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鉴赏的高度创造性决定了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高中阶段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对接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然后要抒写学习感悟,培养学生的文本拓展能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 鉴赏能力 感悟能力 创新能力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如何对接情感,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本质特点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诗歌从创作的角度说,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引起心灵的共鸣,或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1. 捕捉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融汇和具现即意象。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加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它是古代诗人力求创构的诗歌的精华,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内核,是鉴赏活动中最重要的审美环节。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对接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
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用的就是典型的意象与意象的叠加方式。十个细节,一组象征符号,全为景,只因“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染出一片凄清苍凉的秋色,点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笼上一层无垠的悲愁。无言愁而愁绪似东流之水,不言孤而孤苦若黄昏之鸦,韵外之韵顿生,味外之味无穷,渲染出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在意象的承袭过程中,作者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洽的效果,创设了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把它当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借助它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捕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创造出的具有多义性的意象,在深层次上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的意境美。
2. 分析技巧
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1)体会修辞作用
我国古典诗歌对语言有很高的要求,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重修辞手法的新变,诗歌语言的素质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是对标准语法规律的“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在诗歌语言的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修辞方式。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修辞,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
例: 青玉案
贺铸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抒发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他独自徘徊在“碧云冉冉”的香草地,暗叹自己纵有满腹玑珠,但无人赏识的悲凉。随着暮云的缓缓滚动,这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作者叠用了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这种“闲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的灵光之笔。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如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双关等,还要注意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2)分析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抒写感悟,培养拓展能力
诗歌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体。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它是诗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表现。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泡”开,还原回原生态,更要让学生把读出的“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抒写出来,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群,同时使艺术形象得到再造和扩展。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使鉴赏主体(学生)与诗歌作品完美统一,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达到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
让学生抒写感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诗歌内容的特点,常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 探写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古典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以后,我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将自己的感悟试探着摹写出来。字数可多可少,要句畅意明,见解有个性。
例:阅读《菩萨蛮》,试析此词。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学生探写】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教师点评】以评析艺术特色为探写切入点,分析该词紧扣 “江南好”这一主题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有理有情有文采。
2. 改写
在学生对原诗大体掌握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将诗歌进行改写。从体裁上看,或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或将诗歌改写成小说,或将诗歌改写成剧本。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它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
3. 研写
我在教学中也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他们在比较中进行研究,探询共性,辨析差异,并抒写个人感悟。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时期具有共性的作家,如同为浪漫主义的诗人屈原和李白;也可以是同一时期具有风格差异的作家,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时期作家的同一题材的作品,如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三人分别写的《蝉》;也可以是同一文字内容,不同的体裁形式……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文本,对接作者情感及抒写学习感悟,重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光 《中学语文教学》 2006 第2期《有关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时艳华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第10期《浅谈诗歌的表现手法》
3.《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关键词:诗歌鉴赏 鉴赏能力 感悟能力 创新能力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如何对接情感,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本质特点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诗歌从创作的角度说,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引起心灵的共鸣,或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1. 捕捉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融汇和具现即意象。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加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它是古代诗人力求创构的诗歌的精华,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内核,是鉴赏活动中最重要的审美环节。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对接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
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用的就是典型的意象与意象的叠加方式。十个细节,一组象征符号,全为景,只因“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染出一片凄清苍凉的秋色,点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笼上一层无垠的悲愁。无言愁而愁绪似东流之水,不言孤而孤苦若黄昏之鸦,韵外之韵顿生,味外之味无穷,渲染出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在意象的承袭过程中,作者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洽的效果,创设了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把它当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借助它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捕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创造出的具有多义性的意象,在深层次上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的意境美。
2. 分析技巧
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1)体会修辞作用
我国古典诗歌对语言有很高的要求,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重修辞手法的新变,诗歌语言的素质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是对标准语法规律的“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在诗歌语言的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修辞方式。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修辞,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
例: 青玉案
贺铸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抒发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他独自徘徊在“碧云冉冉”的香草地,暗叹自己纵有满腹玑珠,但无人赏识的悲凉。随着暮云的缓缓滚动,这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作者叠用了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这种“闲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的灵光之笔。
除此之外,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如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双关等,还要注意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2)分析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抒写感悟,培养拓展能力
诗歌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体。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它是诗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表现。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泡”开,还原回原生态,更要让学生把读出的“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抒写出来,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群,同时使艺术形象得到再造和扩展。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使鉴赏主体(学生)与诗歌作品完美统一,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达到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
让学生抒写感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诗歌内容的特点,常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 探写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古典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以后,我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将自己的感悟试探着摹写出来。字数可多可少,要句畅意明,见解有个性。
例:阅读《菩萨蛮》,试析此词。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学生探写】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教师点评】以评析艺术特色为探写切入点,分析该词紧扣 “江南好”这一主题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有理有情有文采。
2. 改写
在学生对原诗大体掌握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将诗歌进行改写。从体裁上看,或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或将诗歌改写成小说,或将诗歌改写成剧本。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它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
3. 研写
我在教学中也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他们在比较中进行研究,探询共性,辨析差异,并抒写个人感悟。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时期具有共性的作家,如同为浪漫主义的诗人屈原和李白;也可以是同一时期具有风格差异的作家,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时期作家的同一题材的作品,如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三人分别写的《蝉》;也可以是同一文字内容,不同的体裁形式……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文本,对接作者情感及抒写学习感悟,重于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光 《中学语文教学》 2006 第2期《有关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时艳华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第10期《浅谈诗歌的表现手法》
3.《唐宋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