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被称为民歌王国中之“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歌,必须要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才能流传到现在。但凡得以流传到现在的历史传说歌,应该说都是近现代开始创作问世并流传的;传唱的时间如果太为久远,再好的民间歌谣也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传说歌是这样,中国别的许多民歌也是如此。
关键词:广为传唱 经久不衰 精品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在渝西民间歌谣这个歌的王国中,历史传说歌是不折不扣的“少数民族”。洋洋65万字,共选载各类民歌605首的《中国歌谣集成·重庆市卷》,仅收录了9首历史传说歌,其中采录自渝西地区的则仅有四五首。各区县卷则根本没有设置历史传说歌这个栏目,即使从“其他”“杂歌”类别中尽可能地挑拣出几首来,加到一块儿也不会超过20首……
然而,这些为数不多但得以流传至今的渝西历史传说歌,却都是被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的艺术精品,尤其值得我们发掘、整理并认真研究。
一 渝西地区“土生土长”的余栋臣传奇
历史传说歌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它受“历史”和“传说”这两个要素的局限;即使两个要素都具备了,还需要有人创作和传唱,诸如于 领导的合川钓鱼城保卫战和赵智凤营造大足石刻道场等,都是渝西地区既有历史又有传说的重大事件,为之歌功颂德的文人诗歌亦不少,却就是没有一首与之相关的民间歌谣流传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相形之下,倒是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大足县挑煤工余栋臣,由于领导了清朝末年的人民反洋教斗争,有两首短歌流传至今,演绎了一段余栋臣传奇。两首歌的歌词分别是:
《大足有个余栋臣》
说一层来道一层,我来说个新古人。四川有个重庆府,大足有个余栋臣。营盘扎在龙水镇,习起雄兵八百人。六月十九灵官会,这天教堂打得成。打了教堂不上算,荣昌又拉华洋人。吓坏布政王之春,又赔银两又派兵。笋子沟内打一仗,才把栋臣捉回营。栋臣押到成都府,要兴大事万不能。
《余栋臣做事顶大梁》
有详有详真有详,栋臣做事顶大梁。出世就在大坡上,取名就叫煤炭王。虽然人小有胆量,一天要赶三个场。一时还在坳口上,一吼就到双路场。弟兄同胞成一党,不等慢慢来商量。六月十九人又广,邀邀约约打教堂。
两首歌中的第一首,讴歌了余栋臣领导反洋教侵略武装起义的辉煌战绩,第二首是对第一首的补充,扼要地说唱了余栋臣的身世及成长历程。余栋臣(1851-1912),清末大足县龙水镇(现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余家坝人,家境贫寒,从小靠挑煤换力钱谋生,曾三次参与捣毁法国天主教堂的反洋教斗争,两次率众举行武装起义,义军队伍壮大时超过万人。后人说他领导的反洋教运动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为义和团运动打下了基础”。意义如此重大,事实距今又不甚久远,有歌流传下来就不足为怪了。这两首短歌是渝西地区仅有的两首真正“土生土长”的历史传说歌。
这两首歌,分别为现重庆市双桥区老农余顺清、余成国演唱,均为《中国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重庆市大足县卷》收录。《重庆市卷》在转录第一首《大足有个余栋臣》时,虽然在字句上作了些修饰,但其通俗易懂、朴素无华的风格却基本未变。
从《大足有个余栋臣》一首的开头“我来说个新古人”等句看,此歌当作于起义失败及余栋臣遇害之后不久的中华民国初,并系余栋臣邻里或后辈所作。接下来的“营盘扎在龙水镇”、“六月十九灵官会,这天教堂打得成”、“荣昌又拉华洋人”、“吓坏布政王之春,又赔银两又派兵”等一系列描述,基本上都是实打实的:余栋臣两次武装起义的大本营都是设在大足县龙水镇;余栋臣率众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并三打教堂,是在1890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旧俗灵官会那一天)发起的;“荣昌又拉华洋人”,是指余栋臣派兵攻陷了荣昌县河包场天主教堂,活捉法国司铎华芳济这一事实;起义最后被王之春亲率数十万重兵所剿灭,“又赔银两又派兵”中的“赔银两”指赔给洋人银两,“又派兵”是为了镇压义军,一句歌词就把清政府对外委曲求全、对内实行血腥统治的两面嘴脸揭露无遗。接下来的几句,“弟兄同胞成一党”也一语中的,余栋臣起义的骨干乃至核心领导层,确系由其胞弟余翠萍、余海坪,表弟蒋赞臣及同窗好友张桂山、唐翠萍等人组成;接下来的“不等慢慢来商量”是说众人意气相投,说干就干;再接下来的“六月十九人又广”,是说起义的时机抓得不错;最后一句“邀邀约约打教堂”来得极轻松;好像是大家在邀约着赶场一样——都是“弟兄同胞成一党”带出来的因果关系。
