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均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进,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被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日趋高涨,但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探索和改进。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很难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中,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尤其如此。数学知识一环紧扣一环,一个地方没有注意听,接下来整堂课的内容可能就都听不懂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任初中数学教师多年,一直在思考更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还算有些收获,现将所得归纳如下。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主动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呢?笔者常常借助电子白板、班班通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原理,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数据整理与初步处理”相关内容时,笔者将学生划分为了几个小组,给学生布置了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小组内成员家庭一周生活支出统计”,由组内各个成员负责进行自己家庭生活中每天的支出,继而采用信息技术的途径在电脑上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引导每个小组成员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针对小组分组情况适当地对小组分工提出意见,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及引导,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
二、设置数学情境,适当引导探究
情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载体,也可以说,情境可被视为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能够创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判定”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强学生对于平行线的判定的掌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笔者会结合教学任务,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如下:“什么是平行线?平行公理及推论是什么?我们在画平行线时,三角板起到了什么作用?”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结合问题展开思考,经过学生的思考与分析,最终得到答案。这样一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充分利用数学问题情境,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学生的知识点记忆。
三、引发学生思考,提升解题能力
当老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没能解答,或者多数学生觉得有困难,老师再以小问题串的形式做适当的提示。小问题串的难易程度要有梯度,逐渐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关内容时,笔者就提出问题:“两圆的位置关系与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数量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学生出现冷场时,从以下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R>r),圆心距为d.当两圆外离、外切、内切、相交和内含时,d与R和r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反过来,当d与R和r之间满足一定的数量关系时,我们能判定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吗?让学生通过操作,从数量上确认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经过度量驗证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数量关系构建两圆的位置关系,从两圆的位置关系去判断圆心距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四、合作互动学习,实现有效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独立钻研的精神固然可贵,但积极合作、相互研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学习小组、“1+1”等多种形式。同时,课内合作是及时解决课内出现的问题与困难的好方法,课内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有时第一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往往只需要一点点的时间,而到课后就“积重难返”了。
由于个体差异,课堂不可能大家“齐步走”,一不小心的走神、一时的思维障碍,都有可能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有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掉队”,就有如赶公交车,当发现公交车已开走,就拼命追赶,而忽略后面来的车,导致后面来的车而又没赶上。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如果在某一环节没弄清,而教学进程已进入下一环节时,要舍得放弃,暂时放弃前一环节,抓住下一环节,再在课后弥补“放弃”的环节。同时,我们又引导学生利用同桌的互助,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调整或停顿的瞬间及时解决出现的困难。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固守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诸位能够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诚.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9):61.
[2]叶加淦.实现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与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4):44-45.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很难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中,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尤其如此。数学知识一环紧扣一环,一个地方没有注意听,接下来整堂课的内容可能就都听不懂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任初中数学教师多年,一直在思考更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还算有些收获,现将所得归纳如下。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主动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呢?笔者常常借助电子白板、班班通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原理,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数据整理与初步处理”相关内容时,笔者将学生划分为了几个小组,给学生布置了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小组内成员家庭一周生活支出统计”,由组内各个成员负责进行自己家庭生活中每天的支出,继而采用信息技术的途径在电脑上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引导每个小组成员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针对小组分组情况适当地对小组分工提出意见,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及引导,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
二、设置数学情境,适当引导探究
情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载体,也可以说,情境可被视为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能够创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判定”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强学生对于平行线的判定的掌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笔者会结合教学任务,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如下:“什么是平行线?平行公理及推论是什么?我们在画平行线时,三角板起到了什么作用?”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结合问题展开思考,经过学生的思考与分析,最终得到答案。这样一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充分利用数学问题情境,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学生的知识点记忆。
三、引发学生思考,提升解题能力
当老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没能解答,或者多数学生觉得有困难,老师再以小问题串的形式做适当的提示。小问题串的难易程度要有梯度,逐渐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关内容时,笔者就提出问题:“两圆的位置关系与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数量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当学生出现冷场时,从以下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R>r),圆心距为d.当两圆外离、外切、内切、相交和内含时,d与R和r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反过来,当d与R和r之间满足一定的数量关系时,我们能判定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吗?让学生通过操作,从数量上确认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经过度量驗证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数量关系构建两圆的位置关系,从两圆的位置关系去判断圆心距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四、合作互动学习,实现有效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独立钻研的精神固然可贵,但积极合作、相互研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学习小组、“1+1”等多种形式。同时,课内合作是及时解决课内出现的问题与困难的好方法,课内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有时第一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往往只需要一点点的时间,而到课后就“积重难返”了。
由于个体差异,课堂不可能大家“齐步走”,一不小心的走神、一时的思维障碍,都有可能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有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掉队”,就有如赶公交车,当发现公交车已开走,就拼命追赶,而忽略后面来的车,导致后面来的车而又没赶上。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如果在某一环节没弄清,而教学进程已进入下一环节时,要舍得放弃,暂时放弃前一环节,抓住下一环节,再在课后弥补“放弃”的环节。同时,我们又引导学生利用同桌的互助,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调整或停顿的瞬间及时解决出现的困难。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固守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诸位能够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诚.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9):61.
[2]叶加淦.实现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与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