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疑问能够对学生学习带来或大或小的帮助,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就像是一条条的线索,带领学生拨开知识的迷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关注教学中的追问技巧,以富有层次性、引导性的特征,让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抽象逻辑思维都得到进一步地提升。下面是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为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希望采纳。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技巧;自主探究
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形成了被动的学习状态,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应该在现代教育中,为本班学生寻求合适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处于自主意识的萌发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追问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应该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一、创设自由学习环境,孕育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以“一言堂”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并没有形成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因此学生内心的疑问也不敢轻易表露出来,从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流失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地萌发,打造一个自由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质疑。
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调动学生在本节课的积极性,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妈妈在给她的两个孩子分苹果,最后发现只有一个苹果了,那么妈妈该怎么分呢?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该怎么分呢?”學生的回答不一,但是教师都需要给予肯定,让学生建立数学自信心,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交流环境,然后才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针对有效问题追问,增强学生问题探究能力
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浅显,并不能有效理解教师简单问题背后的复杂逻辑,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有效问题进行追问,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掌握数学知识。那么什么是有效问题?首先它需要具备启发性、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其次它应该有深入的可能性与思考性,让教师有空间进行追问。对于小学高段学生而言,问题追问必不可少,是进一步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加以重视。
例如,教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汉字“呆”与“杏”,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特征,学生纷纷表示这两个字就像是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话进行追问:“那么大家认为数学中的数字有‘轴对称’吗?”有的学生说:“8”,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一个数字“ ”,并向学生询问:“它的‘轴对称’数字是什么?”学生回答:“ ”。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出“倒数”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倒数的特征。总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创造问题的人,由此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对症下药,为学生找到更合适的学习方法,传递给学生更准确的知识。
三、关注学生问题错误,引发学生开展数学思考
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会拥有自己的思想与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会得到众多不同的答案,其中有正确回答,也会有错误回答。此时教师便可以将关注度放在学生的错误答案上,对其进行有效追问,并详细讲解,让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出错。与此同时,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进行追问,也能够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反思,在脑中快速地演变自己的答案推理过程,很有可能会找到自己的漏洞,弥补自己的思维漏洞,久而久之也会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学《负数》时,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先向北走了6米,我们把它标记为+6米,然后他又走了-3米,这是什么意思?他现在距离出发点有多远?”很多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都表示他又走了-3米,表示他向南走了3米,退回来了。但是还有一位学生表示:“他向东走了3米。”此时教师便让学生在线段上画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发现线段没有错误,便对学生进行提问:“东南西北各自对应的方向是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便发现回答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方位错误。而针对第二个问题,则出现了两个答案:3米和9米。此时教师追问回答9米的学生,引导其进行思考:“后退了3米,为什么会出现9米呢?”学生纷纷表示自己思维出现错误,自己在反思中解决了错误答案。
总之,问题的追问能够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加速学生的思维探究,同时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让小学数学课堂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每一个追问机会,为学生打开数学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孙灵彩,曹艳萍.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追问的教学策略探究——基于培养高阶思维的有意义学习[J].现代教育,2020(06):47-49.
[2]司柳娟.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追问中走向精彩[J].数学教学通讯,2020(07):25-26.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技巧;自主探究
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形成了被动的学习状态,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应该在现代教育中,为本班学生寻求合适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处于自主意识的萌发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追问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应该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一、创设自由学习环境,孕育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以“一言堂”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并没有形成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因此学生内心的疑问也不敢轻易表露出来,从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流失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地萌发,打造一个自由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质疑。
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调动学生在本节课的积极性,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妈妈在给她的两个孩子分苹果,最后发现只有一个苹果了,那么妈妈该怎么分呢?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该怎么分呢?”學生的回答不一,但是教师都需要给予肯定,让学生建立数学自信心,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交流环境,然后才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针对有效问题追问,增强学生问题探究能力
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浅显,并不能有效理解教师简单问题背后的复杂逻辑,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有效问题进行追问,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掌握数学知识。那么什么是有效问题?首先它需要具备启发性、趣味性,能够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其次它应该有深入的可能性与思考性,让教师有空间进行追问。对于小学高段学生而言,问题追问必不可少,是进一步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加以重视。
例如,教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汉字“呆”与“杏”,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特征,学生纷纷表示这两个字就像是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话进行追问:“那么大家认为数学中的数字有‘轴对称’吗?”有的学生说:“8”,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一个数字“ ”,并向学生询问:“它的‘轴对称’数字是什么?”学生回答:“ ”。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出“倒数”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倒数的特征。总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创造问题的人,由此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对症下药,为学生找到更合适的学习方法,传递给学生更准确的知识。
三、关注学生问题错误,引发学生开展数学思考
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会拥有自己的思想与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会得到众多不同的答案,其中有正确回答,也会有错误回答。此时教师便可以将关注度放在学生的错误答案上,对其进行有效追问,并详细讲解,让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出错。与此同时,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进行追问,也能够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反思,在脑中快速地演变自己的答案推理过程,很有可能会找到自己的漏洞,弥补自己的思维漏洞,久而久之也会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学《负数》时,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先向北走了6米,我们把它标记为+6米,然后他又走了-3米,这是什么意思?他现在距离出发点有多远?”很多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都表示他又走了-3米,表示他向南走了3米,退回来了。但是还有一位学生表示:“他向东走了3米。”此时教师便让学生在线段上画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发现线段没有错误,便对学生进行提问:“东南西北各自对应的方向是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便发现回答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方位错误。而针对第二个问题,则出现了两个答案:3米和9米。此时教师追问回答9米的学生,引导其进行思考:“后退了3米,为什么会出现9米呢?”学生纷纷表示自己思维出现错误,自己在反思中解决了错误答案。
总之,问题的追问能够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加速学生的思维探究,同时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让小学数学课堂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每一个追问机会,为学生打开数学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孙灵彩,曹艳萍.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追问的教学策略探究——基于培养高阶思维的有意义学习[J].现代教育,2020(06):47-49.
[2]司柳娟.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追问中走向精彩[J].数学教学通讯,2020(0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