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的15例单节段CSR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颈椎MRI、三维CT及X线平片,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行VAS、JOA颈椎评分及NDI评估。至末次随访,测定颈椎生理曲度、病变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

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椎管内血肿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神经根松解满意。术后2 d,15例患者的VAS评分[(2.1±1.1)分]和NDI[(32.3±8.2)%]均较术前[分别为(6.2±1.4)分、(68.9±9.1)%]下降(均P<0.001),JOA颈椎评分较术前升高[(17.0±1.5)分、(12.7±1.6)分,P<0.05]。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7±5)个月(12~22个月)。随着随访时间推移,15例患者的VAS评分呈下降趋势、JOA颈椎评分呈上升趋势、NDI呈下降趋势(F值依次为157.604、306.701、47.309,均P<0.001)。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增加[(9.60±1.84)°、(7.93±1.53)°,t=-5.801,P<0.05],而病变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5例患者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3例、良1例、可1例。

结论

采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CSR的术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较好,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并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经颅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简称磁波刀)治疗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TDPD患者。所有患者采用磁波刀行主要症状侧的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分,以评价对震颤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1
期刊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额窦感染的病因以及采用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开颅术后额窦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显微外科联合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分析开颅术后额窦感染的可能病因、术中情况及疗效。结果20例患者术中均可见额窦引流通路堵塞,其中人工材料堵塞12例,骨质畸形愈合6例,瘢痕形成堵塞2例
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NPH)多见于老年人,特点是脑室扩大但脑脊液压力正常,以步态障碍、认知障碍及尿失禁三联征为主要症状,脑脊液分流术后症状可出现逆转。其中步态障碍是三联征中最先出现且最突出的症状,故术前步态评估将有助于临床医生诊断iNPH。近年来,国外对iNPH患者步态的客观定量评估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而国内依然以主观定性评估为主。本文主要对国外iNPH患者步态评估方法的进展及步态参数的特点进
期刊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初步分析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小脑缄默综合征(CM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6例小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根据MAYO诊所Darley诊断标准判断患儿是否发生CMS,并将其分为CMS组(3例)与非CMS组(13例)。同时纳入同期3名健康志愿儿童作为对照(健康对
目的探讨复杂脊髓脂肪瘤的临床分型、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4例)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199例)收治的403例复杂脊髓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病变,观察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根据病变手术前、后的影像学(MRI)特征、术中所见,403例复杂脊髓脂肪瘤可分为背侧型(51例)、过渡型(289例)和混杂型(6
目的探讨ADP-核糖基化样因子4C(ARL4C)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325例)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609例)的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45例来源于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胶质瘤手术标本,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
目的探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或同期行颅骨修补术继发大量硬膜外积液(EFC)的相关危险因素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钛网行颅骨修补术,且于修补术前或同期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9例。颅骨修补术后33例继发EFC,其中7例为症状性EFC(SEFC)。EFC患者均采用去枕平卧及增加补液量治疗;SEFC患者采用头皮穿刺钛网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以局部血管扩张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近几十年,多项研究分析了颅内动脉瘤和主动脉疾病的共病现象。主动脉疾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风险增加,反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主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同样增加。这一现象可能与心脑血管系统的胚胎发育异常、基因突变及其他危险因素相关。探究两者发病的相关性有助于对两类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预防。本文对两类疾病发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回顾,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