这两首歌之所以得以流传至今,一是因为余栋臣发起和领导的反洋教起义,是广大贫苦农民群众反侵略和反剥削压迫的起义,在群众中的影响深而且广;二是由于起义爆发的时间距今还不算久远——距现在一百一十多年。不像前面提到的合川钓鱼城保卫战或者营造大足宝顶石刻道场,都已是距今七八百年乃至千年的事,即使民间曾有人作歌赞叹,也早已散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二 渝西历史传说短歌中的精品——李闯王之叹
由于须具备历史和传说两个要素,历史传说歌通常都是“长”歌,排列在纸上往往都有数十行以上,像本文前面列举的《大足有个余栋臣》那样只有十六行已殊属不易,然而这里要列举并加以评析的《明朝有个李闯王》,却短得只有六行,是不折不扣的短歌,并且寓意十分深刻,是名副其实的历史传说短歌中的精品。这六句歌词是:
说起唱歌歌就长,明朝有个李闯王。率领义军声威壮,进京就把福来享。争权夺利杀同党,坐了江山不久长。
这首短歌精就精在于,全歌六句歌词句句皆经典,第一句起兴就非同寻常,可以说是平中见奇;第二句是必不可少的交代;第三句内容就丰富了,一句“率领义军声威壮”,包含了李自成率军自商洛山复出后,赈灾民于水火,三围开封,大破潼关,连下居庸关和昌平,兵临北京城下,百姓高唱“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诸多内容;第四句“进京就把福来享”,是说闯王李自成骑马走进皇城以后,多年来要取代大明皇帝的梦想终于实现,志得意满,多少励精图治的豪言壮语和远大理想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贪女色恋富贵地享起福来;第五句“争权夺利杀同党”,是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京以后,因腐化而导致内部分裂,以牛金星为代表的文臣和以刘宗敏为代表的武将争权夺利,李自成本人听信谗言误杀李岩并逼走女将红娘子;第六句 “坐了江山不久长”,是说李自成1644年三月进京,同年四月底即败出北京城,第二年遇害于湖北九宫山,故尔“不久长”。这是第四、第五两句引出的必然结果,也是民歌作者面对这段史实发出的一声沉重叹息。
关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由胜利走向失败的这段史实,数百年来引起历代文人和政治家的不少喟叹。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历史学家郭沫若发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对文章大加赞赏,批示有关部门立即刊印,将其列入整风文件,让全党高级干部认真学习;全国解放前夕的1949年,毛泽东又在进京的路上重提《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要求全党认真记取李闯王留下的这个惨痛教训。然而,渝西民间亦有此认识,并且这首《明朝有个李闯王》还是早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之前就已经问世并开始传唱的,应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明朝有个李闯王》不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还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内容凝练,六句歌词无一字多余,押了大致相等的韵,言简意赅且寓意深刻——说它是文人创作的么,又偏偏句句不离民歌本色。
这首短歌,是笔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原江津县德感人民公社五里七队插队时,亲耳听到老社员况云高演唱并记录下来的。况云高是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据他讲,他在小时候就会唱《明朝有个李闯王》和《十二月比古》等历史传说歌了。据此可以推断,这首歌谣至迟也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就已经创作并开始流传了。
三 历史“长歌”的经典作品——《十二月比古》
较之十六行的《大足有个余栋臣》和六行的《明朝有个李闯王》而言,共有四十八行的《十二月比古》(歌词全文略)是一首较长的历史传说歌。这首短歌的容量极大,几乎是每四句(一个段落)自成单元,历数了历朝历代若干古人及其事迹,就像诗歌的组诗一样。但它的用语却极为凝练,其中不少点睛之句尤具经典性,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且试举几例评析、鉴赏之。
