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者,包含有无形的技巧、方法。对于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考文科综合科目四大考核目标之首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如能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答题方法,无疑可以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下面以2006年高考文综的两道主观题为例,笔者试图剖析培养学生掌握此项能力与方法的过程。
2006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40题:农村的发展应该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回答:
(2)以下是记者对两个村支书的采访记录:
甲村
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18000元左右,比前年增加了10%。
问:村民收入的来源是什么?
答:那可多了。原来的荒地已经被改造成草莓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园区,都是现代化的大棚生产。我们的村办企业可以进行深加工,生产果汁和蔬菜干,产品还被村销售公司卖到了国外。村民改造了住房,搞民俗旅游,接待游客,农家菜、大炕头可受城里人欢迎了。总体上讲,村里的收入30%来自种植业,70%来自加工、流通和旅游餐饮业。
乙村
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大概1000元。
问: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卖老三样呗,核桃、柿子和大枣。去年下了场雹子,有些家庭颗粒无收,外地收货的商人还总是压价。
问:有村办企业吗?
答:还没有。
对比甲村和乙村,结合经济常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10分)
参考答案:
(1)在农业生产上,甲村依靠的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而乙村只有传统的老三样,靠天吃饭。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不能只靠传统农业,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2)甲村不仅生产蔬菜、水果,还从事产品深加工和销售,而乙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3)甲村因地制宜的发展加工、流通和旅游业,而乙村产业形式单一。这说明新农村的建设要利用自身条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分析:纵观近三年北京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的命制,所采用的情镜材料呈现出“三贴近”的鲜明特点,即贴近党和国家的政策、贴近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如能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情境材料中迅速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解读信息建立其与学科基础知识的逻辑联系,必将有助于其有效组织答案并进而凸显其余三项文综考察的能力目标。
如何才能有效“获取并解读信息”呢?
首先,要确立“两审一划”的审题原则。所谓“两审”是指一审题干设问,二审情境材料;所谓“一划”是指审题过程中分别划出题干设问和情境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本题中审题干设问划出的关键信息是“强化产业支撑”。此题北京市考生的得分率情况统计。失分学生多为不能正确解读教材中没有提及的“产业支撑”这一概念。但是,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必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将“产业支撑”与《经济常识》第四课三大产业优化升级建立起必然的逻辑联系,即走“两高一优”、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审情景材料划出的关键信息一是甲村的“草莓”、“绿色蔬菜”、“大棚生产”对比乙村的“老三样”;二是甲村的“深加工”、“销售公司”对比乙村的“雹灾”、“商人压价”;三是乙村根本没有的甲村“民俗旅游”的发展。甲村村支书记总结提到以上关键信息即可与“种植业”、“加工流通业”和“餐饮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建立对应的逻辑联系。
注意:能否在“两审一划”的基础上,形成合理、有效的答案,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将划出的题干设问关键信息与情境材料关键信息准确对应,并表述出二者内在的学科逻辑联系。
其次,要确立情境材料的信息“不能不用,不能直用”的原则。
审情境材料时所划出的关键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调动、运用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并且可以纳入学科语言的描述和阐释中,实现其价值的二次利用。
1、“不能不用”原则: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高考的一项重要考查目标。情境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视为试题虚拟出的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解决该实际问题的依据、方案等,答案必然要融入情境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学生必须具备此项答题的意识和习惯,即情境材料的信息在答案中必须要使用,否则不可能得到高分。
2、“不能直用”原则是指:部分同学在组织答案时,由于不能准确完成“三统一”(即情境材料、题干发问中的两处关键信息与学科基础知识或原理、观点的统一),于是大段摘抄情境材料中的原文信息,导致答案文字量大,但得分偏低。此时要注意,“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时,不能直接引用材料信息,而是将审题时划出的情境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揉在其中,并用学科语言表述其与基础知识等对应的逻辑联系。
第三,要注意非文字信息的提取和解读:非文字信息主要包括数字信息、标点符号信息、图像表格信息、漫画信息等。
1、深入、准确地挖掘数字信息的学科内涵:本题中甲村“去年18000元的人均纯收入”,说明横向比较该村的农民收入处于较高水平;“比前年增加了10%”说明不仅基数人,而且增长幅度快速。“收入30%来自种植业,70%来自加工、流通和旅游餐饮业”说明该村的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优化升级。
