一天,邻居约翰遇
割稻时给蜈蚣咬了一口,疼痛感像一条穿上針的线,直冲心脏而来,半臂立即麻痹,大惊且惶恐。邻田的乡亲闻声赶来,随手捋了一棵马齿苋,随手捏烂了,将其汁液并碎末给我敷上。我读金庸古龙不少,一般情况下,中了五毒之一,没有解药必死无疑。我有点怀疑他的“随意”,他也看懂了我的表情,笑道:“我打菜籽时,一天给咬了三次,敷都没敷。”  他点上一支烟,喷出一口,指指旁边说:“这是鱼腥草,也可以解毒;那边的那个你认识吧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一个叫人省心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成绩一塌糊涂,三番五次扬言不读了,对于这个原则性的问题,父亲并没有因为我的任性而妥协。每一次去学校看我,他都会偷偷地塞一点钱给我,给我买喜欢的书,给我买好吃的,给我买新衣服,我知道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鼓励我,不可以停下来。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亲对自己很苛刻,对我却很慷慨。  工作的时候,一个人在异乡,无依无靠的那种漂泊感,让我内心生出凄凉和孤单,
道家哲学,首先是“躁”或者说“动”的哲学。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按照这个观点,“动”或者“躁”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道家哲学承认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所以才有“反者道之动”这样高度抽象而精确的命题。事实上,当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候,他实际上也是在坦承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呀!  但是,老子又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并且明确指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