例1 比干老臣挖心死,闻仲打马问根由。
众所周知,身为王叔的殷商老臣比干挖心致死,是被由千年狐狸精附体的苏妲己设下毒计撺掇纣王迫害的结果;然而在此之前,又有比干丞相烟熏火烧狐狸洞等诸多过节,并且这些都是表象,其根本点还在于他们“正”“邪”之间的水火不容,读者之所以旁观者清,是因为《封神演义》演绎了上述前因后果给我们看,而作为当局者的太师闻仲,他刚刚远征东海得胜还朝,对朝中发生的一切感到既突兀又茫然,不去询问“根由”倒成了怪事。从另一个角度讲,当时苏妲己淫威正盛,朝中发生的大小事情,也只有身为老太师又执有打神金鞭的闻仲才敢过问。歌词既为“打马问根由”,便是说他(老太师闻仲)既不是随便问问,也不是慢慢地问,而是很着急地追问和认真地查问,这些都极符合闻仲的身份和性格,遂使歌词为点睛之句矣!
例2 霸王逞凶乌江死,韩信功劳不久长。
这里的“逞凶”,是说楚霸王项羽逞一己之勇武而藐视诸侯,狂妄自大和行事凶暴等,故尔乌江自刎成必然归宿。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还在于后面一句 “韩信功劳不久长”;韩信是设下十面埋伏置楚霸王项羽于死地的军事统帅,“挟震主之威,拥不赏之功”,先封齐王,后被袭夺兵权并徙为楚王,再后又被贬为淮阴侯,又再不久后被吕后骗入宫中缚杀并诛三族——果然就没有得到久长,于是这句“不久长”便成了不折不扣的“经典”!
例3 一心只想观美景,万里江山一旦丢。
此句前面一句是“杨广观花下扬州”。用这几句话来数落隋炀帝杨广,也实在是恰恰到好处!范文澜先生在其巨著《中国通史》中明确指出:“他(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标准的暴君”,隋炀帝杨广凶残暴虐,狂妄自大,穷奢极欲,一生劣迹数不胜数,然而老百姓直接看到并深恶痛绝的,则多半是他诸多劣迹中的出游那一部分。《十二月比古》中对隋炀帝杨广进行描述的两句歌词,可谓字字都“经典”,“一心”和“只想”,强调指出杨广只顾自己纵情玩乐,心里根本就没有江山社稷和百姓甘苦;“万里江山”,明指国土辽阔,实际上还肯定了杨广之父隋文帝杨坚开疆土,结束多年南北割据局面的丰功伟绩,从而更加衬托出“一旦丢”的可惜和可叹。
除了上述三例,这首歌别的段落也颇多妙处,不少词句都是凝练度极高、概括性极强且极优美的佳句。从整首歌谣看,《十二月比古》虽然没有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来歌咏历史,但是段落分明和佳句连篇,所以内容并不显得凌乱或东拉西扯。在歌谣十二个月里被数到的人物、历史或传说掌故,被佳句装点得像是颗颗珍珠,连缀到了一根歌的金色链条上。
总之,被称为民歌王国中之“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歌,因为必须要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才能够流传到现在,所以数量极为稀少。从另一个方面讲,大凡得以流传到现在的历史传说歌谣,在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大前提下,应该说都是近现代才创作问世并开始流传的。因为,民间歌谣通常都不为卷轶收录——都是在群众中口口相传,传唱的时间如果太是久远了,再好的民间歌谣恐怕也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传说歌是这样,中国别的民歌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梁德禄:《在纪念余栋臣第一次起义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0年。
[2] 聂云岚等:《重庆市卷》,《中国歌谣集成》,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
[3] 余永华:《重庆市永川县卷》,《中国歌谣谚语集成》,永川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1988年。
[4] 郭相颖:《重庆市大足县卷》,《中国民间歌谣谚语集成》,大足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1988年。
作者简介:夏明宇,男,1949—,重庆江津人,本科,编审,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与报刊编辑学研究,工作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关键词:广为传唱 经久不衰 精品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在渝西民间歌谣这个歌的王国中,历史传说歌是不折不扣的“少数民族”。洋洋65万字,共选载各类民歌605首的《中国歌谣集成·重庆市卷》,仅收录了9首历史传说歌,其中采录自渝西地区的则仅有四五首。各区县卷则根本没有设置历史传说歌这个栏目,即使从“其他”“杂歌”类别中尽可能地挑拣出几首来,加到一块儿也不会超过20首……
