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植:人与自然的调解员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126051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植

  上世纪80年代,英国电视剧《达尔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荧屏上展示的神奇世界将一个小姑娘迷住了。她15岁就考入北京大学,走上了生物探险旅程。随后,她的身影出现在秦岭山脉深不可测的丛林里,也出现在《拯救大熊猫》《熊猫列传》等国内外纪录片的镜头下。她叫吕植,是中国首批投身生物保护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2020年,是中国开展野生熊猫科研保护工作40周年。从勤奋求学到教书育人,再到创立科研机构,吕植的成长过程折射出中国生态保护事业的变化与发展。

目标是去往别处的钥匙


  1981年的一天晚上,15岁的兰州姑娘吕植来到首都,成为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的新生。一进校门,她就被人带进36楼的宿舍,也带进八人共处的拥挤和吵闹里。
  更让她措手不及的是大学的课程。高考时,吕植报的是生物学专业。这份笃定里藏着太多回忆,也寄寓了很多向往。
  在吕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随着父母在农场干校的田间地头劳作。对大自然,吕植始终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她不仅从电视上了解到达尔文的环球考察,沉迷于他的《贝格尔号航海志》,还从报纸上认识了26岁就只身前往坦桑尼亚野外考察黑猩猩的英国学者珍尼·古道尔。
  填报高考志愿时,吕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物学。可真一脚踏进去,她才发现这扇门背后的世界与预期相距甚远。她畅想投入青山绿水,走访珍禽异兽,可刚入学时,生物系并没有她畅想的大自然,有的只是埋头实验室的学习生活,这让吕植透不过气来。
  一直撑到大二暑假,吕植遇到了正在四川卧龙研究大熊猫的潘文石老师。潘老师是父辈的年纪,很会讲故事,谈起熊猫研究的种种经历,几句话就把吕植吸引住了。巧的是,当时潘文石正在为大熊猫研究项目招收学生。
  吕植激动地表白,希望成为潘文石门下弟子,没想到潘文石却婉拒了。专业从事野外研究的辛苦和短期实习是截然不同的。当最初的新鲜感消退,能够支撑一个人继续前进的只有专业精神。
  吕植没有放弃。儿时的理想,少年的兴趣,吕植从达尔文、珍尼·古道尔开始讲起,将自己对野外研究的热爱一倾而下。在一道道考验面前,吕植过关了。潘文石终于答应收下这名“半路出家”的弟子。

别人眼里的苦是她幸运的甜


  想要过上以广阔天地为家的人生,并不是沒有代价。吕植放弃的生物化学是当时的热门学科,相比之下,听凭心意所选的动物学似乎并没有“钱景”,并且与在象牙塔里做学问不同,野外工作完全是苦中作乐。三餐的规律被打乱,挨饿成了工作的“必修课程”。吕植甚至养成习惯,只要面前摆着吃的,就会一直吃下去,不管肚子饱了没有。可是为了不惊扰大熊猫,他们不能生火做饭。冬天,带进营地的食物常常冻成了冰疙瘩。
吕植在野外考察
吕植在野外考察熊猫种群

  睡觉也是难题。野外阴冷潮湿,小屋里的炭火几乎是唯一取暖之处,却也同时带着致命的危险。一天夜里,同屋起夜,刚要出门就一头栽在地上。被寒风一吹,她很快苏醒过来,意识到不对,赶忙去叫醒吕植。吕植半梦半醒间起身未说完一句“我没事”,也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栽倒在床上。自那以后,只要生着炉子,天再冷大家都得开着小窗才敢入睡。
  大自然有令人惊叹的景致,也有酷夏时的毒虫横肆,严冬时的彻骨寒冷,同时让人看到自身的渺小。比如长期的野外生活令吕植患上关节炎,在和大熊猫的亲密接触中,一不小心就可能划破皮肤而感染。山民们特别不理解吕植,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跑到山沟沟里来“遭罪”。但她始终对自己做的事爱如珍宝,心怀感恩。
  曾有一只饿坏了的熊猫被送到吕植面前。原来它老了,牙齿发炎,没法吃东西。吕植治好它的牙病后,被它黏上了。放它回自己家,它没两天又跑回人类的家,看吕植在不在。对动物保护工作者来说,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动人之处不仅体现在种群繁殖的增长上,更在于人与动物情感的联结。