2、注意标点符号信息,形成答案逻辑层次:有学生答案组织欠缺逻辑,信息使用散乱无序,问题之一在于对情境材料中虚拟实际问题的逻辑层次把握不佳。所以需要格外注意情境材料行文中的标点符号,如“,”、“;”、“。”等。如本题中第二、三、四个“。”前的材料信息,分别对应了甲村支书总结中提到的“种植业、加工流通业和旅游餐饮业”,即三大产业的不同类别。这样学生可以做到逻辑清晰地建立不同层次的关键信息与学科知识的对应关系,合理、有效的组织答案。
3、图像表格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方法,可参见下题展开分析。
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8题:根据以下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图82002—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1)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8分)
参考答案:
(1)2002—2005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的消耗总量也高速增长。(2)从2002年到2003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2003-2004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显著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2004—2005年间能源增长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分析:图像表格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总原则之一要做到“全息处理”,即审读全部信息、使用全部信息;总原则之二要力争“看懂”、“悟透”、“说清”,即看懂图像表格信息的内涵、悟透与之对应的学科内涵(知识、观点、原理)、运用学科语言说清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注意标题。标题多为图像表格信息的点睛之语,正确理解标题信息,将有助于确定与之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科主干和重点知识,从而为答案组织构建整体结构的基调。如本题标题中的“2002—2005年”,表明是特定年段间的信息变化,在组织答案中必须加以使用。“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表明,既要说出上述年段中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还要说出此间能源消费的变化趋势,更为重要的是阐明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注意图例说明。本题中四个图例说明“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等信息,在组织答案时都必须加以使用。
3、注意横纵坐标。首先要注意横纵坐标轴标题,如本题横坐标是“2002—2005年”的年份变化:左纵坐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总量”的数量变化;右纵坐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率变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别结合加以完整描述,不能缺失。
其次要注意坐标轴内信息点的变化趋势,并正确描述。如本题中“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前者的增长率相对稳定,后者的增长率02—03年大幅增长、03—04年相对稳定、04—05年大幅下降。
4、注意数字信息的转折点或突变点。数字信息因其信息含量大,学生必须学会深入挖掘其学科内涵,尤其注意其中转折点或突变点意义。如本题中“能源消费总量”在04—05年呈突然下降趋势,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此外,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有意识地利用图像表格材料中的数字信息组织答案,以保证答案的得分率。
(审稿:梁侠编校:杨淑凤)
2006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40题:农村的发展应该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回答:
(2)以下是记者对两个村支书的采访记录:
甲村
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18000元左右,比前年增加了10%。
问:村民收入的来源是什么?
答:那可多了。原来的荒地已经被改造成草莓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园区,都是现代化的大棚生产。我们的村办企业可以进行深加工,生产果汁和蔬菜干,产品还被村销售公司卖到了国外。村民改造了住房,搞民俗旅游,接待游客,农家菜、大炕头可受城里人欢迎了。总体上讲,村里的收入30%来自种植业,70%来自加工、流通和旅游餐饮业。
乙村
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大概1000元。
问: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卖老三样呗,核桃、柿子和大枣。去年下了场雹子,有些家庭颗粒无收,外地收货的商人还总是压价。
问:有村办企业吗?
答:还没有。
对比甲村和乙村,结合经济常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10分)
参考答案:
(1)在农业生产上,甲村依靠的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而乙村只有传统的老三样,靠天吃饭。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不能只靠传统农业,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2)甲村不仅生产蔬菜、水果,还从事产品深加工和销售,而乙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3)甲村因地制宜的发展加工、流通和旅游业,而乙村产业形式单一。这说明新农村的建设要利用自身条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民收入增加。
分析:纵观近三年北京市高考文综政治学科试题的命制,所采用的情镜材料呈现出“三贴近”的鲜明特点,即贴近党和国家的政策、贴近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如能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情境材料中迅速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解读信息建立其与学科基础知识的逻辑联系,必将有助于其有效组织答案并进而凸显其余三项文综考察的能力目标。
如何才能有效“获取并解读信息”呢?