然而,这些为数不多但得以流传至今的渝西历史传说歌,却都是被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的艺术精品,尤其值得我们发掘、整理并认真研究。
一 渝西地区“土生土长”的余栋臣传奇
历史传说歌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它受“历史”和“传说”这两个要素的局限;即使两个要素都具备了,还需要有人创作和传唱,诸如于 领导的合川钓鱼城保卫战和赵智凤营造大足石刻道场等,都是渝西地区既有历史又有传说的重大事件,为之歌功颂德的文人诗歌亦不少,却就是没有一首与之相关的民间歌谣流传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相形之下,倒是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大足县挑煤工余栋臣,由于领导了清朝末年的人民反洋教斗争,有两首短歌流传至今,演绎了一段余栋臣传奇。两首歌的歌词分别是:
《大足有个余栋臣》
说一层来道一层,我来说个新古人。四川有个重庆府,大足有个余栋臣。营盘扎在龙水镇,习起雄兵八百人。六月十九灵官会,这天教堂打得成。打了教堂不上算,荣昌又拉华洋人。吓坏布政王之春,又赔银两又派兵。笋子沟内打一仗,才把栋臣捉回营。栋臣押到成都府,要兴大事万不能。
《余栋臣做事顶大梁》
有详有详真有详,栋臣做事顶大梁。出世就在大坡上,取名就叫煤炭王。虽然人小有胆量,一天要赶三个场。一时还在坳口上,一吼就到双路场。弟兄同胞成一党,不等慢慢来商量。六月十九人又广,邀邀约约打教堂。
两首歌中的第一首,讴歌了余栋臣领导反洋教侵略武装起义的辉煌战绩,第二首是对第一首的补充,扼要地说唱了余栋臣的身世及成长历程。余栋臣(1851-1912),清末大足县龙水镇(现重庆市双桥区通桥镇)余家坝人,家境贫寒,从小靠挑煤换力钱谋生,曾三次参与捣毁法国天主教堂的反洋教斗争,两次率众举行武装起义,义军队伍壮大时超过万人。后人说他领导的反洋教运动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为义和团运动打下了基础”。意义如此重大,事实距今又不甚久远,有歌流传下来就不足为怪了。这两首短歌是渝西地区仅有的两首真正“土生土长”的历史传说歌。
这两首歌,分别为现重庆市双桥区老农余顺清、余成国演唱,均为《中国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重庆市大足县卷》收录。《重庆市卷》在转录第一首《大足有个余栋臣》时,虽然在字句上作了些修饰,但其通俗易懂、朴素无华的风格却基本未变。
从《大足有个余栋臣》一首的开头“我来说个新古人”等句看,此歌当作于起义失败及余栋臣遇害之后不久的中华民国初,并系余栋臣邻里或后辈所作。接下来的“营盘扎在龙水镇”、“六月十九灵官会,这天教堂打得成”、“荣昌又拉华洋人”、“吓坏布政王之春,又赔银两又派兵”等一系列描述,基本上都是实打实的:余栋臣两次武装起义的大本营都是设在大足县龙水镇;余栋臣率众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并三打教堂,是在1890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旧俗灵官会那一天)发起的;“荣昌又拉华洋人”,是指余栋臣派兵攻陷了荣昌县河包场天主教堂,活捉法国司铎华芳济这一事实;起义最后被王之春亲率数十万重兵所剿灭,“又赔银两又派兵”中的“赔银两”指赔给洋人银两,“又派兵”是为了镇压义军,一句歌词就把清政府对外委曲求全、对内实行血腥统治的两面嘴脸揭露无遗。接下来的几句,“弟兄同胞成一党”也一语中的,余栋臣起义的骨干乃至核心领导层,确系由其胞弟余翠萍、余海坪,表弟蒋赞臣及同窗好友张桂山、唐翠萍等人组成;接下来的“不等慢慢来商量”是说众人意气相投,说干就干;再接下来的“六月十九人又广”,是说起义的时机抓得不错;最后一句“邀邀约约打教堂”来得极轻松;好像是大家在邀约着赶场一样——都是“弟兄同胞成一党”带出来的因果关系。
这两首歌之所以得以流传至今,一是因为余栋臣发起和领导的反洋教起义,是广大贫苦农民群众反侵略和反剥削压迫的起义,在群众中的影响深而且广;二是由于起义爆发的时间距今还不算久远——距现在一百一十多年。不像前面提到的合川钓鱼城保卫战或者营造大足宝顶石刻道场,都已是距今七八百年乃至千年的事,即使民间曾有人作歌赞叹,也早已散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二 渝西历史传说短歌中的精品——李闯王之叹