生态保护还更要研究人


  “生态保护不仅要研究动物,更要研究人。”在长年的野外研究和生态保护工作中,吕植对这句话感触颇深。比如看到有人砍伐、偷猎,要去想他为什么非要冒险做这个事情,要想到背后的经济问题、意识问题、社会问题。不触及这些,保护永远是表面功夫,而且速度永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2007年,吕植发起成立了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随后她又立足北京大学,创立了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一个从科研到保护的体系构建起来了,遇到的困难也大为不同。
  从前在野外研究,困难都很具体,比如买设备钱不够、跑远路没有车,解决起来也是立竿见影。但要从更高的层面着手,就会发现具体工作背后更尖锐的现状,远不是靠一己之力或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为此,吕植提出“公民科学家”的设想,吸引公众立足日常生活,用举手之劳为生态保护创造价值。
  自2017年开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青海玉树嘉塘草原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到2020年4月,这片保护地上线“蚂蚁森林”,成为“云种树”的网红打卡地。此举让千里之外的人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被拉近,成为一名观察者和保护者。
  更高的目标迫使吕植走出“学者气质”的舒适区,努力蜕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谈判专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人才和搭建平台上,鼓励更多年轻人成为生态保护事业的参与者。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平淡之喜》  黎戈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本读书随笔、散文集。作者黎戈的精神家园和现实生活并行不悖地运行着,平淡且富足。她实践了一种生活方式,充满精神的乐趣,不断地向外探索,同时又沉静自如。这种用心生活和用心的文字能够给人慰藉。《孔子曰》  孟琢等 著 黄亭颖 绘 中国青年出版社  该书有超过500幅青春漫画,将孔子及弟子们的故事、历史典籍、文字溯源和青春漫画几大要素完美融合,画风清新
期刊
我们仅凭朋友圈一条唯美的视频,就决意要买盱眙乡下养老的房子。售楼部的小黄是个新手,他来自西南乡寨,眼窝有点深,很有地域特征。他显然尚未适应西装革履,说话时老耸肩,扯领带,感觉很不舒服。当时我谢绝了看沙盘以及他的介绍,直接请他带我们从围档的空缺处钻进工地,浏览了所有楼盘,最终选定了地势较高的C2栋楼,在对正南的几套房反复比较后,选择了临靠主干道又相对安静、院子里没有窨井盖的170室。回到售楼部后,我
期刊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总书记围绕全面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强调了七个方面的要求,其中第三条是“夯实政治根基”。总书记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我认为,作为一名妇女工作者,践行总书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就要做好团结凝聚“半边天”的工作。如何做好这
期刊
“一觉醒来,整条手臂都麻了,像有无数只蚂蚁爬过,休息几分钟后症状又消失了。”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生理性手脚发麻主要由不良姿势或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造成,导致局部供血不足、末梢血液流通不畅,如上厕所久蹲、久拎重物、睡姿不正确等。这类手脚麻木一般症状较轻,对身体影响较小,通常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握拳、拍打、紧绷脚部等动作重复几次,即有缓解之效。但如果长期或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脚间歇性麻木,甚至夜间因
期刊
今年夏天梅雨期超长,江苏发生10轮强降雨,雨量是常年的2.5倍。面对罕见的超强降雨,江苏防汛工作“考”出优异成绩,“金钥匙”是什么?成绩来自于水利复工、水利工程建设到位,防汛物资预置周全,应急预案周密,同样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付出。  社区(村)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把基层的工作做好,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而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就是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
期刊
发货遭拒,冲突受伤  吴娉是辽宁省鞍山市食品公司员工,2018年年初,她从仓库调到销售部,从事网络营销工作。由于吴娉在网络营销方面是新手,没有年轻人接单多,经常被仓库保管员赵飞冷嘲热讽。  2019年12月27日上午,吴娉接到一笔25万元的大单,心想只要把这批货发出去,全年销售指标将超额完成。于是,吴娉跑到仓库落实发货,当时只有赵飞在仓库。赵飞瞄了瞄发货单子,说:“年关缺货,要排队轮候,恐怕要等几
期刊
《掬水月在手》是记录叶嘉莹传奇人生的文学纪录片。这是一部安静得能让人心沉下来的影片。  叶嘉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浸淫古典文化,她坦言自己是读书人,只对读书之事有兴趣。然生于乱世,个人命运并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一生漂泊不定,1948年跟随丈夫南下台湾,在台湾担任诗词教授,后被派往美国讲学,1969年移居加拿大。让人感动的是,当得知祖国开放后,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定居于南开园。影片中穿
期刊
约定房产共有  2014年10月,朱建在广州市天河区按揭了一套三居室的期房,首付款由朱建父母支付。一年半后,朱建虽然拿到了新房,但没有经济能力装修。恰在此时,朱建与女友范娟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范娟提出,装修款由她出,但要把她的名字加在房产证上。此时,范娟还没有在广州落户,房产证加名的事暂且搁浅。朱建承诺,等范娟有了广州市户籍,就将房屋产权登记改为共有。  2017年5月1日,范娟与朱建结婚。婚后,
期刊
在長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黄令仪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人小志坚  1936年,国家内忧外患,广西南宁市一家普通小院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就是黄令仪。父亲当时为广西博物馆馆长,母亲是一名科学工作者。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她和父母过着颠沛流离四处逃难的生活。  有一次,黄令仪和父母一起逃难时,一架敌机从他们头顶呼啸而过,
期刊
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第一次降临拉丁美洲,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诗歌倾动了世界。  出生在智利维库尼亚小镇的米斯特拉尔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父亲在她3岁时弃家出走,只留下茅屋边的一方小花园和一摞随性创作的通俗诗。米斯特拉尔在识字后欣喜地读阅它们,爱上了文学。与此同时,祖母教她读《圣经》,母亲给她讲述儿时的趣事,同母异父的姐姐则教她识字……家庭中几代女性的温暖呵护成为她日后创作的主旋律。  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