首先,要确立“两审一划”的审题原则。所谓“两审”是指一审题干设问,二审情境材料;所谓“一划”是指审题过程中分别划出题干设问和情境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本题中审题干设问划出的关键信息是“强化产业支撑”。此题北京市考生的得分率情况统计。失分学生多为不能正确解读教材中没有提及的“产业支撑”这一概念。但是,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必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将“产业支撑”与《经济常识》第四课三大产业优化升级建立起必然的逻辑联系,即走“两高一优”、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审情景材料划出的关键信息一是甲村的“草莓”、“绿色蔬菜”、“大棚生产”对比乙村的“老三样”;二是甲村的“深加工”、“销售公司”对比乙村的“雹灾”、“商人压价”;三是乙村根本没有的甲村“民俗旅游”的发展。甲村村支书记总结提到以上关键信息即可与“种植业”、“加工流通业”和“餐饮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建立对应的逻辑联系。
注意:能否在“两审一划”的基础上,形成合理、有效的答案,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将划出的题干设问关键信息与情境材料关键信息准确对应,并表述出二者内在的学科逻辑联系。
其次,要确立情境材料的信息“不能不用,不能直用”的原则。
审情境材料时所划出的关键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调动、运用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并且可以纳入学科语言的描述和阐释中,实现其价值的二次利用。
1、“不能不用”原则: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高考的一项重要考查目标。情境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视为试题虚拟出的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解决该实际问题的依据、方案等,答案必然要融入情境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学生必须具备此项答题的意识和习惯,即情境材料的信息在答案中必须要使用,否则不可能得到高分。
2、“不能直用”原则是指:部分同学在组织答案时,由于不能准确完成“三统一”(即情境材料、题干发问中的两处关键信息与学科基础知识或原理、观点的统一),于是大段摘抄情境材料中的原文信息,导致答案文字量大,但得分偏低。此时要注意,“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时,不能直接引用材料信息,而是将审题时划出的情境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揉在其中,并用学科语言表述其与基础知识等对应的逻辑联系。
第三,要注意非文字信息的提取和解读:非文字信息主要包括数字信息、标点符号信息、图像表格信息、漫画信息等。
1、深入、准确地挖掘数字信息的学科内涵:本题中甲村“去年18000元的人均纯收入”,说明横向比较该村的农民收入处于较高水平;“比前年增加了10%”说明不仅基数人,而且增长幅度快速。“收入30%来自种植业,70%来自加工、流通和旅游餐饮业”说明该村的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优化升级。
2、注意标点符号信息,形成答案逻辑层次:有学生答案组织欠缺逻辑,信息使用散乱无序,问题之一在于对情境材料中虚拟实际问题的逻辑层次把握不佳。所以需要格外注意情境材料行文中的标点符号,如“,”、“;”、“。”等。如本题中第二、三、四个“。”前的材料信息,分别对应了甲村支书总结中提到的“种植业、加工流通业和旅游餐饮业”,即三大产业的不同类别。这样学生可以做到逻辑清晰地建立不同层次的关键信息与学科知识的对应关系,合理、有效的组织答案。
3、图像表格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方法,可参见下题展开分析。
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8题:根据以下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图82002—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1)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8分)
参考答案:
(1)2002—2005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的消耗总量也高速增长。(2)从2002年到2003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2003-2004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显著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2004—2005年间能源增长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分析:图像表格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总原则之一要做到“全息处理”,即审读全部信息、使用全部信息;总原则之二要力争“看懂”、“悟透”、“说清”,即看懂图像表格信息的内涵、悟透与之对应的学科内涵(知识、观点、原理)、运用学科语言说清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注意标题。标题多为图像表格信息的点睛之语,正确理解标题信息,将有助于确定与之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科主干和重点知识,从而为答案组织构建整体结构的基调。如本题标题中的“2002—2005年”,表明是特定年段间的信息变化,在组织答案中必须加以使用。“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表明,既要说出上述年段中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还要说出此间能源消费的变化趋势,更为重要的是阐明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注意图例说明。本题中四个图例说明“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等信息,在组织答案时都必须加以使用。
3、注意横纵坐标。首先要注意横纵坐标轴标题,如本题横坐标是“2002—2005年”的年份变化:左纵坐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总量”的数量变化;右纵坐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率变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别结合加以完整描述,不能缺失。
其次要注意坐标轴内信息点的变化趋势,并正确描述。如本题中“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前者的增长率相对稳定,后者的增长率02—03年大幅增长、03—04年相对稳定、04—05年大幅下降。
4、注意数字信息的转折点或突变点。数字信息因其信息含量大,学生必须学会深入挖掘其学科内涵,尤其注意其中转折点或突变点意义。如本题中“能源消费总量”在04—05年呈突然下降趋势,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此外,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有意识地利用图像表格材料中的数字信息组织答案,以保证答案的得分率。
(审稿:梁侠编校:杨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