由于须具备历史和传说两个要素,历史传说歌通常都是“长”歌,排列在纸上往往都有数十行以上,像本文前面列举的《大足有个余栋臣》那样只有十六行已殊属不易,然而这里要列举并加以评析的《明朝有个李闯王》,却短得只有六行,是不折不扣的短歌,并且寓意十分深刻,是名副其实的历史传说短歌中的精品。这六句歌词是:
说起唱歌歌就长,明朝有个李闯王。率领义军声威壮,进京就把福来享。争权夺利杀同党,坐了江山不久长。
这首短歌精就精在于,全歌六句歌词句句皆经典,第一句起兴就非同寻常,可以说是平中见奇;第二句是必不可少的交代;第三句内容就丰富了,一句“率领义军声威壮”,包含了李自成率军自商洛山复出后,赈灾民于水火,三围开封,大破潼关,连下居庸关和昌平,兵临北京城下,百姓高唱“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诸多内容;第四句“进京就把福来享”,是说闯王李自成骑马走进皇城以后,多年来要取代大明皇帝的梦想终于实现,志得意满,多少励精图治的豪言壮语和远大理想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贪女色恋富贵地享起福来;第五句“争权夺利杀同党”,是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京以后,因腐化而导致内部分裂,以牛金星为代表的文臣和以刘宗敏为代表的武将争权夺利,李自成本人听信谗言误杀李岩并逼走女将红娘子;第六句 “坐了江山不久长”,是说李自成1644年三月进京,同年四月底即败出北京城,第二年遇害于湖北九宫山,故尔“不久长”。这是第四、第五两句引出的必然结果,也是民歌作者面对这段史实发出的一声沉重叹息。
关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由胜利走向失败的这段史实,数百年来引起历代文人和政治家的不少喟叹。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历史学家郭沫若发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对文章大加赞赏,批示有关部门立即刊印,将其列入整风文件,让全党高级干部认真学习;全国解放前夕的1949年,毛泽东又在进京的路上重提《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要求全党认真记取李闯王留下的这个惨痛教训。然而,渝西民间亦有此认识,并且这首《明朝有个李闯王》还是早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之前就已经问世并开始传唱的,应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明朝有个李闯王》不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还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内容凝练,六句歌词无一字多余,押了大致相等的韵,言简意赅且寓意深刻——说它是文人创作的么,又偏偏句句不离民歌本色。
这首短歌,是笔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原江津县德感人民公社五里七队插队时,亲耳听到老社员况云高演唱并记录下来的。况云高是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据他讲,他在小时候就会唱《明朝有个李闯王》和《十二月比古》等历史传说歌了。据此可以推断,这首歌谣至迟也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就已经创作并开始流传了。
三 历史“长歌”的经典作品——《十二月比古》
较之十六行的《大足有个余栋臣》和六行的《明朝有个李闯王》而言,共有四十八行的《十二月比古》(歌词全文略)是一首较长的历史传说歌。这首短歌的容量极大,几乎是每四句(一个段落)自成单元,历数了历朝历代若干古人及其事迹,就像诗歌的组诗一样。但它的用语却极为凝练,其中不少点睛之句尤具经典性,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且试举几例评析、鉴赏之。
例1 比干老臣挖心死,闻仲打马问根由。
众所周知,身为王叔的殷商老臣比干挖心致死,是被由千年狐狸精附体的苏妲己设下毒计撺掇纣王迫害的结果;然而在此之前,又有比干丞相烟熏火烧狐狸洞等诸多过节,并且这些都是表象,其根本点还在于他们“正”“邪”之间的水火不容,读者之所以旁观者清,是因为《封神演义》演绎了上述前因后果给我们看,而作为当局者的太师闻仲,他刚刚远征东海得胜还朝,对朝中发生的一切感到既突兀又茫然,不去询问“根由”倒成了怪事。从另一个角度讲,当时苏妲己淫威正盛,朝中发生的大小事情,也只有身为老太师又执有打神金鞭的闻仲才敢过问。歌词既为“打马问根由”,便是说他(老太师闻仲)既不是随便问问,也不是慢慢地问,而是很着急地追问和认真地查问,这些都极符合闻仲的身份和性格,遂使歌词为点睛之句矣!
例2 霸王逞凶乌江死,韩信功劳不久长。
这里的“逞凶”,是说楚霸王项羽逞一己之勇武而藐视诸侯,狂妄自大和行事凶暴等,故尔乌江自刎成必然归宿。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还在于后面一句 “韩信功劳不久长”;韩信是设下十面埋伏置楚霸王项羽于死地的军事统帅,“挟震主之威,拥不赏之功”,先封齐王,后被袭夺兵权并徙为楚王,再后又被贬为淮阴侯,又再不久后被吕后骗入宫中缚杀并诛三族——果然就没有得到久长,于是这句“不久长”便成了不折不扣的“经典”!
例3 一心只想观美景,万里江山一旦丢。
此句前面一句是“杨广观花下扬州”。用这几句话来数落隋炀帝杨广,也实在是恰恰到好处!范文澜先生在其巨著《中国通史》中明确指出:“他(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标准的暴君”,隋炀帝杨广凶残暴虐,狂妄自大,穷奢极欲,一生劣迹数不胜数,然而老百姓直接看到并深恶痛绝的,则多半是他诸多劣迹中的出游那一部分。《十二月比古》中对隋炀帝杨广进行描述的两句歌词,可谓字字都“经典”,“一心”和“只想”,强调指出杨广只顾自己纵情玩乐,心里根本就没有江山社稷和百姓甘苦;“万里江山”,明指国土辽阔,实际上还肯定了杨广之父隋文帝杨坚开疆土,结束多年南北割据局面的丰功伟绩,从而更加衬托出“一旦丢”的可惜和可叹。
除了上述三例,这首歌别的段落也颇多妙处,不少词句都是凝练度极高、概括性极强且极优美的佳句。从整首歌谣看,《十二月比古》虽然没有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来歌咏历史,但是段落分明和佳句连篇,所以内容并不显得凌乱或东拉西扯。在歌谣十二个月里被数到的人物、历史或传说掌故,被佳句装点得像是颗颗珍珠,连缀到了一根歌的金色链条上。
总之,被称为民歌王国中之“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歌,因为必须要广为传唱并经久不衰才能够流传到现在,所以数量极为稀少。从另一个方面讲,大凡得以流传到现在的历史传说歌谣,在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的大前提下,应该说都是近现代才创作问世并开始流传的。因为,民间歌谣通常都不为卷轶收录——都是在群众中口口相传,传唱的时间如果太是久远了,再好的民间歌谣恐怕也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传说歌是这样,中国别的民歌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梁德禄:《在纪念余栋臣第一次起义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0年。
[2] 聂云岚等:《重庆市卷》,《中国歌谣集成》,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
[3] 余永华:《重庆市永川县卷》,《中国歌谣谚语集成》,永川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1988年。
[4] 郭相颖:《重庆市大足县卷》,《中国民间歌谣谚语集成》,大足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1988年。
作者简介:夏明宇,男,1949—,重庆江津人,本科,编审,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与报刊编辑学研究,工作单位:重庆文理学院。